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弘曆忙道:“兒臣這就命人快馬回宮,請額娘來。”皇帝只是搖頭,抓住他的手驟然握緊,弘曆又驚又怕:“皇阿瑪!”皇帝像是突然透不過氣來,只是大口大口喘氣,弘曆與蘇培盛慌了手腳,摸胸撫背,只怕他一口氣透不過來。弘曆頓足叫:“傳御醫,傳御醫!”蘇培盛飛奔著出去,皇帝的呼吸卻漸漸微弱下去,弘曆這才知適才只是迴光返照,又急又痛,只是連聲叫:“皇阿瑪……皇阿瑪……”皇帝眼神也漸漸渙散,但極力的動著嘴唇,似還想說什麼。弘曆俯下身去,才聽到他斷斷續續的聲音,幾乎微不可聞:“好香……是桂花開了……”弘曆問:“皇阿瑪想要什麼?”皇帝卻再無力氣說話,微微呼出最後一口氣,闔上了眼睛。弘曆大驚失色,連聲叫“皇阿瑪!皇阿瑪……”聲音里已經帶了哭腔。此時蘇培盛已經傳了御醫進來,由劉勝芳率著數名御醫,來不及行禮,便上前看視皇帝的病qíng,但見皇帝雙目微閉,劉勝芳拿顫抖的手去一試鼻息,已無呼吸。他那隻手劇烈的顫抖著,再也縮不回去。蘇培盛急得團團轉,弘曆雖然鎮定,聲音也禁不住有一絲異樣:“怎麼樣?”
劉勝芳牙齒格格輕響,終於道:“皇上……賓天了。”
弘曆臉刷一下白得嚇人,雖然皇帝此番病來得極突然,病勢又沉重,可是心裡到底還是存了萬一的指望。蘇培盛見他身子微微一晃,怕他昏闕過去,叫了聲:“四阿哥!”伸手在他臂上扶了一把。弘曆怔怔的瞧著炕上靜靜臥著的皇帝,似乎不肯相信劉勝芳適才的話。御醫們跪了一地,外頭允祿允禮與幾名顧命大臣聞訊進來,聽到劉勝芳的話,皆跪下了,允祿抬起頭來,見弘曆已經潸然淚下,立刻放聲大哭,一邊哭一邊磕頭:“奴才請皇上節哀,大行皇帝已去,萬事有誒皇上做主。”
他這一哭,寢宮之中便開了鍋一樣,從暖閣之內一直到宮門外,人人皆放聲大哭,弘晝親自抱了十阿哥方趕回來,還未及寢宮門前便聽到這一片嚎啕大哭,他心下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覺得腦中一片空白,跌跌撞撞終於走進寢宮。他懷裡的十阿哥本來已經睡著,此時早被驚醒,睜眼不見了相熟的rǔ母嬤嬤,耳畔盡皆是哭聲,眨了眨眼睛,哇一聲就哭起來。弘晝被他這一哭,更覺悲慟,眼淚漱漱的落在裹著幼弟的斗篷之上。
寢宮裡諸人盡皆痛哭,足足有小半個時辰方稍稍平定下來,便由鄂爾泰攙了弘曆,力勸“節哀”,弘曆心中雖悲痛,亦知此大事一出,後頭千頭萬緒皆要自己去拿主意,當下便由允祿與允禮分頭去辦“大事”,所謂大事,即傳諭各宮舉喪,摘去帽上紅纓,換孝服。各處撤去吉色燈飾帳幔,換孝帳。最要緊的是大行皇帝小斂,護送梓宮回宮停靈……他們都是經過康熙六十一年“大事”的人,熟知禮節,當下去一一安排人手。再由鄂爾泰與張廷玉先行回宮,預備一切接駕事宜。
諸人皆去了,反只余了弘曆與弘晝二人在此,弘曆眼角微紅,低聲叫道:“天申。”反手緊緊拉住弘晝的手。弘晝心中激dàng,幾yù又落下淚來,只叫得一聲:“四哥。”他突然失怙,只覺得天地驟然失色,恨不得與這位兄長抱頭大哭,弘曆也怕他再哭起來,自己亦會悲不自抑,忙忙的亂以他語:“皇阿瑪的遺詔,將雍和宮一切皆賜給你。”弘晝忽如孩童一般放聲大哭:“我不要雍和宮,我只要皇阿瑪。”
