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頁
從妃嬪成為太后,太后想著後宮的女人就屬她最大了。一開始幾年還有些戰戰兢兢,因為兒子的帝位不穩,朝局動盪,外有小國蠢蠢欲動,她緊繃著神經,不敢放鬆,生怕她跟兒子落得死亡的下場。
一年年過去,兒子長大了,她也守了那麼多年的寡,於是就經常聽宮人說一些事情。
功高震主,外戚專權,太后聽的最多的就是這個,她曾經聽見別人說悄悄話,說攝政王跟皇帝沒什麼差別。沒有了丈夫,太后最在乎的就是兒子,要是兒子不是皇帝,那麼她就是一個普通的寡婦,必定不能過得這麼好,還有內外命婦拜見她,討好她。
太后最喜歡看那些以前高高在上的誥命夫人跪在她的面前,即使她們的丈夫安康,可她們的身份地位不如她高;她們年紀大,不如她年輕,也還是得跪在她的面前。
要說不如意,太后也有不如意的,年紀輕輕就成了寡婦,夜晚孤枕難眠。還有就是昭華長公主是個硬茬子,明明自己都已經成了太后,昭華長公主還是那樣,抓到機會就訓誡她,這讓她十分不滿。
那一天,太后原本是想給邢晟看女子畫像的,那些女子的身世一般,背後沒有大權勢,這都是她特意挑選出來的,攝政王一定不能娶一個位高權重的人的女兒,不能再有更大的勢力。
也就是那一天,邢晟反駁了她,給了她冷臉。
太后極為不悅,她是太后啊,就算弟弟是攝政王,他也不應該隨意反駁她,不給她一丁點面子,太可惡了。難怪那些人說攝政王有謀反之心,連自己這個太后的面子都不給,怎麼可能沒有謀反之心。
她越發確定那些人說的話是對的,攝政王就是有謀反之心。
太后表現得很明顯,皇帝早就看出來了。太后還時不時跟皇帝說上一句,別那麼信任攝政王。
「母后,你別總說這些,可以嗎?」皇帝對於太后的表現,十分痛心。誰都可以懷疑舅舅的用心,太后不能懷疑,母后是舅舅的親姐姐,舅舅幫助他們那麼多,母后怎麼能懷疑呢。
皇帝以為就算要懷疑,也是自己這個做皇帝的懷疑,然後母后勸他別懷疑。
卻沒想到是太后懷疑,而自己這個做皇帝的,怎麼勸都沒用,對方就是認定舅舅有謀反之心。
「哀家是你的母后,哀家不關心你,誰關心你。」太后最會說這些冠冕堂皇的話,「不是哀家說你舅舅,哀家給他選了那麼好的人家,他怎麼」
「別說了!」皇帝打斷太后的話,他那天站在宮殿外時,就已經聽到舅舅和太后的對話。再來,那些女子算什麼好人家,一個個身份那麼低微,甚至還有庶女摻雜在裡面,母后這是要打舅舅的臉啊。
就是一般官員家的嫡子,都不可能隨意娶一個庶女,都有講究的。而舅舅是攝政王,位高權重,身份那麼高,母后竟然那麼做。
所幸外面的人並不知道太后做了這樣的事情,否則他這個當皇帝的真的很沒有面子,也就是舅舅不去計較那麼多,還對他這個外甥那麼好。要是換成一個暴脾氣的,早就直接逼宮了。
母后不是說人家逼宮麼,人家就逼了,怎麼著,然而,舅舅沒有逼宮,而是讓他認清楚太后。
太后沒有放棄讓皇帝知道攝政王的野心,後來,皇帝要大婚,要親政,她跟蔣首輔站在一塊兒,要兒子娶了蔣家女兒,幻想著皇后入宮後,會聽她這個太后的話,那麼她就不是一個人,總能說服皇帝。
等到皇帝大婚,皇后入宮,太后才知道她想岔了,皇后不但沒有站在她這邊,甚至還跟蔣家鬧僵了。
真是不孝啊,太后這麼想,她想讓皇帝休了皇后,可是皇后哪裡說休就能休的,廢后還得上朝堂呢,她就只能歇了這個想法。於是她就想著扶持淑妃,之前,皇后還沒有進宮的時候,太后就是扶著淑妃的。
太后沒想到的是皇后竟然跟貴妃走在一塊兒了,這個後宮宮斗的方向不對,皇后跟四妃就應該各自為營,各自有自己的人,明里暗裡鬥起來的。
當初,太后還是先皇的妃子時,後宮的那些妃嬪成天都在斗,哪怕那些老的,年紀大的,為了保全位份,也有斗的。
「真真是,你怎麼就扶不起來呢?」太后一次又一次幫襯淑妃,都沒見淑妃得寵,沒見淑妃懷孕,這讓她十分生氣。
「皇上不想讓我等生育子嗣。」淑妃把侍寢後服用避子湯的事情,直接告訴了太后。
「皇上不讓,你們就沒有辦法嗎?」太后不是不想找皇帝,而是她發現她每次去找皇帝,皇帝都有他自己的說法。這樣的事情不用說,皇帝一定會說先讓皇后生下嫡子,這才有助於天下穩定。
哪個朝代的皇后真的是第一個生下嫡子啊,多的是妃嬪先生下庶子的。
太后想說,甚至吩咐人別送避子湯,可是她的話不管用,那些人都聽皇帝的。
皇帝長大了,翅膀硬了,她這個太后管不了。
太后氣啊,皇帝這麼不給她面子,那後宮的宮女奴才的怎麼想她這個太后,必定認為她這個太后無權無勢,皇帝不重視她,那麼那些奴才秧子必定不可能那麼重視她。
