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頁
白靈噗嗤一聲,戳戳她的臉:「羞人不羞人!」
小麥鑽進被窩裡:「我覺覺啦。」
眼下的形勢越來越緊張,縣城裡面正式成立了紅衛兵小隊,每天沒有正事,就是在街上閒逛,互相檢舉的,誣賴別人的,五花八門層出不窮。
在小麥四歲的時候,大規模的「知識青年送到農村去」的指示開始實行,當年的初高中生都要分批次去農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這一年是1968年。
狗娃個子竄的高,往白靈跟前一站,比她還要高上一點,他今年應該上初三,本來要參加高考,狗娃學習成績還不錯,家裡都抱著希望呢,希望他上大學找到好工作光宗耀祖,可這個指示下來,學校都停課了,自然也沒有繼續升學的機會。
狗娃本來就是農村戶口,大不了就是回小楊莊種地去,比較慘的是縣城裡的學生們,背井離鄉的分配到農村,要是能就近分配還行,天南海北的一去,什麼時候回來都不曉得。
白靈以前教過的學生,她聽朱雨說,有好幾個被分配到了其他的省份,離家裡特別遠,坐火車也得一天一夜,白靈不解的問道:「分配不是應該遵循就近原則嗎?」
朱雨咳嗽兩聲:「具體怎麼安排,咱們就摸不清上面的意思了,或許有其他的考慮吧,我現在跟你差不多,成了無業群眾,我媽天天嘮叨我呢,一直讓我嫁人。」
朱雨的年紀早就二十五開外,成了她爸媽口中的老姑娘,每天都得嘮叨她兩遍,她下面的一個妹妹前年都結婚了,也不怪爸媽著急。
朱雨的心思呢,白靈全都了解,這是一個無比執著的人,靠著勸是勸不動的,除了支持她也沒有別的辦法。
學校全面停課很久了,曾經有過一段時間要恢復教學,但效果甚微,那段日子朱雨去了學校上課,可是學生哪裡還有心思上學呢?連基礎的班級叫法都變了,從幾年級幾班,改成了紅營紅排,弄得四不像,複課之後人人手中必定得拿著一本小紅書,經常進行宣誓或者總結大會,複課沒持續多久,因為上山下鄉的政策下來,也就草草收場。
朱雨回來之後不停吐槽,說以後再有複課的事情,無論如何她是再也不去了。朱雨沒有了工作,家裡人打算給她安排到其他的單位,工廠、街道,憑藉朱雨的資歷還有家裡的背景,統統都沒問題。
朱雨不願意再上班,說先歇歇再說,她父母這幾年由著她習慣了,也沒再勉強。
狗娃過來送野味,告訴白靈說小楊莊也被分配了十多個知青,男男女女都有,有一個歲數大的,今年竟然二十七八歲了,聽說是小時候上學耽誤了,因為對知識有極深的渴望,所以頂著「高齡」開始上學。本來應該18、9歲上高中的這一批學生中,出現了她這個例外,二十七歲的高中生。
知青們沒地方住,需要住在老鄉家裡,周叔是大隊隊長,責無旁貸,所以他們家裡首先接收了一個女知青,聽狗娃說長得很清秀。
城裡上學的學生不需要風吹日曬,細皮嫩肉的,指定比村里干農活的女同志看起來要好看清麗一些。
接收下鄉的知青,有主動的,還有嫌麻煩退避三舍的,周隊長不停的給大家做工作,最後只剩下那個二十七八歲的女知青。
一來是她年紀大了,村裡的婦女們不放心,萬一丈夫起什麼心思咋辦?要是小知青還行,家裡有適齡的兒子,沒準能成就一段好姻緣呢,這個老姑娘長相普通,人看著呆笨木訥,沒人願意接收。
最後還是桑紅芹站出來,說女娃你跟我回家吧,家裡雖然老房子簡陋,但好歹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
