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頁
載盛十五年,八月。
正值壯年的君王顧修明旨昭告天下,為保聖躬長安,國運綿長,將於當年九月初十日正式禪位於東宮太子毓誠,沿用載盛之年號,加賞前朝,封及宗室。
他禪位以後,不加太上皇帝之尊號,與首輔太傅韓墨初並尊皆稱「聖父」。待他百年之後,陵寢葬地一切從儉,此後所有後世之君皆要遵循此例,一應不得大興土木,厚葬自身。
登基大典後三日,顧韓二人正式離京別居。
汴京百姓夾道相送,每到一處也皆有百姓自發相迎,常有擁擠踩踏,以至於各地方官府不得不在二人必經之路上加派親兵護衛,才能確保二人的車駕順利通行。
***
一年後。
盛夏時節。
淮南道,廣陵府,百茗山上。
那座好似懸浮於半空之中的八角涼亭里,一對俊帥的中年男子正在著棋。
執白棋者,一身仙風道骨,執黑棋者,英朗剛毅,與各自所執之棋彼此相稱,相得益彰。
棋盤上黑白交錯,兩方勢力正在廝殺,此消彼長,不分勝負。
「雲馳這些日子棋藝精進不少,這局眼見著就要贏了。」韓墨初輕巧的在棋盤邊緣落下一子,抬眸朝人笑道。
「我又不是看不懂棋譜,你方才分明讓了我九手不止。」顧修摩挲著手中的棋子:「子冉是怕贏急了我,就沒人同你下棋了吧?」
「雲馳都能瞧出來我方才讓了幾手,還不是棋藝精進了?」韓墨初用眼神提示著正在思考棋局的顧修落子的方向。
「我不必師父讓我,幾時我自己贏了才算。」顧修順著人眼神的指示落下棋子,便聽得不遠處一陣相當急促的腳步聲。
「聖父!京中的人來了!」一個穿著一身青綠色半臂夏衫的少年自山與涼亭相接的通道上飛奔而來。
來傳話的少年名叫小墩兒,人如其名,是個圓滾滾的小胖子。他是由身在宮中的內監總管元寶從七百多個小內侍中精心給顧韓二人挑選出來的,為人機靈,做事麻利,手腳乾淨,平日裡話也不多,最適合跟隨在這兩人身邊貼身服侍日常了。
「好,就來。」韓墨初回應完畢笑眯眯的落下一子,瞬間便將局勢扭轉成了白棋上風,隨即展袖起身揚眉看著顧修道:「怎麼了?是雲馳說的,不要我讓的。」
「也罷,今日都輸了你十一局了。」顧修一臉正色的搖了搖頭,說不後悔是假的。
兩人出了涼亭,在小墩兒的指引下並肩回到了他們二人在這山間起居的院落之中。
今日的來者是寧逸親王次子毓慶。
這個對火器之事無比痴迷的青年用了去歲一年的時間,在學宮的火器造究室里將大周現有的連珠火銃改為了雙管的,即增加了威力,又大大節省了成本,見過試射後的新君毓誠大為驚喜,要他此番從廣陵回宮後,直接入火器監中督促此器量產。
韓墨初與顧修從山間的涼亭下來時,毓慶正認認真真的指揮著隨行而來的親隨護衛們從山下往這山間搬運東西。
他這次帶來的東西里除了有兩人在這百茗山上日常所需的衣食日用外,還有大太妃金氏和尚宮吳氏這對老姐妹親手縫製的兩條腰帶,有晴昭公主親手所制的杏仁酥和芙蓉餅,以及寧逸親王在京郊的花圃培植的一株半紫半白的牡丹花。
他臨行前,他的父王特地交待他說:這花實在太過嬌嫩,京中的地氣實在是將養不了,就只能送來廣陵,將這花交給韓太傅了。
毓慶專注之餘,餘光忽然瞥見了身後由遠及近的兩道身影,他急忙轉身迎了上去,屈身半跪道:「見過七叔,見過韓伯伯。」
