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頁
孝順孝順,順到位了自然也算孝。言清書只要在物質上不虧待言母就行了,畢竟後者在精神上早就“拋棄”了他這個尚未成年的兒子……
寧臻清楚自己的這些想法肯定與絕大多數人“她到底是你媽,沒了丈夫也不容易,你就多擔待一些”的思路相悖離,所以她才儘量說得委婉曲折,就是怕言清書不理解她的良苦用心,以為她在嫌棄言母……甚至挑撥離間他們母子關係。
就在寧臻心生不安,準備說點什麼補救的時候,言清書突然緊緊抱住了她,那架勢說是想要勒死她也不為過。
不知怎麼,寧臻瞬間明白了他的心情,既沒有用力掙扎,也沒有出言阻止,反而順勢回抱住了他,任由他埋在她的肩頭髮泄自己。
而此時的言清書,心頭思緒萬千,有好一會兒腦子都是空白的,身體比他的理智更早一步做出了回應。
他從來不是什麼工作狂,如果言父言母沒有出事,他根本不會在學業和事業上這麼拼。其實他自小的理想是找個情投意合的女生,擁有一個屬於彼此的家庭,就像他的爸爸媽媽一樣。從一而終的愛情是他的父母教給他的,同樣是他所嚮往的。
不料天有不測風雲,言父離世,言母失常,他曾經歆羨的愛情反倒成了他成長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打工打得飢腸轆轆渾身乏力的時候,看到同齡人都有爸媽呵護他卻只能依靠自己的時候,他不是沒怨過言母。都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為什麼到了他身上,他的母親寧可為了父親心如死灰地活著,也不願振作起來和他一起挺過這道難關?
難道是因為他不夠乖、不夠好,所以言母才會毫無負擔地放棄他,一點兒也不擔心半大少年的自己能不能承受起如此大的變故?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樣的認知盤旋在他的腦海里揮之不去,極大地打擊了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言清書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其實高中有個階段他是異常自卑和不自信的,不僅人際交往上出現了障礙,就連成績也跟著一落千丈。
只是由於他一直在打零工掙錢,所以這些異樣都有了完美的解釋,再加上他善於掩飾,周邊的人至多覺得他內向寡言。
言清書費了很大功夫才讓自己從這種糟糕的自我厭倦自我責怪的情緒里脫離開來。上大學後他又看了不少心理學相關的書,才後知後覺地發現自己那時候其實已經有了輕度抑鬱的徵兆。
所幸他性格足夠堅忍,生生把自己從那個會吃人的沼澤泥潭裡拉了出來。
如果兩年前沒有在療養院偶遇那個神秘的“女人”,言清書相信自己還會跟夢境中一樣,日復一日期盼著言母有一天能清醒過來。
“他”雖然怨過怪過言母,但內心深處依然渴望著自己的母親,並且認定對方只是太過脆弱才會自我封閉,只要“他”持之以恆地給予言母足夠的“刺激”,她終究會回到現實。
因此,在進了寧氏,經濟壓力得到大幅度緩和之後,“言清書”跑療養院跑得更勤了,一方面是希望自己的陪伴能讓言母早日恢復理智,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躲避和寧臻的相處。
這樣的生活“他”堅持了兩年多,最後終結在言母手中——她趁療養院的看護不注意,用偷偷藏起來的塑料叉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言清書”聽到這個消息後整個人差點崩潰,哪怕言母的身體狀況不算好,“他”也很難想像僅僅一把塑料叉,是怎麼送一個成年女人上路的?
可見言母尋死的決心有多堅定。
這一認知再次擊潰了“言清書”好不容易重塑起來的自尊自信。“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全心全意地關心照料母親,換來的卻是對方毅然決然的赴死。
“他”甚至不受控制地冒出一個荒誕又合理的猜測——言母也許是被“他”逼死的?