他這麼一哭,弘曆禁不住熱淚又滾滾而下,蘇培盛等近侍太監忙上前相勸,好容易勸得弘晝收淚,弘曆突然想起來,問蘇培盛:“大行皇帝到底是怎麼病得?”弘晝心中早有疑惑,只是事出倉促,不及詢問。此時弘曆開口,才知道他原來也並不知qíng。蘇培盛一邊拭淚一邊道:“早起還好好兒的,中午晌還進了碗老米飯,進得香。到了傍晚的時候,忽然內奏事處轉進來直隸總督李衛李大人派專差飛馬馳送進京的一份密折,萬歲爺看了密折,臉色就變了。在暖閣里背著手,踱了一個圈子又一個圈子,奴才覺得不好,勸萬歲爺去園子裡散散,萬歲爺卻突然打發奴才去尋一柄扇子。沒等奴才從庫房裡回來,小五子就慌慌張張的尋到庫房裡來,人都嚇傻了,只會嚷諳達諳達……奴才連滾帶爬的跑回來,他們已經侍候萬歲爺躺著,萬歲爺只說了一句頭痛得厲害……誰知道……誰知道……”他說到此處,張大了嘴,又要哭起來。他驟遇巨變,方寸大亂,說得囉里囉唆,纏夾不清。弘曆明知重大關竅在李衛那封密折上,可是皇帝生前竟無一言提及,顯是不yù令人知道。弘晝也聽出端倪來,見弘曆並不開口追問,自己當然最好是裝作不知,硬生生吞下一口口水,只當充耳未聞。
弘曆出了一會兒神,忽問:“大行皇帝差你去取什麼扇子?”蘇培盛拭淚道:“是柄舊扇子,不知萬歲爺怎麼想起來了,命奴才去庫房裡找……”弘晝此時也明白過來,時已入秋,宮中早換了袷衣,皇帝忽命蘇培盛去尋扇,此中必有蹊蹺。果然弘曆道:“將扇子拿來我瞧瞧。”蘇培盛便去取了來,弘曆見那扇子不知是多少年前的舊物,雖收藏甚好,亦微有破損,湘竹扇骨已經摩挲得紅潤如玉,當是昔年皇帝隨身常用之物。展開來見扇面一面是水墨山水,另一面卻題著一首七絕。字跡端正清麗,正是大行皇帝的御筆。
弘晝侍立弘曆身側,已見那扇上寫的乃是一首御製詩:“對酒吟詩花勸飲,花前得句自推敲,九重三殿誰為友,皓月清風作契jiāo。”詩中頗有逍遙之意,只是舊物安在,嚴父已逝,心中一酸。弘曆將扇子翻來覆去看了數遍,覺得並無絲毫異樣之處。收攏了摺扇,只是默默出神。
便在此時,外頭稟報隨扈在圓明園的謙嬪聞訊,yù來瞻見大行皇帝最後一面。按例弘曆與弘晝皆應迴避,弘曆便命弘晝去安排圓明園隨扈妃嬪的車駕,以便護送大行皇帝梓宮回宮,自己則去偏殿召見莊親王等人。
這麼一忙亂,已經到了寅時,方才護送大行皇帝梓宮離園回宮。弘晝只覺得jīng疲力竭,似乎全身的力氣都在一夜之間盡失,只是打點jīng神,騎馬緊緊隨在弘曆之後。天上無星無月,漆黑一片,但聞車聲轆轆,蹄聲答答,偶然有一聲馬嘶,愈顯夜色之靜。扈駕的前鋒、神銳、健銳三營明炬燈籠挑得如一條巨大的火龍一般,蜿蜒向前。就著前導太監所執風燈的光亮,依稀可見弘曆微垂著眼,似乎在想著什麼心事。
弘晝心思雜亂,剎時想到適才皇帝呼自己rǔ名,眼中滿是殷殷慈愛之意,剎時又想到方只六七歲的時候下學,背不出生書來,父親拿了戒尺教訓,自己抱了他的腿,大叫:“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逗得嚴父哭笑不得。一陣夜風chuī來,涼意徹骨,從此後卻是再也聽不到父親的訓飭了,而弘曆打馬垂首,亦是怏怏無言,他忍不住低聲叫了聲:“四哥。”