自從韓墨初卸任之後,顧修的子侄一輩就都是這樣喚韓墨初的了。
「好了,不必多禮。」顧修抬手示意那人起身,指著堂屋的方向道:「外頭太陽大,進來說話吧。」
「是。」毓慶依言起身,跟著顧韓二人進了院中的堂屋之內。
「小墩兒,去沏壺茶,再去井中撈個瓜切了。」三人分別落座,韓墨初作為這裡的正經東道,十分自然的招呼了起來。
「是,聖父!」胖乎乎的小墩兒脆生生的應道。
不多時,果茶齊備,屋內的三人各自拿了一角冰冰涼涼的西瓜在陰涼的屋內邊吃邊聊起了家常。
「慶兒,家中近來可還好麼?」顧修端著新沏的熱茶,問道。
「好,好得很。父親母親都好,姑姑姑父都好,兄長和弟妹們都好,祖母和吳姑姑也都好。」顧毓慶咬著一角西瓜,心裡盤算著身在京中沒有前來的親人,一個一個的給顧韓二人數了出來:「不過蘇先生和小裴姑姑去了京畿道巡診,慶兒來時沒有見到。」
「是麼?那就好。」顧修欣然擱下了手中的茶盞又問:「你皇兄近來如何?」
「皇兄日日都挺忙的,同卓勝哥哥他們每日都在議事。自從七叔和韓伯伯離京之後,皇兄一日朝政也沒有出缺,滿朝文武也都頗為信服。」顧毓慶說完,拿起手邊的軟帕擦了擦自己的嘴角:「說起皇兄,這些日子前朝倒是當真出了一件讓皇兄很是開心的事。」
「哦?何事啊?」這次發出關切的是韓墨初。
「早些年侵犯我大周海疆的那些外域之國在上月下旬忽然陸續派國使入京與我大周和談,說是願意無條件與我大周國朝修好,至此停戰,休養生息,互通有無,百年之內絕不再來侵擾我大周海疆。」顧毓慶揚眉思索了片刻:「到我離宮前,鴻臚寺中已經收到了一百六十餘封停戰書了。」
正值壯年的君王顧修明旨昭告天下,為保聖躬長安,國運綿長,將於當年九月初十日正式禪位於東宮太子毓誠,沿用載盛之年號,加賞前朝,封及宗室。
他禪位以後,不加太上皇帝之尊號,與首輔太傅韓墨初並尊皆稱「聖父」。待他百年之後,陵寢葬地一切從儉,此後所有後世之君皆要遵循此例,一應不得大興土木,厚葬自身。
登基大典後三日,顧韓二人正式離京別居。
汴京百姓夾道相送,每到一處也皆有百姓自發相迎,常有擁擠踩踏,以至於各地方官府不得不在二人必經之路上加派親兵護衛,才能確保二人的車駕順利通行。
***
一年後。
盛夏時節。
淮南道,廣陵府,百茗山上。
那座好似懸浮於半空之中的八角涼亭里,一對俊帥的中年男子正在著棋。
執白棋者,一身仙風道骨,執黑棋者,英朗剛毅,與各自所執之棋彼此相稱,相得益彰。
棋盤上黑白交錯,兩方勢力正在廝殺,此消彼長,不分勝負。
「雲馳這些日子棋藝精進不少,這局眼見著就要贏了。」韓墨初輕巧的在棋盤邊緣落下一子,抬眸朝人笑道。
「我又不是看不懂棋譜,你方才分明讓了我九手不止。」顧修摩挲著手中的棋子:「子冉是怕贏急了我,就沒人同你下棋了吧?」
「雲馳都能瞧出來我方才讓了幾手,還不是棋藝精進了?」韓墨初用眼神提示著正在思考棋局的顧修落子的方向。
「我不必師父讓我,幾時我自己贏了才算。」顧修順著人眼神的指示落下棋子,便聽得不遠處一陣相當急促的腳步聲。
「聖父!京中的人來了!」一個穿著一身青綠色半臂夏衫的少年自山與涼亭相接的通道上飛奔而來。