因為“他”頻繁地前去探望她,不厭其煩地告訴她真實的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而只想活在有言父的虛幻世界裡的言母無法承受“他”口中的現實,最終選擇用自殺來解脫一切。
寧臻清楚自己的這些想法肯定與絕大多數人“她到底是你媽,沒了丈夫也不容易,你就多擔待一些”的思路相悖離,所以她才儘量說得委婉曲折,就是怕言清書不理解她的良苦用心,以為她在嫌棄言母……甚至挑撥離間他們母子關係。
就在寧臻心生不安,準備說點什麼補救的時候,言清書突然緊緊抱住了她,那架勢說是想要勒死她也不為過。
不知怎麼,寧臻瞬間明白了他的心情,既沒有用力掙扎,也沒有出言阻止,反而順勢回抱住了他,任由他埋在她的肩頭髮泄自己。
而此時的言清書,心頭思緒萬千,有好一會兒腦子都是空白的,身體比他的理智更早一步做出了回應。
他從來不是什麼工作狂,如果言父言母沒有出事,他根本不會在學業和事業上這麼拼。其實他自小的理想是找個情投意合的女生,擁有一個屬於彼此的家庭,就像他的爸爸媽媽一樣。從一而終的愛情是他的父母教給他的,同樣是他所嚮往的。
不料天有不測風雲,言父離世,言母失常,他曾經歆羨的愛情反倒成了他成長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打工打得飢腸轆轆渾身乏力的時候,看到同齡人都有爸媽呵護他卻只能依靠自己的時候,他不是沒怨過言母。都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為什麼到了他身上,他的母親寧可為了父親心如死灰地活著,也不願振作起來和他一起挺過這道難關?
難道是因為他不夠乖、不夠好,所以言母才會毫無負擔地放棄他,一點兒也不擔心半大少年的自己能不能承受起如此大的變故?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樣的認知盤旋在他的腦海里揮之不去,極大地打擊了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言清書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其實高中有個階段他是異常自卑和不自信的,不僅人際交往上出現了障礙,就連成績也跟著一落千丈。
只是由於他一直在打零工掙錢,所以這些異樣都有了完美的解釋,再加上他善於掩飾,周邊的人至多覺得他內向寡言。
言清書費了很大功夫才讓自己從這種糟糕的自我厭倦自我責怪的情緒里脫離開來。上大學後他又看了不少心理學相關的書,才後知後覺地發現自己那時候其實已經有了輕度抑鬱的徵兆。
所幸他性格足夠堅忍,生生把自己從那個會吃人的沼澤泥潭裡拉了出來。
如果兩年前沒有在療養院偶遇那個神秘的“女人”,言清書相信自己還會跟夢境中一樣,日復一日期盼著言母有一天能清醒過來。
“他”雖然怨過怪過言母,但內心深處依然渴望著自己的母親,並且認定對方只是太過脆弱才會自我封閉,只要“他”持之以恆地給予言母足夠的“刺激”,她終究會回到現實。
因此,在進了寧氏,經濟壓力得到大幅度緩和之後,“言清書”跑療養院跑得更勤了,一方面是希望自己的陪伴能讓言母早日恢復理智,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躲避和寧臻的相處。
這樣的生活“他”堅持了兩年多,最後終結在言母手中——她趁療養院的看護不注意,用偷偷藏起來的塑料叉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言清書”聽到這個消息後整個人差點崩潰,哪怕言母的身體狀況不算好,“他”也很難想像僅僅一把塑料叉,是怎麼送一個成年女人上路的?
可見言母尋死的決心有多堅定。
這一認知再次擊潰了“言清書”好不容易重塑起來的自尊自信。“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全心全意地關心照料母親,換來的卻是對方毅然決然的赴死。
“他”甚至不受控制地冒出一個荒誕又合理的猜測——言母也許是被“他”逼死的?
因為“他”頻繁地前去探望她,不厭其煩地告訴她真實的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而只想活在有言父的虛幻世界裡的言母無法承受“他”口中的現實,最終選擇用自殺來解脫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