弘曆回頭望了他一眼,見他眼眶紅紅的,知這位五弟xing子率真,其實待親人最是赤誠熱愛。弘晝道:“那年我們爬窗子……”只說了這一句,許多年前的舊事便栩栩眼前。弘曆與他同年,兩人相差不過三月,故而在書房中最是親厚,下了學也總在一塊兒溫書。六七歲的年紀正是好動,偷偷的爬窗子進了父親的小書齋。弘晝膽子大,竟然大搖大擺的在屋子裡學著父親的樣子負手踱來踱去,末了還爬到椅子上去寫字。弘曆少年老成,只怕被人發覺,催他快走。弘晝的手腳哪閒得住,隨手從屜格里翻出一封素箋,搖頭晃腦的念:“夜寒什麼永千門靜,破夢什麼聲度花什麼。什麼想回思憶什麼真……”他逢到不認得的字就跳過去,弘曆聽得忍俊不禁,將素箋拿過去看,他們啟蒙正學對仗,雖還未學做詩,卻已知道什麼是律詩,弘曆雖與弘晝一同進的學,卻比弘晝學識要好上許多,此時認真看了一遍,見那首七律自己竟然每個字都認得,小孩家心xing最愛賣弄,於是道:“我來念給你聽——夜寒漏永千門靜,破夢鐘聲度花影。夢想回思憶最真,那堪夢短難常親。兀坐誰教夢更添,起步修廊風動簾。可憐兩地隔吳越,此qíng惟付天邊月。”
弘晝砸了砸嘴,問:“那是什麼意思呢?”弘曆也並不懂得詩中之意,但見詩題為《寒夜有懷》,老氣橫秋的道:“反正是阿瑪作的詩,阿瑪的詩,就是好詩。”
弘晝雖頑劣,記xing卻好,此事雖隔了十餘年,卻覺得連當時弘曆故作老成的樣子都仿佛還在眼前,他嘴角微微一動,便想將今晚在酒肆中遇到歌女之事向弘曆和盤托出,但念頭一轉,皇父崩殪,此詩語焉不詳,其qíng可疑,今晚驟逢大變,這位四哥已經是萬乘之尊,自己一句多嘴,說不定闖出滔天奇禍來。於是生生忍住,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
弘曆卻有一絲恍惚,並未留心到他yù語又止。夜風微寒,chuī起他的衣袖,他本能的拿手去捏了捏,那份摺子還好好的擱在袖底夾袋裡。適才密命蘇培盛搜遍暖閣,終於還是找到了此折。因是密折,並未用幕僚代筆,直隸總督李衛雖為天下督撫之首,一手字卻寫得幼稚如蒙童,語句措辭更是錯謬百出,除了開頭與結尾例行的“帽子”,折中通篇的白話,連句義都不通順。他連看了兩遍,才認清了每一個字。雖只看了這兩遍,他卻幾乎可以將整篇摺子一字不差的背出來。只要稍一出神,那如蒙童般歪歪扭扭的字跡,就似一字一驚雷,轟轟烈烈的從他心上滾過:
“總督直隸地方軍務兼理刑部尚書、授太子太傅臣李衛,謹奏為恭請聖裁事。
臣自雍正六年奉御畫及聖諭:卿在江南,可就近查訪畫中之人,如有所得,毋須驚動,即刻奏與朕知。欽此欽遵。臣密差專人日夜尋訪,上月終於保定城南和記當鋪見玉佩一枚,認系皇上圖畫中之物。鋪中朝奉供認,此佩實當紋銀十兩,已系死當,不再櫝(贖)回。臣未敢示御畫與他看,另遣人至浙江嚴審施方才,供認憑(賃)住之人為母女二人,其母年近四十,多病光(寡)語,確係皇上圖畫中之人。臣不敢善(擅)專,奏以皇上聖裁。另皇上前日密旨問:四阿哥忽自疑出生之地,是否知其出生熱河。此事除皇上,唯臣與年羹堯知,今年羹堯伏罪多年,臣可指天發事(誓),確無一語泄密。皇上問:四阿哥如何得知。臣實惶恐不明。”
弘曆抬起眼睛,無聲的透出一口長氣。熱河,原來自己是出生在熱河。他那日向母親請安之後,陪母親閒話,心血來cháo忽問了一句:“額娘,我是生在雍和宮中何處?”不想熹貴妃手裡正接了盞熱茶,不知是否燙了手,“砰”一聲摔得粉碎。嚇得宮女忙趕上前來收拾,侍候熹貴妃多年的耐嬤嬤更著了急,連聲問:“娘娘燙著沒有?”熹貴妃倒還從容,擺了擺手,說:“沒事,沒事。”向他微微一笑,說道:“你是生在雍和宮東廂房裡,難不成還能生在別處?”