來傳話的少年名叫小墩兒,人如其名,是個圓滾滾的小胖子。他是由身在宮中的內監總管元寶從七百多個小內侍中精心給顧韓二人挑選出來的,為人機靈,做事麻利,手腳乾淨,平日裡話也不多,最適合跟隨在這兩人身邊貼身服侍日常了。
「好,就來。」韓墨初回應完畢笑眯眯的落下一子,瞬間便將局勢扭轉成了白棋上風,隨即展袖起身揚眉看著顧修道:「怎麼了?是雲馳說的,不要我讓的。」
「也罷,今日都輸了你十一局了。」顧修一臉正色的搖了搖頭,說不後悔是假的。
兩人出了涼亭,在小墩兒的指引下並肩回到了他們二人在這山間起居的院落之中。
今日的來者是寧逸親王次子毓慶。
這個對火器之事無比痴迷的青年用了去歲一年的時間,在學宮的火器造究室里將大周現有的連珠火銃改為了雙管的,即增加了威力,又大大節省了成本,見過試射後的新君毓誠大為驚喜,要他此番從廣陵回宮後,直接入火器監中督促此器量產。
韓墨初與顧修從山間的涼亭下來時,毓慶正認認真真的指揮著隨行而來的親隨護衛們從山下往這山間搬運東西。
他這次帶來的東西里除了有兩人在這百茗山上日常所需的衣食日用外,還有大太妃金氏和尚宮吳氏這對老姐妹親手縫製的兩條腰帶,有晴昭公主親手所制的杏仁酥和芙蓉餅,以及寧逸親王在京郊的花圃培植的一株半紫半白的牡丹花。
他臨行前,他的父王特地交待他說:這花實在太過嬌嫩,京中的地氣實在是將養不了,就只能送來廣陵,將這花交給韓太傅了。
毓慶專注之餘,餘光忽然瞥見了身後由遠及近的兩道身影,他急忙轉身迎了上去,屈身半跪道:「見過七叔,見過韓伯伯。」
自從韓墨初卸任之後,顧修的子侄一輩就都是這樣喚韓墨初的了。
「好了,不必多禮。」顧修抬手示意那人起身,指著堂屋的方向道:「外頭太陽大,進來說話吧。」
「是。」毓慶依言起身,跟著顧韓二人進了院中的堂屋之內。
「小墩兒,去沏壺茶,再去井中撈個瓜切了。」三人分別落座,韓墨初作為這裡的正經東道,十分自然的招呼了起來。
「是,聖父!」胖乎乎的小墩兒脆生生的應道。
不多時,果茶齊備,屋內的三人各自拿了一角冰冰涼涼的西瓜在陰涼的屋內邊吃邊聊起了家常。
「慶兒,家中近來可還好麼?」顧修端著新沏的熱茶,問道。
「好,好得很。父親母親都好,姑姑姑父都好,兄長和弟妹們都好,祖母和吳姑姑也都好。」顧毓慶咬著一角西瓜,心裡盤算著身在京中沒有前來的親人,一個一個的給顧韓二人數了出來:「不過蘇先生和小裴姑姑去了京畿道巡診,慶兒來時沒有見到。」
「是麼?那就好。」顧修欣然擱下了手中的茶盞又問:「你皇兄近來如何?」
「皇兄日日都挺忙的,同卓勝哥哥他們每日都在議事。自從七叔和韓伯伯離京之後,皇兄一日朝政也沒有出缺,滿朝文武也都頗為信服。」顧毓慶說完,拿起手邊的軟帕擦了擦自己的嘴角:「說起皇兄,這些日子前朝倒是當真出了一件讓皇兄很是開心的事。」
「哦?何事啊?」這次發出關切的是韓墨初。
「早些年侵犯我大周海疆的那些外域之國在上月下旬忽然陸續派國使入京與我大周和談,說是願意無條件與我大周國朝修好,至此停戰,休養生息,互通有無,百年之內絕不再來侵擾我大周海疆。」顧毓慶揚眉思索了片刻:「到我離宮前,鴻臚寺中已經收到了一百六十餘封停戰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