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反正都是要告狀的,就讓他一直告狀好了。不止不招收他,下一年的公糧和提留,鄧琳琅也不會代交了——頭一年給包地農民代交,也是因為鄧琳琅見到了種植中藥的價值,想讓大家看到包地的好處,以便引來更多的人把土地承包給自己。

  可是人心不足,那就完全按合同辦好了。

  許老二萬萬沒想到,鄧琳琅竟然不怕告狀,還把自己已經占了一年的便宜給停了,從此真的走上了上訪的不歸路,而鄧琳琅對他的舉動視而不見,該幹啥幹啥。

  鄧晉生夫妻擔心的年都留在小莊頭過,就是要在小閨女受委屈的時候,至少能在精神上支持她一下。可是小閨女哪兒有受委屈的樣子,實驗室順利竣工,實驗器材一車一車拉來,很快安裝調試到位,老教授便帶著學生們開始田間地頭的採集樣本進行試驗,完全沒受村民告狀的影響。

  鄧琳琅從開始態度便十分強硬,許老二不管到哪一級上訪也訪不出結果,他家裡人都受不了紛紛找到鄧琳琅道歉,村民們更是把他當成笑話看。

  這讓藥材種植與推廣工作順利了不少,很快黃土梁公社就掀起了種植藥材的熱潮。只種不收,農民的熱情會很快消散,於是永安縣中藥廠兩年後順利投產,也算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

  在拿到頭一筆賣藥材的錢後,黃土梁公社的農民,絕大部分都在心裡感謝鄧琳琅,就連把土地承包給她的那些小莊頭村民都是如此。

  因為鄧琳琅履行了她的承諾,藥田招工請的是包地的村民,實驗室做飯的安排的是包地的村民,藥廠頭一次招工送出培訓的,同樣是包地的村民。

  與村民感受不一樣的,是與鄧琳琅合夥開農機具商店的李衛東——聽說黃土梁公社的農民種藥材發了財,其他公社的農民也都想來年種種試試,農機具商店的生意一落千丈。

  如果不是當初鄧琳琅堅持要買下鋪面,現在每個月的房租都成問題。李衛東見不是事兒,便與鄧琳琅商量著是不是把農機具商店關了,再做點別的。

  鄧琳琅看著已經百分之九十七的進度條,對此沒有啥意見——她現在攤子鋪的不小,哪怕她離開福利院仍有仿真花廠和製藥廠股份兩處進項,農機具商店不開就不開吧。

  至於李衛東說再合夥做些別的,被鄧琳琅以自己現在分身乏術拒絕了:仿真花廠是她一人獨資的,製藥廠的投資股份十分明晰,她哪一天離開了很快劃分。與李衛東合夥就不一樣,鄧琳琅不希望自己離開之後,鄧晉生夫妻或是大妮幾個,見識人性醜陋的一面。

  非觀信任與否,而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最好不要拿人心做試驗。

  接下來的幾年,進度條又跟焊住了一樣不肯前進一步,鄧琳琅卻沒有了最初的急切: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進一步完善,農村頭胎是女孩的人家,有足夠時間間隔的話,可以生育二胎被農民們熟知,福利院門前被扔孩子的情況幾乎絕跡,鄧琳琅總不能跑到各家問誰家想扔孩子。

  急不來的事情就放一放,鄧琳琅開始享受生活。

  大妮、黨初晴、黨仲晴三個都已經上了大學,二妮高中同樣選擇了在縣一中住校,跟她一起住校的還有福利院的黨季晴、黨彤文、黨樂文。現在鄧琳琅每周五開車到縣城把人接回來,周日晚上再把四個小姑娘送回去,是讓整個縣一中的學生都很羨慕的事兒。

  而回到家裡,已經因為年紀不再在福利院上班的許大富夫妻,一定在等待著孩子們一起吃飯,天氣好的時候,桌子直接擺在院子裡,天氣不好的時候就在客廳,總要等人齊後一起吃才覺得香。

  而鄧晉生夫妻一年有大半的時候住在小莊頭,因為在這裡可以種種小菜,更能時常聽到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不用擔心有人說他們偏心。

  說的那個人當然是鄧琳琳,哪怕她抱怨得不到回應,她也總是樂此不疲,讓鄧晉生夫妻見都不想見她一眼。鄧琳琳不是沒帶著孩子來過小莊頭,以為鄧琳琅現在身上榮譽越來越多,交往的人層次也越來越高,總會愛惜名聲給自己一個好臉。

  可鄧琳琅不是鄧晉生夫妻,連門都沒讓她進,直接告訴給鄧琳琳帶路的村民,自己不會認鄧琳琳這個姐姐,要是下次再給她帶路的話,那就讓鄧琳琳去他們家好了。

  這讓鄧琳琳的打算落了個空,一點便宜沒占到不說,小莊頭的村民連願意送她們去永安縣的人都沒有,只能大半夜帶著孩子走了三十多里地。

  慘痛的經歷的確讓鄧琳琳的抱怨有了新話題,卻被許慧麗直接給回了一個字:該!不止回了這麼一個字,第二天鄧晉生夫妻便又跑到小莊頭,才不想聽鄧琳琳無止境的抱怨。

  在小莊頭住著多好,房間裡用的東西不比平山市差,吃的東西都是地里現摘的,喝的茶在平山市都買不到,實在閒了還能跑到河邊釣魚。

  鄧晉生覺得,跟許大富兩個拿著釣杆往河邊那麼一坐,把鉤甩出去就開始嘮嗑,一會兒有個小丫頭給送來一壺茶,一會兒有個小丫頭給送來盤水果,再一會兒又有一個小丫頭給送來一盤子點心,他跟許大富兩個挑最好看的一塊遞給小丫頭頭,看著孩子接過後露出大大的笑容,奶聲奶氣的向他們道謝,沒等日頭落盡,小閨女就會過來叫他們兩個回家吃飯,這日子……

  「以後我就在小莊頭長住了,再也不回平山了。」鄧晉生這麼向許大富宣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