劉勝芳牙齒格格輕響,終於道:“皇上……賓天了。”
弘曆臉刷一下白得嚇人,雖然皇帝此番病來得極突然,病勢又沉重,可是心裡到底還是存了萬一的指望。蘇培盛見他身子微微一晃,怕他昏闕過去,叫了聲:“四阿哥!”伸手在他臂上扶了一把。弘曆怔怔的瞧著炕上靜靜臥著的皇帝,似乎不肯相信劉勝芳適才的話。御醫們跪了一地,外頭允祿允禮與幾名顧命大臣聞訊進來,聽到劉勝芳的話,皆跪下了,允祿抬起頭來,見弘曆已經潸然淚下,立刻放聲大哭,一邊哭一邊磕頭:“奴才請皇上節哀,大行皇帝已去,萬事有誒皇上做主。”
他這一哭,寢宮之中便開了鍋一樣,從暖閣之內一直到宮門外,人人皆放聲大哭,弘晝親自抱了十阿哥方趕回來,還未及寢宮門前便聽到這一片嚎啕大哭,他心下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覺得腦中一片空白,跌跌撞撞終於走進寢宮。他懷裡的十阿哥本來已經睡著,此時早被驚醒,睜眼不見了相熟的rǔ母嬤嬤,耳畔盡皆是哭聲,眨了眨眼睛,哇一聲就哭起來。弘晝被他這一哭,更覺悲慟,眼淚漱漱的落在裹著幼弟的斗篷之上。
寢宮裡諸人盡皆痛哭,足足有小半個時辰方稍稍平定下來,便由鄂爾泰攙了弘曆,力勸“節哀”,弘曆心中雖悲痛,亦知此大事一出,後頭千頭萬緒皆要自己去拿主意,當下便由允祿與允禮分頭去辦“大事”,所謂大事,即傳諭各宮舉喪,摘去帽上紅纓,換孝服。各處撤去吉色燈飾帳幔,換孝帳。最要緊的是大行皇帝小斂,護送梓宮回宮停靈……他們都是經過康熙六十一年“大事”的人,熟知禮節,當下去一一安排人手。再由鄂爾泰與張廷玉先行回宮,預備一切接駕事宜。
諸人皆去了,反只余了弘曆與弘晝二人在此,弘曆眼角微紅,低聲叫道:“天申。”反手緊緊拉住弘晝的手。弘晝心中激dàng,幾yù又落下淚來,只叫得一聲:“四哥。”他突然失怙,只覺得天地驟然失色,恨不得與這位兄長抱頭大哭,弘曆也怕他再哭起來,自己亦會悲不自抑,忙忙的亂以他語:“皇阿瑪的遺詔,將雍和宮一切皆賜給你。”弘晝忽如孩童一般放聲大哭:“我不要雍和宮,我只要皇阿瑪。”
他這麼一哭,弘曆禁不住熱淚又滾滾而下,蘇培盛等近侍太監忙上前相勸,好容易勸得弘晝收淚,弘曆突然想起來,問蘇培盛:“大行皇帝到底是怎麼病得?”弘晝心中早有疑惑,只是事出倉促,不及詢問。此時弘曆開口,才知道他原來也並不知qíng。蘇培盛一邊拭淚一邊道:“早起還好好兒的,中午晌還進了碗老米飯,進得香。到了傍晚的時候,忽然內奏事處轉進來直隸總督李衛李大人派專差飛馬馳送進京的一份密折,萬歲爺看了密折,臉色就變了。在暖閣里背著手,踱了一個圈子又一個圈子,奴才覺得不好,勸萬歲爺去園子裡散散,萬歲爺卻突然打發奴才去尋一柄扇子。沒等奴才從庫房裡回來,小五子就慌慌張張的尋到庫房裡來,人都嚇傻了,只會嚷諳達諳達……奴才連滾帶爬的跑回來,他們已經侍候萬歲爺躺著,萬歲爺只說了一句頭痛得厲害……誰知道……誰知道……”他說到此處,張大了嘴,又要哭起來。他驟遇巨變,方寸大亂,說得囉里囉唆,纏夾不清。弘曆明知重大關竅在李衛那封密折上,可是皇帝生前竟無一言提及,顯是不yù令人知道。弘晝也聽出端倪來,見弘曆並不開口追問,自己當然最好是裝作不知,硬生生吞下一口口水,只當充耳未聞。
