第1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據分析,當時皇位最有一爭之力的候選人並非中宗,而是他的叔父寧王。然而就在進京奪位的最後時刻,寧王卻莫名其妙地打道回府回到了江南道,褚霖一路暢通地進了京城,進了皇宮,就這樣順順噹噹地當了皇帝。

  更離譜的事情還在後頭。寧王奪位失敗,十分不甘心,密謀著要造反,史書說他籌謀已久,突然起事,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那時京城水渠失修,中宗駕幸九成山行宮暫居,行宮防守疏鬆,寧王又精準打擊,直衝行宮而去,所有人都以為中宗必敗而寧王必勝。

  然而寧王不知道中了什麼邪,在行宮短暫停留一陣之後又轉道跑去了京城,結果被京城的龍武衛和前來練兵的雷安福兩頭圍堵,瓮中捉鱉,十萬叛軍被剿滅個乾乾淨淨。

  謀反事敗也就罷了,畢竟縱觀上下幾千年,干出這樣蠢事的謀反者也不少,但寧王謀反奇就奇在,他不但沒能傷到中宗一根毫毛,反而將盤踞京城已久的崔氏給滅族,又殘殺世族,極大削弱了世族的力量。

  寧王叛亂之後,中宗念及朝中無人,只得再開科舉,再興官學,無意間竟促成了科舉制的興起,更促進了整個社會格局的變化。也就是說,寧王一場叛亂,不但自己丟了性命,還成全了中宗的萬世功績。

  或許中宗一生之中最大的幸運,便是能同這位寧王生在同一時代吧。

  中宗一朝科舉開始興起,史學家們將這個時期當做從世家統治轉向皇權政治的重要節點,中宗的姓名也被寫入教科書,為眾人所知。

  除了運氣極好之外,這位皇帝最為人所知的還有一個優點,便是專情。終大衍一朝幾百年,唯有中宗一個皇帝,一生只娶了一位澹臺皇后,從不納妃,也不寵幸宮女,在澹臺皇后去世之後也沒有再娶,直到十年之後御駕殯天,中宗與澹臺皇后合葬於陵寢。

  到這裡,這位皇帝的好運氣似乎全部用光了。不久前,中宗與澹臺皇后的合葬陵寢被人發現,只是早就被人盜掘,損毀嚴重,只能從散落的陶器、殘缺的壁畫還有半塊墓志銘上的些許文字辨認出墓穴主人。

  當然,也有人認為此處不過是個疑冢,又擺出種種證據,想要證明帝後埋骨之地另在他處,但這種說法並不為史學界主流所認同。

  陶器和壁畫都是其次,那半塊墓志銘卻是重要的史學資料,研究學者們查閱眾多典籍,對比了一些大衍時代遺留下來的文物,最終確定,這墓志銘正是中宗親手所寫,是寫給亡妻澹臺皇后的。

  澹臺皇后生年不詳,去世時僅有五十六歲,史書對她的評論貶大於褒,大多都在批評她善妒,不能容人,在墓志銘出土前,也不是沒有專家學者認為,中宗與皇后「一夫一妻」終老的愛情故事只是一個巨大的謊言——畢竟澹臺皇后的兄長鎮守邊境,與孟海同列名將列譜之中,澹臺皇后的父親晉國公,亦是當世有名的權臣。有這樣強大的外戚,皇帝就算厭惡澹臺皇后,少不得也得掂量一二。

  然而這塊墓志銘的出土卻證明了,種種說法都是後人臆測而已,中宗沒有再娶,沒有再寵幸他人,正是因為對澹臺皇后的一片情深。

  墓志銘中說澹臺皇后是山西澹臺氏出身,先祖布列顯要,又說她父兄皆是朝廷肱骨,一家都是清正人物,墓志銘中段雖然被毀,但從殘留的一字半句看,也是稱讚這位澹臺皇后的溢美之詞。

  其中有一句話前後不著,引起眾多說法,便是:北雁南飛,一稔而歸,古樹傾頹,蘭草枯折。

  對於這一句話的解讀有許多,有人說大雁是忠貞之鳥,一夫一妻,一生只有一個伴侶,中宗是在以物寓情表明自己的心意。畢竟在澹臺氏去後,中宗果然也沒有再娶。

  但也有人駁斥這種說法,因為在墓志銘最後,中宗又寫下「良佐既失,英瓊瑤碎,瀟湘水斷,不周山崩。」幾句,表達了皇后去世時自己的悲痛,皇帝沒有必要反覆提起自己悲痛的心情,而且墓志銘正文通常只寫墓主生前經歷,這樣的說法並不符合普遍常識。

  也有人以澹臺氏兄長之名「彥明」為出發點,做出大膽推論,或許這位澹臺皇后的真名就是一個「雁」字,「北雁南飛」,說的是皇后澹臺氏南嫁嶺南趙王府之事,「一稔而歸」,說的則是之後韋氏之亂,夫妻被迫分離的舊事。

  支持這樣說法的人不少,但究其根本,還是將澹臺氏與大衍話本中的傳奇人物譚娘子糅雜的結果,並不為史學家主流所採納。

  真相終究還是被掩埋在歷史長河的滾滾流沙中,再不為人所知了。

  ‎

  作者有話說:

  正文完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