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同樣說驢,南朝的袁淑,寫過一篇《驢山公九錫文》,就有趣多了:

  「若乃三軍陸邁,糧運艱難,謀臣停算,武夫吟嘆。爾乃長鳴上黨,慷慨應官,崎嶇千里,荷囊致餐,用捷大勛,歷世不刊……」

  這是滑稽的文字,但不知你是否同意,讀起來,總覺得差一點味道。差在哪裡呢?幽默是極難定義的體驗,不過我們知道,它的要素之一,是智力從容地活動。作為書面語的古漢語到三國時間,離口語已遠,可用而又活潑的語素太少,在簡省的體格中,想從容調劑,大是為難。不妨比較一下另一篇說驢的文字,在敦煌發現的《祭驢文》。驢主人叮囑與世長辭的驢子,萬一來世還做驢,不要托生到不懂事的人家,不然啊—

  「出門則路即千里萬里,程糧賤無十個五個,向屋檐下寄宿,破籮里盛莝,猛雪裡須行,深途里須過,愛把借人,更將牽磨,只解向汝背上吟詩,都不管汝腸中飢餓。」

  雖仍是半文半白,語氣已經有味道多多了。如把這段文字改寫成標準的文言,再怎麼努力,也沒有原文的生氣。唐代的大作家,元結、柳宗元、韓愈等,都寫過調笑的文章,但可有人讀得發笑?宋代的蘇軾,諧浪笑傲,幽默感是發達的,他寫過嘲謔的詩文,同樣,效果離期望差很遠(有些笑話書如《艾子》、《調謔篇》等,或說是蘇軾寫的,其實是偽托他的大名,而且那幾本書也不怎麼有趣)。

  古人有很好的幽默感,有無數機智的言語、無數風趣的行為,但要欣賞到真正幽默的文字,得等到後來的白話小說了。文言確實很難寫得有趣,最後一個例子,是狄更斯的小說《大衛·科波菲爾》,最早有林紓的「譯本」,為《塊肉餘生述》。

  貝西小姐的出場,董秋斯的譯文是這樣的:

  「再看一眼時,我母親就有了一種確信不移的預感,那是貝西小姐。落日在花園籬笆外的陌生女人身上閃光,她擺著別人不能有的惡狠狠硬梆梆姿態和從容不迫的神情走向門前。等她來到宅前時,她又一次證明了來的正是她本人。我父親經常表示,她的行徑不像任何普通的基督教徒;這時,她不牽鈴,一直過來張望那同一的窗子,把她的鼻子尖在玻璃上壓到那樣的程度,我那可憐可愛的母親時常說,有一個時候她的鼻子變得完全白而且平了。她使我的母親吃了那樣一驚,我一向相信,我在星期五下生,實在得力於貝西小姐呢。」

  林紓不懂英文,聽魏易口譯,然後用文言寫下來。他讚賞這部作品「言哀則讀者哀,言喜則讀者喜,至令譯者啼笑間作」,可見魏易對原著的幽默感,定有傳達。那麼,再來看看林譯:

  「視之,知為密斯貝測。時斜陽半落,餘光尚滯小籬之下,並及貝測之衣。入時不言不笑,狀至嚴冷。既至窗下,吾母乃益知為祖姨,以吾父恆言姨之舉動大異於眾。來時初不掣鈴,徑造窗下,二目射光入室。吾母大震,胎氣遂動,其生於禮拜五之日,祖姨與有功焉。」

  有閒工夫的讀者,不妨再多找幾部林譯的小說,和白話譯本對比,一定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聖諭,信服不已。

  不讀《三字經》

  古代蒙書,有的書名也是親切的,像用糖果把人哄過來,然後對他說,監獄歡迎你,寶貝。比如有一本《小兒語》,作者聲稱「諧其音聲,如其鄙俚」,是專門為小孩兒編的,「使童子樂聞而易曉」,打開一看,卻是「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沉靜立身,從容說話,不要輕薄,惹人笑罵」等等;還有《小學詩》,總該是「床前明月光」之類了吧?卻是「自古重賢豪,詩書教爾曹。人生皆有事,修己最為高」。

  不知內情的,會以為古代編教材者,和今天的人一樣,是恨小孩子的。其實不然。至少,在古代拿《三字經》給兒子開蒙,比今天拿《三字經》訓子,更有慈愛之心。

  《三字經》有什麼不好?沒什麼不好。我們不能怪《三字經》裡邊的道理陳腐,那畢竟是好幾百年前的東西,換我們今天的類似教材(比如各種新編三字經),放上幾百年,豈止陳腐!我們也不能說古代的蒙書內容單調,它們是為古代社會而編的,你不能指望孔門四科里有什麼物理化學。

  如果說有什麼意見,那就是,古代的蒙書,幾乎沒有一種是供閱讀的(《二十四孝圖》或許是個例外)。有名的《幼學瓊林》,裡邊講了不少人事,然而是這樣講的:

  「王衍清談,常持麈尾;橫渠講易,每擁皋比。尾生抱橋而死,固執不通;楚妃守符而亡,貞信可錄。溫橋昔燃犀,照見水族之鬼怪;秦政有方鏡,照見世人之邪心。」

  這是什麼?只有聽教師講了。古代的小學生,在達到能自己看《史記》的程度之前,沒有什麼故事可讀,而我們知道,讀故事是想像力的訓練,—幸好古人有祖母,會給孩子講些怪力亂神的故事,村裡有社戲,聲色俱全。

  古人難道厭惡敘述的過程嗎?或許還真有一點。唐宋之際,最流行的發蒙讀物是《太公家教》,作者說編這小書,「討論墳典,簡擇詩書,依經傍史,約禮時宜」,幾乎是無所不包的寶典,結果呢,只有兩千多字,句子也只能如「巢父居山,魯連海水,孔明盤桓,待時而去」,便這樣,還被指為淺陋。做孩子,一大樂趣是翻開一本有趣的書,像進入一個新鮮的世界,那裡面的一字一句,都讀得心跳,這樣的樂趣,古時的孩子有嗎?我有點懷疑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