弘曆出了一會兒神,忽問:“大行皇帝差你去取什麼扇子?”蘇培盛拭淚道:“是柄舊扇子,不知萬歲爺怎麼想起來了,命奴才去庫房裡找……”弘晝此時也明白過來,時已入秋,宮中早換了袷衣,皇帝忽命蘇培盛去尋扇,此中必有蹊蹺。果然弘曆道:“將扇子拿來我瞧瞧。”蘇培盛便去取了來,弘曆見那扇子不知是多少年前的舊物,雖收藏甚好,亦微有破損,湘竹扇骨已經摩挲得紅潤如玉,當是昔年皇帝隨身常用之物。展開來見扇面一面是水墨山水,另一面卻題著一首七絕。字跡端正清麗,正是大行皇帝的御筆。
弘晝侍立弘曆身側,已見那扇上寫的乃是一首御製詩:“對酒吟詩花勸飲,花前得句自推敲,九重三殿誰為友,皓月清風作契jiāo。”詩中頗有逍遙之意,只是舊物安在,嚴父已逝,心中一酸。弘曆將扇子翻來覆去看了數遍,覺得並無絲毫異樣之處。收攏了摺扇,只是默默出神。
便在此時,外頭稟報隨扈在圓明園的謙嬪聞訊,yù來瞻見大行皇帝最後一面。按例弘曆與弘晝皆應迴避,弘曆便命弘晝去安排圓明園隨扈妃嬪的車駕,以便護送大行皇帝梓宮回宮,自己則去偏殿召見莊親王等人。
這麼一忙亂,已經到了寅時,方才護送大行皇帝梓宮離園回宮。弘晝只覺得jīng疲力竭,似乎全身的力氣都在一夜之間盡失,只是打點jīng神,騎馬緊緊隨在弘曆之後。天上無星無月,漆黑一片,但聞車聲轆轆,蹄聲答答,偶然有一聲馬嘶,愈顯夜色之靜。扈駕的前鋒、神銳、健銳三營明炬燈籠挑得如一條巨大的火龍一般,蜿蜒向前。就著前導太監所執風燈的光亮,依稀可見弘曆微垂著眼,似乎在想著什麼心事。
弘晝心思雜亂,剎時想到適才皇帝呼自己rǔ名,眼中滿是殷殷慈愛之意,剎時又想到方只六七歲的時候下學,背不出生書來,父親拿了戒尺教訓,自己抱了他的腿,大叫:“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逗得嚴父哭笑不得。一陣夜風chuī來,涼意徹骨,從此後卻是再也聽不到父親的訓飭了,而弘曆打馬垂首,亦是怏怏無言,他忍不住低聲叫了聲:“四哥。”
弘曆回頭望了他一眼,見他眼眶紅紅的,知這位五弟xing子率真,其實待親人最是赤誠熱愛。弘晝道:“那年我們爬窗子……”只說了這一句,許多年前的舊事便栩栩眼前。弘曆與他同年,兩人相差不過三月,故而在書房中最是親厚,下了學也總在一塊兒溫書。六七歲的年紀正是好動,偷偷的爬窗子進了父親的小書齋。弘晝膽子大,竟然大搖大擺的在屋子裡學著父親的樣子負手踱來踱去,末了還爬到椅子上去寫字。弘曆少年老成,只怕被人發覺,催他快走。弘晝的手腳哪閒得住,隨手從屜格里翻出一封素箋,搖頭晃腦的念:“夜寒什麼永千門靜,破夢什麼聲度花什麼。什麼想回思憶什麼真……”他逢到不認得的字就跳過去,弘曆聽得忍俊不禁,將素箋拿過去看,他們啟蒙正學對仗,雖還未學做詩,卻已知道什麼是律詩,弘曆雖與弘晝一同進的學,卻比弘晝學識要好上許多,此時認真看了一遍,見那首七律自己竟然每個字都認得,小孩家心xing最愛賣弄,於是道:“我來念給你聽——夜寒漏永千門靜,破夢鐘聲度花影。夢想回思憶最真,那堪夢短難常親。兀坐誰教夢更添,起步修廊風動簾。可憐兩地隔吳越,此qíng惟付天邊月。”
