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年的儒門是道門的頭號大敵,不過自從儒門被道門擊敗之後,不僅被道門廢除了兩大學宮,而且許多人事變動都要經過道門的許可,經過四十年的努力,儒門已經逐漸淪為道門的半個附庸。

  如今的儒門沒有首領,由李玄都兼任儒門的首領。

  其實李玄都在聲勢最為鼎盛之時,甚至可以算是三教共主,只是隨著佛主出世,李玄都逐漸失去了對佛門的掌控,只能直接掌握道門和儒門。

  在太平十年的時候,李玄都對儒門進行了一次改制,取消了山主和副山主,改置大祭酒和祭酒兩級,分別對應道門的大真人和真人。

  隨著儒門的老輩大祭酒相繼故去,年輕一輩的大祭酒們為了維持自己的超然地位,宣稱只對李玄都一人效忠,而不向任何一位道門大真人低頭。

  如今的問題是李玄都不在,哪怕是秦素,也無法調動儒門的大祭酒,所以陸雁冰才會說把儒門請過來,共商大計。

  秦素點頭道:「此法可行,一事不勞二主,就由冰雁你去請儒門的三位大祭酒吧。」

  「是。」陸雁冰領命而去。

  如今道門內部共有三大派別,分別是太平道、正一道、全真道,分別對應三位大真人。

  儒門內部也有三大派別,分別是理學、心學、氣學,分別對應三位大祭酒。

  其中理學和心學都是鼎盛一時的顯學,正如道門的正一道和全真道,傳承有序,不必多言。

  氣學則如太平道一般,曾經一度近乎覆滅,待到理學和心學大敗於道門之手後,這才趁勢而起,一躍成為與心學、理學並列的第三大學派。

  理學一派的祖師是理學聖人,心學一派的祖師是心學聖人,氣學一派的祖師可以追溯到亞聖,「氣學」二字中的「氣」字便是來源於亞聖提出的「浩然氣」,不過真正發揚氣學的卻是橫渠先生等人。

  橫渠先生正是說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儒門先賢。

  氣學一派認為世界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見的萬物,一部分是看不見的,而兩部分都是由「氣」組成的。

  「氣」有兩種存在方式,一種是凝聚,一種是消散。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沒有此物,只不過是肉眼看不到而已。氣學以「太虛」表示「氣」的消散狀態,這是本來的原始狀態,「氣」是「太虛」與萬物的合稱。

  橫渠先生又曰:「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

  氣學、理學、心學三家之間同根同源又各有分歧。

  心學與理學的關係已經不必過多贅述,心學聖人在悟道之前本就是理學弟子。

  氣學在過去被認為是理學的分支。

  氣學認為「通天地,亘古今,無非一氣而已」,認為「氣」是天地萬物的根本,「理」是「氣」變化的條理秩序。

  正所謂「初非別有一物,依於氣而立,附於氣以行也」,氣學不同意理學聖人「理與氣是二物」的見解,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氣」是實體,而「理」是規律。

  由此分成兩大個完全不同的派別。

  自太平十年之後,儒門的三位大祭酒不再以學宮劃分,而是以學派劃分,分別是理學大祭酒、心學大祭酒、氣學大祭酒。

  聽到秦素如此說,李太一起身道:「既然如此,便暫且休會,等到三位大祭酒蒞臨玄都之後,再行議事,不知夫人意下如何?」

  秦素點頭道:「好。」

  第十三章

  夜色漸深,一場秋雨愈發細密起來,籠罩了金陵府城,也籠罩了南城的大報恩寺。

  自從老天師張靜修在此誅殺虎禪師之後,大報恩寺的聲勢便一落千丈,半個寺廟更是毀於一旦,如今只剩下前寺還保存完好。

  在大報恩寺的一座偏僻小院中,有一方池塘,在秋雨下蕩漾起無數漣漪,小池旁的老樹搖搖晃晃,被風吹下枯黃落葉無數,飄落在小池的水面上,隨著漣漪來回飄蕩。

  池塘不遠處的偏殿中,燈火搖曳,兩名僧人在昏暗模糊的佛祖像前相對而坐。

  其中一名看面容大概不惑年紀的僧人轉頭望向屋外雨簾,輕輕捻動長髯,說道:「好一場秋雨。」

  另外一名老僧望著手中的三枚有著「天寶」字樣的銅錢,怔然出神。

  老僧人隨手一拋,三枚天寶銅錢散落在地,滴溜溜地旋轉不停。

  良久之後,塵埃落定,老僧人望著三枚銅錢,臉色在跳躍燈火的映照下,顯得明暗不定。

  中年僧人輕聲問道:「師伯,此卦如何?」

  老僧凝視著身前的銅錢,突然笑道:「有些意外之喜。」

  中年僧人問道:「什麼意外之喜?」

  老僧沒有回答,而是說道:「有客來。」

  話音未落,有人裹挾著一團風雨走進此處偏院。

  中年僧人眉頭一皺,轉頭望向來人,瞬間如臨大敵。

  擅長占驗望氣的老僧人卻是沒有太多緊張,仍是盯著三枚天寶銅錢,平靜道:「不妨事,是自己人。」

  一名戴著風帽的老人從風雨中大步走出,進到了偏殿。

  看老人的裝扮,不是佛門中人,倒像是儒門中人。

  這也不奇怪,自從太平元年之後,儒門逃禪之人不在少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