「這」淑妃還真就沒有辦法,那麼一大碗避子湯,不可能都吐出來的。那些太監都看著呢,她沒有絲毫辦法,那些太監竟然等她們喝下避子湯好一會兒才離開,而不是她們一喝下就走。
一年年過去,兒子長大了,她也守了那麼多年的寡,於是就經常聽宮人說一些事情。
功高震主,外戚專權,太后聽的最多的就是這個,她曾經聽見別人說悄悄話,說攝政王跟皇帝沒什麼差別。沒有了丈夫,太后最在乎的就是兒子,要是兒子不是皇帝,那麼她就是一個普通的寡婦,必定不能過得這麼好,還有內外命婦拜見她,討好她。
太后最喜歡看那些以前高高在上的誥命夫人跪在她的面前,即使她們的丈夫安康,可她們的身份地位不如她高;她們年紀大,不如她年輕,也還是得跪在她的面前。
要說不如意,太后也有不如意的,年紀輕輕就成了寡婦,夜晚孤枕難眠。還有就是昭華長公主是個硬茬子,明明自己都已經成了太后,昭華長公主還是那樣,抓到機會就訓誡她,這讓她十分不滿。
那一天,太后原本是想給邢晟看女子畫像的,那些女子的身世一般,背後沒有大權勢,這都是她特意挑選出來的,攝政王一定不能娶一個位高權重的人的女兒,不能再有更大的勢力。
也就是那一天,邢晟反駁了她,給了她冷臉。
太后極為不悅,她是太后啊,就算弟弟是攝政王,他也不應該隨意反駁她,不給她一丁點面子,太可惡了。難怪那些人說攝政王有謀反之心,連自己這個太后的面子都不給,怎麼可能沒有謀反之心。
她越發確定那些人說的話是對的,攝政王就是有謀反之心。
太后表現得很明顯,皇帝早就看出來了。太后還時不時跟皇帝說上一句,別那麼信任攝政王。
「母后,你別總說這些,可以嗎?」皇帝對於太后的表現,十分痛心。誰都可以懷疑舅舅的用心,太后不能懷疑,母后是舅舅的親姐姐,舅舅幫助他們那麼多,母后怎麼能懷疑呢。
皇帝以為就算要懷疑,也是自己這個做皇帝的懷疑,然後母后勸他別懷疑。
卻沒想到是太后懷疑,而自己這個做皇帝的,怎麼勸都沒用,對方就是認定舅舅有謀反之心。
「哀家是你的母后,哀家不關心你,誰關心你。」太后最會說這些冠冕堂皇的話,「不是哀家說你舅舅,哀家給他選了那麼好的人家,他怎麼」
「別說了!」皇帝打斷太后的話,他那天站在宮殿外時,就已經聽到舅舅和太后的對話。再來,那些女子算什麼好人家,一個個身份那麼低微,甚至還有庶女摻雜在裡面,母后這是要打舅舅的臉啊。
就是一般官員家的嫡子,都不可能隨意娶一個庶女,都有講究的。而舅舅是攝政王,位高權重,身份那麼高,母后竟然那麼做。
所幸外面的人並不知道太后做了這樣的事情,否則他這個當皇帝的真的很沒有面子,也就是舅舅不去計較那麼多,還對他這個外甥那麼好。要是換成一個暴脾氣的,早就直接逼宮了。
母后不是說人家逼宮麼,人家就逼了,怎麼著,然而,舅舅沒有逼宮,而是讓他認清楚太后。
太后沒有放棄讓皇帝知道攝政王的野心,後來,皇帝要大婚,要親政,她跟蔣首輔站在一塊兒,要兒子娶了蔣家女兒,幻想著皇后入宮後,會聽她這個太后的話,那麼她就不是一個人,總能說服皇帝。
等到皇帝大婚,皇后入宮,太后才知道她想岔了,皇后不但沒有站在她這邊,甚至還跟蔣家鬧僵了。
真是不孝啊,太后這麼想,她想讓皇帝休了皇后,可是皇后哪裡說休就能休的,廢后還得上朝堂呢,她就只能歇了這個想法。於是她就想著扶持淑妃,之前,皇后還沒有進宮的時候,太后就是扶著淑妃的。
太后沒想到的是皇后竟然跟貴妃走在一塊兒了,這個後宮宮斗的方向不對,皇后跟四妃就應該各自為營,各自有自己的人,明里暗裡鬥起來的。
當初,太后還是先皇的妃子時,後宮的那些妃嬪成天都在斗,哪怕那些老的,年紀大的,為了保全位份,也有斗的。
「真真是,你怎麼就扶不起來呢?」太后一次又一次幫襯淑妃,都沒見淑妃得寵,沒見淑妃懷孕,這讓她十分生氣。
「皇上不想讓我等生育子嗣。」淑妃把侍寢後服用避子湯的事情,直接告訴了太后。
「皇上不讓,你們就沒有辦法嗎?」太后不是不想找皇帝,而是她發現她每次去找皇帝,皇帝都有他自己的說法。這樣的事情不用說,皇帝一定會說先讓皇后生下嫡子,這才有助於天下穩定。
哪個朝代的皇后真的是第一個生下嫡子啊,多的是妃嬪先生下庶子的。
太后想說,甚至吩咐人別送避子湯,可是她的話不管用,那些人都聽皇帝的。
皇帝長大了,翅膀硬了,她這個太后管不了。
太后氣啊,皇帝這麼不給她面子,那後宮的宮女奴才的怎麼想她這個太后,必定認為她這個太后無權無勢,皇帝不重視她,那麼那些奴才秧子必定不可能那麼重視她。
「這」淑妃還真就沒有辦法,那麼一大碗避子湯,不可能都吐出來的。那些太監都看著呢,她沒有絲毫辦法,那些太監竟然等她們喝下避子湯好一會兒才離開,而不是她們一喝下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