弘晝砸了砸嘴,問:“那是什麼意思呢?”弘曆也並不懂得詩中之意,但見詩題為《寒夜有懷》,老氣橫秋的道:“反正是阿瑪作的詩,阿瑪的詩,就是好詩。”
弘晝雖頑劣,記xing卻好,此事雖隔了十餘年,卻覺得連當時弘曆故作老成的樣子都仿佛還在眼前,他嘴角微微一動,便想將今晚在酒肆中遇到歌女之事向弘曆和盤托出,但念頭一轉,皇父崩殪,此詩語焉不詳,其qíng可疑,今晚驟逢大變,這位四哥已經是萬乘之尊,自己一句多嘴,說不定闖出滔天奇禍來。於是生生忍住,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
弘曆卻有一絲恍惚,並未留心到他yù語又止。夜風微寒,chuī起他的衣袖,他本能的拿手去捏了捏,那份摺子還好好的擱在袖底夾袋裡。適才密命蘇培盛搜遍暖閣,終於還是找到了此折。因是密折,並未用幕僚代筆,直隸總督李衛雖為天下督撫之首,一手字卻寫得幼稚如蒙童,語句措辭更是錯謬百出,除了開頭與結尾例行的“帽子”,折中通篇的白話,連句義都不通順。他連看了兩遍,才認清了每一個字。雖只看了這兩遍,他卻幾乎可以將整篇摺子一字不差的背出來。只要稍一出神,那如蒙童般歪歪扭扭的字跡,就似一字一驚雷,轟轟烈烈的從他心上滾過:
“總督直隸地方軍務兼理刑部尚書、授太子太傅臣李衛,謹奏為恭請聖裁事。
臣自雍正六年奉御畫及聖諭:卿在江南,可就近查訪畫中之人,如有所得,毋須驚動,即刻奏與朕知。欽此欽遵。臣密差專人日夜尋訪,上月終於保定城南和記當鋪見玉佩一枚,認系皇上圖畫中之物。鋪中朝奉供認,此佩實當紋銀十兩,已系死當,不再櫝(贖)回。臣未敢示御畫與他看,另遣人至浙江嚴審施方才,供認憑(賃)住之人為母女二人,其母年近四十,多病光(寡)語,確係皇上圖畫中之人。臣不敢善(擅)專,奏以皇上聖裁。另皇上前日密旨問:四阿哥忽自疑出生之地,是否知其出生熱河。此事除皇上,唯臣與年羹堯知,今年羹堯伏罪多年,臣可指天發事(誓),確無一語泄密。皇上問:四阿哥如何得知。臣實惶恐不明。”
弘曆抬起眼睛,無聲的透出一口長氣。熱河,原來自己是出生在熱河。他那日向母親請安之後,陪母親閒話,心血來cháo忽問了一句:“額娘,我是生在雍和宮中何處?”不想熹貴妃手裡正接了盞熱茶,不知是否燙了手,“砰”一聲摔得粉碎。嚇得宮女忙趕上前來收拾,侍候熹貴妃多年的耐嬤嬤更著了急,連聲問:“娘娘燙著沒有?”熹貴妃倒還從容,擺了擺手,說:“沒事,沒事。”向他微微一笑,說道:“你是生在雍和宮東廂房裡,難不成還能生在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