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一年,變化很大。

  運動告一段落,重點解決吃飯穿衣問題。

  優質雜交秈型水稻培育成功了,躍居世界領先地位。防止馬鈴薯退化的途徑找到了,大大提高了產量。從國外引進的化工、化纖設備相繼投產,各地建起了化肥廠,生產氮肥、磷肥、鉀肥、尿素等等,對農業促進很大。化纖廠也鋪開了,尼龍、滌綸上市了,布票定額也上調了,卡得沒那麼嚴了。尤其是滬上輕紡工業發達,想買就能買到,若是沒有布票,還有議價的。(注1)

  農村的變化更是喜人。

  教育、醫療、衛生體系都建立起來了。每個大隊都有小學校,是免費的,入學率達到了90%以上,公社有初中和高中,學雜費很便宜,只要想上就上得起。醫療衛生下沉到了農村,公社建了衛生院,村里設了醫務室。

  報紙上說,這些年培養了一百多萬名「赤腳醫生」。

  這是什麼概念?

  全國各地,每個生產隊都有一名赤腳醫生,背著藥箱下到田間地頭,一邊勞動,一邊給社員們看病。基層醫療,以預防為主,包括衛生常識普及,流行病防治等等。小病在村里解決,大病去衛生院、縣醫院,甚至更高級別的醫院,一層一層分級管理,建立起了完善的醫療衛生體系。

  老家那邊來信說,爺爺奶奶身體很好,就是腿腳有點不靈便。蘭子是赤腳醫生,去縣裡培訓過,輸液、扎針、拿藥都很在行。

  這就是時代所留下的。

  雖然,農村地區還很貧困,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城鄉發展也很不均衡,生活水平差別很大,可能做到這些就很不容易了。

  這從根本上解決了群眾的後顧之憂。

  田小苗很感慨,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基礎是最艱難的。

  從建國伊始到今天,工業體系基本上搭建起來了。不管是重工業布局,還是輕工業發展,包括水電、交通、鋼鐵、能源、廠礦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到工程師、技術工人的培養,形成了一套完整體系。幹部有級別,工人也有八級技工,教育的普及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工人隊伍,這為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基礎。

  還有外交層面的,第三世界的概念正式提出了,我國當之無愧成為了領頭人。這一方向延續了很多年,直到後世還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除了這些,還有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突飛猛進,還有思想上的解放。

  一場運動,徹底打破了封建習俗。

  婦女能頂半邊天,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勞動婦女的地位大大提高。宣傳畫、郵票、人民幣上,都出現了勞動女性的形象,陽光正面,朝氣蓬勃。

  這一切都是無法磨滅的,這是時代的印記,銘刻在心。

  (正文wan)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