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六娘微笑道:「不用,田嫂自家還有農活哩。」

  田家媳婦哂道:「家裡男人多,活計分不到我頭上。」見張六娘沉默不答話,她連忙換個話題,「聽說昨兒個有官爺尋到你們家了?」

  張六娘遲疑了一下,道:「是知州老爺的人。」

  「知州」在鄉里可是個稀罕人物,田家媳婦好一陣咂舌,半晌道:「來做甚麼?」

  張六娘道:「聽娘說,是來議婚。」

  這下,田家媳婦是真驚住了:「議、議婚?」

  她眼珠一轉,盯著張六娘片刻,許久突然福身道:「那我可先在這兒恭喜六娘了!」

  張六娘駭了一跳:「你這是作甚?」

  田家媳婦道:「六娘出落得如此水靈,要議的,定然是你的婚。」

  張六娘可沒想過這個,連忙擺擺手,央道:「田嫂別瞎說……我上頭還有三個姐姐,娘怎麼也不會先把我嫁出去的。」

  田家媳婦滿不在乎道:「鄉間哪裡來這些規矩!」

  張六娘跟她說不通,余氏平日裡管她甚嚴,一直把她當下人養著,別說嫁人,饑荒之時將她宰來吃都有可能。但這些話只能在心裡想想,說出來便是不孝,於是她唯有苦笑著擺擺手,低眉道:「田嫂莫要再取笑我。」

  田家媳婦見她心情不振,內心生了悔意,正要好言安慰一番,誰知在這時,先前不甘不願離去的張嬸陡然返了回來。

  這次她卻沒了之前的無禮態度,整個人幾乎笑成一朵黃金花,褶皺一層蓋過一層,聲音高昂得近乎尖銳:「恭喜六娘子,賀喜六娘子,李家索的是你的名帖!」

  「李」是那位知州老爺的姓。

  張六娘聞言有些茫然,到後來漸漸反應過來,手上一松,鐮刀頓時「哐當」砸在地上。

  張嬸忙殷勤地撿起來,一疊聲道:「這種粗活怎能讓六娘子做呢,夫人正在找你呢,快回去罷。」

  作者有話要說:  調劑文,主角病嬌攻

  ☆、(二)

  張六娘被張嬸推回了家。

  她不敢確定張嬸是不是在誆她——若是誆她,她這般早早地回家,指不定被余氏罵成什麼樣。

  她心存遲疑,走路便慢了好幾拍,一直到日落山頭,才蹭回家中。

  余氏見她姍姍來遲,竟不生氣,笑吟吟地抓了她的手,將她拉至屋裡好一陣嘮叨,大致內容不過誇她「福氣厚」、「生了個好八字」。

  余氏向來喜罵她「福氣薄」,是個「倒霉催」,張六娘見她如此打自己臉,忍不住疑惑起來,聽她誇了好半晌,才慢慢明白了她的意思。

  原來,知州家的三少爺,缺個沖喜的娘子。

  ——說是「三少爺」,實際上卻為正室所出的唯一嫡子,李大人稀罕得緊,從小到大鐘鳴鼎食地養著,生怕哪裡沒慣到位,委屈了這銜玉穿金的嬌貴少爺。

  此時大宋已禁了銷金衣,李大人嫌其他衣衫配不上自家親子,頂著被同僚舉報的危險,買了幾個織娘,專門安置在家中為三少爺做衣,稱「只要不是紫服,甚麼衣都做得」。

  不知是不是寵過頭的緣故,及冠那日李三少爺生了場大病,從此只能靠參湯吊命。

  李大人為此是愁白了鬚髮,尋遍名醫,甚至遠赴東京高價請來當地神醫,但依然不見效。

  正途尋不著法子,李家便開始考慮邪魔外道起來。

  他先是找來了幾個巫醫在家裡作法,無效;又叫了個茅山道士在壩中驅鬼,依舊無效;到最後拉了好幾位瞎眼神算,一起為李三少爺算命,別說,還跟給算出了名堂——需尋一位五月生的農家娘子為三少沖喜。

  五月生子可不是甚麼吉利事,李大人有些遲疑,神算卻道:「就是要五月生的哩。不知大人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

  李大人起了興致,道:「說。」

  「否極泰來。」神算深沉道,「三少就是因過得太好了,才會生此大病,正需一個命不好的女子來壓壓他的福氣。」

  這說法討人歡喜,將厄運顛倒成了福氣,李大人心中高興,立即吩咐下去,在農家尋五月生的女子。

  然而五月生的女子,多半被棄了或是溺了。李家尋了整整大半年也沒找著合適人選,內心正憋著氣,來李家尋人只是走走過場,誰知還真給找著了一個五月生的女子。

  李大人頓時大悅,吩咐媒人趕緊去交換草帖,即日便要迎張六娘過門,又見張家貧窮,竟主動備上百畝良田、珠翠首飾、緞匹花髻,以「兜裹」之名贈給張六娘作嫁妝。

  大宋嫁女厚嫁成風,嫁資沒有三十貫一般是嫁不了的,即便是在鄉下,亦是如此。

  余氏省了好大一筆錢,家中又少了張嘴,還當上了官少爺的岳母,內心自然歡喜非常,連帶著待張六娘都和氣起來,柔聲與她絮叨好一會兒,才戀戀不捨地叫她回房歇息去了。

  張六娘不用幹活,心裡高興的同時,又有些惶惶。

  她以為她一直會在張家過下人的生活,便沒怎麼在意自己下/身的問題,誰知如今……

  她暗暗嘆了口氣,心說千萬不能被他人發現她是個「陰陽人」,自古陰陽有序,乾坤當道,若是被別人發現她竟陰陽合一,指不定會被怎樣對待。

  她……不,應是他,發愁地摸了摸下/體,那物事越來越大了,素日裡的褲子開襠,已是遮不住,張六娘只好取了針線自個兒縫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