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頁
「我們不會做待宰的羔羊!我們要重建一個尊重生命權的社會!」
民眾攻擊圍牆,往往代表著城市的秩序即將全面崩潰,這是極度危險的信號,「王」的首要任務是防止圍牆坍塌,他需要快速做出應對措施,然而此時羅銳衡卻無心思考對策。
他收到了研究員發來的實驗調查報告。
第141章
實驗的調查報告顯示,精神重塑的樣本選擇存在著極其嚴重的問題,研究員們將紀弘易的數據與其他樣本做了比對,意識到精神重塑傾向於將人向相反的極端推去,由於以往的被實驗者都是自殺者,在接受過重塑以後,他們都能流露出對未來的強烈嚮往。
而紀弘易本就不是自殺者,在進行精神重塑之前,他甚至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生欲,然而實驗結果並不可逆,無論再讓他坐多少次實驗椅都無法改變現狀。
可惜樣本選擇的問題很難在一開始就被根除,研究員在報告中寫道:選擇自殺者進行改造是能夠將損傷降到最低的方法,鑑於精神重塑的實驗性質,隨機選擇樣本的條件無法在實驗初期被滿足,我們感到十分遺憾。
換言之,自殺者是他們能夠找到的最好樣本,他們將模擬計算中代表求生欲的初始值進行更改,發現模擬後的實驗結果十分接近紀弘易現在的樣子。
羅銳衡曾經以為存活過重塑療法,便代表著實驗成功,殊不知還有太多的因素沒有被他考慮到。
原來有效地止疼並不是精神重塑中的最大路障,這場改造實驗的最大缺陷是無法精確量化人類的絕望和痛苦——多少自毀傾向會觸發成功閾值?多少求生意志又會逆轉實驗結果?如若真要計算出精密到小數點的閾值,他們需要成千上萬的志願者,這個成本實在是太大了;再者,就算研究員成功實施基因療法,大大降低了重塑中的疼痛,他們也不能等到人們全都病到想要自毀的程度,再對他們進行改造。
一夜之間,明日計劃被迅速叫停,研究人員被政府全部解散。
實驗室總部被燒毀後,體徵圈的損壞率飆升至12.7%,監控中心不斷向「王」發來警報,警方也數次發來增援請求,羅銳衡卻坐在酒店房間內,靜靜地看著從馬路上走過的遊行人群。
那些人都成功取下了自己的體徵圈,他們手握旗幟,腳步堅定,現在可能正在朝首都的圍牆走去。
羅銳衡從座椅中起身,穿過酒店空蕩蕩的走廊,來到了紀弘易的房間門口。
他推門而入,四名保鏢各站在房間一角,房間正中央的青年看似正坐在沙發椅上休息,實則手腳被捆,無法動彈。
羅銳衡舉起手臂晃了晃,示意剩下的人出去,保鏢們便退出房間,順便為他把房門帶上。
此時房間內就剩下他們兩人,羅銳衡搬過另一張沙發椅,在紀弘易對面坐下。
兩人無聲地對視著,紀弘易平靜地望著他,偶爾眨動一下眼皮,兩隻瞳孔上像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石灰。羅銳衡儘可能努力地回想著紀弘易在電視上表現出的模樣,儘管他認為那不過是公眾人物偽裝出的皮囊,可是他越對比越覺得悲涼,接受過重塑後的紀弘易現在連偽裝的力氣都沒有了。
他深吸一口氣,向後靠在椅背里,平靜地問:「你還記得實驗時,你看到了什麼嗎?」
紀弘易臉上的表情終於出現了細微的變化,羅銳衡看到他微微皺起眉頭,褐色的瞳仁沉到眼底轉了半圈,像是在努力回憶。
「不記得了。」他反問羅銳衡:「你記得你看到了什麼嗎?」
羅銳衡不知道他說的到底是真話還是假話。以往來說,被實驗者都會記得他們在實驗中看到的景象,儘管重塑進行時他們會感到十分痛苦,可是從實驗椅上走下來後,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方才看到的不過是幻象,負面情緒也會緊跟著煙消雲散,就像從噩夢中醒來的人一樣,無論夢境多麼黑暗,醒來之後看到初升的朝陽,便會意識到幻境的虛假。
這個時候重塑已經完成,如果在實驗結束後問起他們在實驗中段看到的景象,他們總能平靜、客觀地描繪出他們的夢境。
然而紀弘易卻說他不記得了,如果他說的是真話,或許也能從側面證明重塑實驗失敗了,他忘記了黑暗的夢境,也忘記了夢境中存在的人,求生欲這一初始值的變化引起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使實驗結果變得不可預測,超出他們的控制。
羅銳衡突然笑了一聲,沒想到紀弘易倒還記得自己坐上過實驗椅的事,他說:「我記得,我見到了我的母親,她是第二任『王』,精神重塑療法其實是她的發明。我在實驗中段的幻境裡看到她的實驗失敗了,人們將她綁上了木樁,在她身上澆滿汽油,將她活生生地燒死了。我看到她的皮膚被碳化,空氣中都是蛋白質燃燒時的味道。」他舉起食指,在空中轉了兩圈,「這個場景重複了很多遍。」
簡單的場景足以投射出他內心最深處的恐懼:實驗失敗,母親死去,現在幻境成為了現實,精神重塑宣告失敗,死去的母親只會在將來承擔更多的罵名,而人類的命運,依然在以勢不可擋之勢迅速下墜,猶如一顆在真空中持續下落的鉛球。
至此,「末日一代」還有多少年可活?