國家給每位知青每年供應三百五十斤商品糧,這些糧食會下發到所屬的大隊上,各地的情況不同,比如隔壁省的大隊,會給知青們提供知青宿舍,所有的知青都在一起生活吃住,不過淶水縣這邊,是講究知青跟大隊的隊員同吃同住,這樣的話才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勞動人民的基本生活。
狗娃告訴白靈,到孫家的這個女知青叫田寧,人長得跟甜杆一樣瘦,沒想到幹活很有力氣,是所有下鄉的知青裡面幹活最賣力的。
田寧住在老孫家的廂房裡,吃飯的話是每個月把糧食提過來,跟孫家人搭夥一起吃飯。這些下鄉的知青喜歡抱團,閒來無事就會湊到一起說話,田寧跟他們的關係並不好,所以更多的時候她會自己在屋裡,偶爾幫著桑紅芹帶帶貓娃。
百聞不如一見,白靈回小楊莊的時候見過兩次,她偶爾會帶著小麥土豆去姥姥家小住,姥姥姥爺想孩子,可他們也忙,沒時間來縣城,反正家裡有公婆照應,白靈索性帶著兩個孩子回來小楊莊。
田寧個子不高,白靈目測也就一米六左右,臉色黃黑,瓜子臉,帶著羞澀的笑容說道:「你是靈靈吧,我常聽孫奶奶提起。」
白靈是中午到的,地里幹活的全在家,孫玉柱歲數大了,現在基本很少從事農業生產,家裡的主要勞力就是孫海全,白靈發現田寧很勤快,做飯做菜都是她管,中午匆匆從地里回來,換身衣服去廚房,鍋碗乒桌球乓聲響起。
田寧人很實在,說孫家人待她不錯,她歲數小,做點活還能疏通疏通筋骨呢,不礙事。
白靈可沒少聽狗娃抱怨,說村裡的幾個知青懶惰不願意幹活,湊在一起就悄悄的說什麼詩詞歌賦,總之就是矯情,有一次他去村東頭,稻草剁里就躲著三四個知青,不知道從哪裡弄來的母雞,正架起一團火烤雞肉吃呢,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狗娃也沒聲張,最多就是跟家裡人提提。
小麥鑽進被窩裡:「我覺覺啦。」
眼下的形勢越來越緊張,縣城裡面正式成立了紅衛兵小隊,每天沒有正事,就是在街上閒逛,互相檢舉的,誣賴別人的,五花八門層出不窮。
在小麥四歲的時候,大規模的「知識青年送到農村去」的指示開始實行,當年的初高中生都要分批次去農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這一年是1968年。
狗娃個子竄的高,往白靈跟前一站,比她還要高上一點,他今年應該上初三,本來要參加高考,狗娃學習成績還不錯,家裡都抱著希望呢,希望他上大學找到好工作光宗耀祖,可這個指示下來,學校都停課了,自然也沒有繼續升學的機會。
狗娃本來就是農村戶口,大不了就是回小楊莊種地去,比較慘的是縣城裡的學生們,背井離鄉的分配到農村,要是能就近分配還行,天南海北的一去,什麼時候回來都不曉得。
白靈以前教過的學生,她聽朱雨說,有好幾個被分配到了其他的省份,離家裡特別遠,坐火車也得一天一夜,白靈不解的問道:「分配不是應該遵循就近原則嗎?」
朱雨咳嗽兩聲:「具體怎麼安排,咱們就摸不清上面的意思了,或許有其他的考慮吧,我現在跟你差不多,成了無業群眾,我媽天天嘮叨我呢,一直讓我嫁人。」
朱雨的年紀早就二十五開外,成了她爸媽口中的老姑娘,每天都得嘮叨她兩遍,她下面的一個妹妹前年都結婚了,也不怪爸媽著急。
朱雨的心思呢,白靈全都了解,這是一個無比執著的人,靠著勸是勸不動的,除了支持她也沒有別的辦法。
學校全面停課很久了,曾經有過一段時間要恢復教學,但效果甚微,那段日子朱雨去了學校上課,可是學生哪裡還有心思上學呢?連基礎的班級叫法都變了,從幾年級幾班,改成了紅營紅排,弄得四不像,複課之後人人手中必定得拿著一本小紅書,經常進行宣誓或者總結大會,複課沒持續多久,因為上山下鄉的政策下來,也就草草收場。
