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時,忠惠親王已經費盡心思從海外找到了美洲的紅薯,在南方、北方各地試種成功,產量驚人。這巨大的功勞,朝廷和皇上都看在眼中,豈能不給予回報?只是,他已封無可封,且再多的封賞對他而言,也是無甚用處的了。那麼,他臨終前提出的一些合情合理的要求,皇上自然不會拒絕。

  忠惠親王雖然逝去,但他創辦下的事業,並沒有因此消亡,在他高瞻遠矚的安排下,各種產業興起,社會也在緩慢地發生細微的變化。環境的變化也會改變人,儘管不是那種轟轟烈烈地改革,不能驟然生效,但是『念念不忘,終有迴響』,忠惠親王當初的努力沒有白費。根基堅固的舊房子,內部出現了裂痕,慢慢風化,未必會引起人們太多警惕,但終會推動著這屋子的倒塌!

  對自己,忠惠親王更是做了盡善盡美的安排。他不止她留下了極豐厚的物質保障,也讓她儘可能地得到了自由。林黛玉作為忠惠親王的未亡人,朝廷和皇上對她極盡厚待,忠惠親王的俸祿待遇一應保留,而且食親王雙俸,宮中凡有賞賜賞賜,忠惠王府從來都是頭一份的,忠惠王妃仍然是帝國中身份最高的貴婦人,並不受忠惠親王離世的影響。

  當然,林黛玉這一生自然是不可能再嫁人了,她必須為忠惠親王守節,作為皇家忠貞和倫理道德的象徵。不久,皇上就命宗人府仔細斟酌,要在宗室中尋一個合適的孩子過繼給忠惠王府,作為忠惠親王和林黛玉的兒子,讓其香火不絕。皇上對此事很是看重,吩咐要精挑細選,務必要尋一個出色又孝順的孩子出來,日後好生奉養林黛玉,也讓忠惠親王在地下能安心。林黛玉並不在意這個,她知道忠惠也不會在意的,一應就由宮中處理。

  皇上挑剔了幾年,終於在一家遠方宗室家中尋到了一個生母去世,父親再娶的孩子,他在家中境遇不太好,人挺老實良善。皇上很滿意,這樣的孩子,經歷過苦難,日後才會對忠惠王府歸心。人品良善,又能保證日後執掌忠惠王府時,對朝廷忠誠,不作亂。

  林黛玉就像當年對林晨曦一般對待自己的『兒子』,關懷、照顧,教育他人生的道理,做到了母親的本分。但不久,皇上就把那孩子接進宮中,和皇子們一起讀書上學,休沐日才能回來。漸漸的,『母子』二人就有些生疏起來。倒不是說那孩子不孝順,他對待自己,還是極恭敬的。只是,他日復一日地更像這個時代的人,就像已經當了挺大官的林晨曦,嫁為人婦,安心滿意地做著官家太太的林珠一般。儘管他們兄妹倆人對自己一直感恩親熱,但在自己心中,他們是在漸行漸遠,讓人悵然若失。是啊,本來,他不就是忠惠親王世子麼?他才是這個時代的正常人,終究不會像自己和忠惠那般的!

  看出了皇上的心意,林黛玉沉默思索之後,也很少再插手那孩子的教育了。一年後,她向皇上提出,自己要入道門修道,以俗家善信的身份。忠惠親王生前曾有一個心愿,就是走遍華夏的河山,在這天地之間逍遙自在,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可惜,礙於自己的身體不佳,又整日為國家和朝廷奔忙,一直不能如願。如今,她這個未亡人立志要帶著他生前留下的一枚護身符,代他遊歷天下,完成他的心愿。

  皇上記起忠惠親王病重時給他的上書,心中感慨,對林黛玉這個有些出格的要求,他仔細思忖了後,還是答應了下來。當然,林黛玉可不能正式出家,若是一心向道,也只能做個修道的居士。她也可以去遊歷天下,各處官府會為她妥善安排的。

  林黛玉欣然接受了皇上的好意,這年頭吧,當個驢友,可是極不安全的。由朝廷背書擔保,她的旅程自然就會太平而且能保證最大程度的舒適。

  從管家處知道這是忠惠親王臨終前為她求得的恩典。那時,林黛玉正在去往蜀地的船上,她打算一路沿江而行,去游一游峨眉、青城如果有可能,她還想看一看藏地風光。她出神地看著面前的滔滔江水,浩浩長江,千百年前,千百年後,亘古長存,而人間又換了幾回,物是人非!

  忽然聞聽真相,舊時兩人相處的點滴在那一剎那間湧上心頭,竟然是如此清晰。原來,過往的一切,並不能如雲煙般散去無痕,在她心上終是留下了印記。在空曠的天空和蒼茫江水之中,林黛玉不禁落下淚來。

  林黛玉的一生在六十二歲定格,她無疾而終,以忠惠太妃的身份入葬,葬禮極其隆重。她還是一位道門有名的居士,在忠惠親王故去後,為彌補他的遺憾,而週遊天下,每行一地,都記錄下了描繪詳盡的遊記,還細心畫了地圖,她的遊記文筆精彩,繪聲繪色,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因此流傳於天下,喜好者頗多。在那個年代,忠惠太妃的行徑可謂特立獨行,迥異於平常的貴婦人,但攝於她的身份,和宮中對忠惠王府的優待,也無人能置嘴。許多內宅的太太們有時也會暗中羨慕她的日子輕鬆灑脫,有時又會可憐她守節多年,也沒有自己親生的孩子,必定孤寂無助得很。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縱然貴為太妃,也未必比得上自己兒女滿堂幸福!

  「瀟湘,你醒了?」林瀟湘費力地睜開眼睛時,觸進眼帘的是媽媽焦灼而驚喜的目光。她驚詫地瞪大了雙眼,心中一片恍惚,不知眼前的場景是不是忠惠太妃的一場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