現在除了他,好像已經沒有人再關心這個問題,秩序即將全面崩潰,世界無可避免地走向分崩離析,而他自己的生命,也早已進入倒計時。
民眾攻擊圍牆,往往代表著城市的秩序即將全面崩潰,這是極度危險的信號,「王」的首要任務是防止圍牆坍塌,他需要快速做出應對措施,然而此時羅銳衡卻無心思考對策。
他收到了研究員發來的實驗調查報告。
第141章
實驗的調查報告顯示,精神重塑的樣本選擇存在著極其嚴重的問題,研究員們將紀弘易的數據與其他樣本做了比對,意識到精神重塑傾向於將人向相反的極端推去,由於以往的被實驗者都是自殺者,在接受過重塑以後,他們都能流露出對未來的強烈嚮往。
而紀弘易本就不是自殺者,在進行精神重塑之前,他甚至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生欲,然而實驗結果並不可逆,無論再讓他坐多少次實驗椅都無法改變現狀。
可惜樣本選擇的問題很難在一開始就被根除,研究員在報告中寫道:選擇自殺者進行改造是能夠將損傷降到最低的方法,鑑於精神重塑的實驗性質,隨機選擇樣本的條件無法在實驗初期被滿足,我們感到十分遺憾。
換言之,自殺者是他們能夠找到的最好樣本,他們將模擬計算中代表求生欲的初始值進行更改,發現模擬後的實驗結果十分接近紀弘易現在的樣子。
羅銳衡曾經以為存活過重塑療法,便代表著實驗成功,殊不知還有太多的因素沒有被他考慮到。
原來有效地止疼並不是精神重塑中的最大路障,這場改造實驗的最大缺陷是無法精確量化人類的絕望和痛苦——多少自毀傾向會觸發成功閾值?多少求生意志又會逆轉實驗結果?如若真要計算出精密到小數點的閾值,他們需要成千上萬的志願者,這個成本實在是太大了;再者,就算研究員成功實施基因療法,大大降低了重塑中的疼痛,他們也不能等到人們全都病到想要自毀的程度,再對他們進行改造。
一夜之間,明日計劃被迅速叫停,研究人員被政府全部解散。
實驗室總部被燒毀後,體徵圈的損壞率飆升至12.7%,監控中心不斷向「王」發來警報,警方也數次發來增援請求,羅銳衡卻坐在酒店房間內,靜靜地看著從馬路上走過的遊行人群。
那些人都成功取下了自己的體徵圈,他們手握旗幟,腳步堅定,現在可能正在朝首都的圍牆走去。
羅銳衡從座椅中起身,穿過酒店空蕩蕩的走廊,來到了紀弘易的房間門口。
他推門而入,四名保鏢各站在房間一角,房間正中央的青年看似正坐在沙發椅上休息,實則手腳被捆,無法動彈。
羅銳衡舉起手臂晃了晃,示意剩下的人出去,保鏢們便退出房間,順便為他把房門帶上。
此時房間內就剩下他們兩人,羅銳衡搬過另一張沙發椅,在紀弘易對面坐下。
兩人無聲地對視著,紀弘易平靜地望著他,偶爾眨動一下眼皮,兩隻瞳孔上像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石灰。羅銳衡儘可能努力地回想著紀弘易在電視上表現出的模樣,儘管他認為那不過是公眾人物偽裝出的皮囊,可是他越對比越覺得悲涼,接受過重塑後的紀弘易現在連偽裝的力氣都沒有了。
他深吸一口氣,向後靠在椅背里,平靜地問:「你還記得實驗時,你看到了什麼嗎?」
紀弘易臉上的表情終於出現了細微的變化,羅銳衡看到他微微皺起眉頭,褐色的瞳仁沉到眼底轉了半圈,像是在努力回憶。
「不記得了。」他反問羅銳衡:「你記得你看到了什麼嗎?」
羅銳衡不知道他說的到底是真話還是假話。以往來說,被實驗者都會記得他們在實驗中看到的景象,儘管重塑進行時他們會感到十分痛苦,可是從實驗椅上走下來後,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方才看到的不過是幻象,負面情緒也會緊跟著煙消雲散,就像從噩夢中醒來的人一樣,無論夢境多麼黑暗,醒來之後看到初升的朝陽,便會意識到幻境的虛假。
這個時候重塑已經完成,如果在實驗結束後問起他們在實驗中段看到的景象,他們總能平靜、客觀地描繪出他們的夢境。
然而紀弘易卻說他不記得了,如果他說的是真話,或許也能從側面證明重塑實驗失敗了,他忘記了黑暗的夢境,也忘記了夢境中存在的人,求生欲這一初始值的變化引起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使實驗結果變得不可預測,超出他們的控制。
羅銳衡突然笑了一聲,沒想到紀弘易倒還記得自己坐上過實驗椅的事,他說:「我記得,我見到了我的母親,她是第二任『王』,精神重塑療法其實是她的發明。我在實驗中段的幻境裡看到她的實驗失敗了,人們將她綁上了木樁,在她身上澆滿汽油,將她活生生地燒死了。我看到她的皮膚被碳化,空氣中都是蛋白質燃燒時的味道。」他舉起食指,在空中轉了兩圈,「這個場景重複了很多遍。」
簡單的場景足以投射出他內心最深處的恐懼:實驗失敗,母親死去,現在幻境成為了現實,精神重塑宣告失敗,死去的母親只會在將來承擔更多的罵名,而人類的命運,依然在以勢不可擋之勢迅速下墜,猶如一顆在真空中持續下落的鉛球。
至此,「末日一代」還有多少年可活?
現在除了他,好像已經沒有人再關心這個問題,秩序即將全面崩潰,世界無可避免地走向分崩離析,而他自己的生命,也早已進入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