朱雨回來之後不停吐槽,說以後再有複課的事情,無論如何她是再也不去了。朱雨沒有了工作,家裡人打算給她安排到其他的單位,工廠、街道,憑藉朱雨的資歷還有家裡的背景,統統都沒問題。
朱雨不願意再上班,說先歇歇再說,她父母這幾年由著她習慣了,也沒再勉強。
狗娃過來送野味,告訴白靈說小楊莊也被分配了十多個知青,男男女女都有,有一個歲數大的,今年竟然二十七八歲了,聽說是小時候上學耽誤了,因為對知識有極深的渴望,所以頂著「高齡」開始上學。本來應該18、9歲上高中的這一批學生中,出現了她這個例外,二十七歲的高中生。
知青們沒地方住,需要住在老鄉家裡,周叔是大隊隊長,責無旁貸,所以他們家裡首先接收了一個女知青,聽狗娃說長得很清秀。
城裡上學的學生不需要風吹日曬,細皮嫩肉的,指定比村里干農活的女同志看起來要好看清麗一些。
接收下鄉的知青,有主動的,還有嫌麻煩退避三舍的,周隊長不停的給大家做工作,最後只剩下那個二十七八歲的女知青。
一來是她年紀大了,村裡的婦女們不放心,萬一丈夫起什麼心思咋辦?要是小知青還行,家裡有適齡的兒子,沒準能成就一段好姻緣呢,這個老姑娘長相普通,人看著呆笨木訥,沒人願意接收。
最後還是桑紅芹站出來,說女娃你跟我回家吧,家裡雖然老房子簡陋,但好歹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
國家給每位知青每年供應三百五十斤商品糧,這些糧食會下發到所屬的大隊上,各地的情況不同,比如隔壁省的大隊,會給知青們提供知青宿舍,所有的知青都在一起生活吃住,不過淶水縣這邊,是講究知青跟大隊的隊員同吃同住,這樣的話才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勞動人民的基本生活。
狗娃告訴白靈,到孫家的這個女知青叫田寧,人長得跟甜杆一樣瘦,沒想到幹活很有力氣,是所有下鄉的知青裡面幹活最賣力的。
田寧住在老孫家的廂房裡,吃飯的話是每個月把糧食提過來,跟孫家人搭夥一起吃飯。這些下鄉的知青喜歡抱團,閒來無事就會湊到一起說話,田寧跟他們的關係並不好,所以更多的時候她會自己在屋裡,偶爾幫著桑紅芹帶帶貓娃。
百聞不如一見,白靈回小楊莊的時候見過兩次,她偶爾會帶著小麥土豆去姥姥家小住,姥姥姥爺想孩子,可他們也忙,沒時間來縣城,反正家裡有公婆照應,白靈索性帶著兩個孩子回來小楊莊。
田寧個子不高,白靈目測也就一米六左右,臉色黃黑,瓜子臉,帶著羞澀的笑容說道:「你是靈靈吧,我常聽孫奶奶提起。」
白靈是中午到的,地里幹活的全在家,孫玉柱歲數大了,現在基本很少從事農業生產,家裡的主要勞力就是孫海全,白靈發現田寧很勤快,做飯做菜都是她管,中午匆匆從地里回來,換身衣服去廚房,鍋碗乒桌球乓聲響起。
田寧人很實在,說孫家人待她不錯,她歲數小,做點活還能疏通疏通筋骨呢,不礙事。
白靈可沒少聽狗娃抱怨,說村裡的幾個知青懶惰不願意幹活,湊在一起就悄悄的說什麼詩詞歌賦,總之就是矯情,有一次他去村東頭,稻草剁里就躲著三四個知青,不知道從哪裡弄來的母雞,正架起一團火烤雞肉吃呢,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狗娃也沒聲張,最多就是跟家裡人提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