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樂景被孩子天真的想法給逗笑了。

  今天之所以講起這樁往事,也是因為班上的同學問了他一個問題。

  「黎校長,你不是北京人麼?為什麼要跑到新疆這麼遠的地方啊?」

  於是樂景就跟她們講了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

  這個故事從1872年一群留美幼童踏上明輪船開始講起,一路講到了天災人禍、軍閥混戰、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井岡山上、延安歲月,以及揚眉吐氣的開國大典,最後,他講到了抗美援朝、西藏解放的三百萬農奴、席捲全國的愛國衛生運動和掃盲運動、造成無數人恐慌的毛人水怪的謠言、發生在湖南的那場虎災,以及因傷入院的他。

  這個故事很長,有失敗,有犧牲,有屈辱,有遺憾,有卑微。

  這並不是一個輕鬆愉快的故事。相反,故事裡的大部分內容浸透了幾千萬人的血恨,是超乎聽眾年齡的沉重。

  可是孩子們都聽的很認真。不論什麼民族,不論什麼宗教信仰,此時他們都沉浸在這個故事裡,為一個又一個人物的命運牽腸掛肚。

  這是中國的故事。而他們都是中國人。

  ——這是樂景多年潛移默化告訴他們的道理。

  「為什麼來新疆啊。」樂景嘆笑出聲,「其實沒有什麼原因。我只是想趁還活著的時候,多為國家做一點事。」

  那場持續十年的大風暴,其實早幾年就已經露出了苗頭。

  他不想應付沒完沒了的審查,也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陷入政治的漩渦,所以索性跟隨建設兵團跑來了新疆,這裡天高皇帝遠,到處都在缺人,足以讓他大施拳腳。

  這些年以來,他在這裡創辦了三所民族學校,兩所小學,一所中學,一為掃盲,破除封建迷信,二為普及愛國教育,促進民族團結。

  對上台下一雙又一雙稚嫩的眼睛,樂景加深了笑意,意味深長的說:「而我留在新疆的原因,是你們。」

  「我們?」塔吉古麗和阿布來疑惑的對視了一眼,小姑娘怯生生用語法奇怪的漢語問道:「校長,你要在新疆留什麼時間?」

  樂景笑著反問:「你們想讓我留到什麼時候?」

  孩子們嘰嘰喳喳叫道:

  「等我考上大學!」

  「要很久很久!」

  「五十年!」

  「一百年!」

  「要留一千年!」

  一千年啊……

  塔吉古麗就看到台上的校長眯起眼睛,露出一個很溫柔很好看的笑容,聲音像父母搭在她肩膀的手那樣輕柔。

  校長說:

  「好啊,我這輩子就留在新疆不走嘍。」

  塔吉古麗就高興的咧開嘴笑了起來,甚至都忘記自己丑丑的缺了口的門牙。

  ……

  樂景剛走到學校門口,就被郵遞員叫住了。

  「黎校長,您的信!」

  樂景接過信,進了辦公室才拆開。

  信是吳老師和劉師娘寄來的。雖然二老已經竭盡全力輕描淡寫了,但是樂景還是能看出他們最近過得不是很如意。畢竟時局越來越敏感了。

  樂景有些默然。他知道,老師和師娘只有一個兒子。抗美援朝結束後,很多海外華人都選擇了回國,其中卻不包括他們的獨生子。

  於公,師父就是半個父親,師父有事,弟子服其勞。於私,吳松儒和劉蓮對他一向關切愛護,在他心目中,早就將他們當做了自己的親人。

  他這個做弟子的,有義務要為師父師娘養老送終。

  他思索了許久,才一改往日的報喜不報憂,將他這一路來遇到的困難一五一十在信上告知。

  新疆的生活雖然自由,但是很苦很累。他們兵團的這些人,就像那口號里說的那樣: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

  樂景現在是兵團戶籍。平時除了日常教學活動外,還要組織學校里的教職工開荒種地。

  剛來新疆的時候,因為兵團主張不與民爭利,所以選擇的駐地都是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土地貧瘠,別說莊稼了,雜草都活不下去。

  樂景剛到這裡的時候,還要住在地下土窩窩裡,每次刮沙塵暴的時候,整個人差不多都要被沙子活埋了。

  而且新疆晝夜溫差大,氣候乾燥,頭幾年,樂景幾乎每周都要留鼻血,身上的皮膚也是經常出現乾裂。終年不散的黃沙,使他得了支氣管炎。現在也沒有CT機不能拍片子,但是樂景對自己肺的情況已經有了預感。

  很多一時熱血上頭跑來的知青都受不了這份罪,都哭著鬧著想要回去。

  但是……

  樂景描述完這一路的艱辛,又在信紙上寫了一個但是,然後開始詳細解說他們這幾年取得的進步。

  我國從漢朝時就開始在西域實行了屯田制,一千多年間已經形成了成熟且全面的方案和流程,所以在經過最初的兵荒馬亂後,很快一切就踏上了正軌。

  不過一年,就蓋起了房子,也開闢了大畝良田。

  沙塵暴年年來,農科院開始研究改良耐旱作物。每年,兵團都會組織大量人手植樹造林。

  他們都有一個夢想,總有一天,要讓塞外的黃土風沙變成綠水青山,讓荒蕪乾裂的土地變成一望無際的碧綠良田。

  然後便是現在,在多方人員的配合和支持下,樂景更是在這裡開辦了學校。多虧他這多年在北京和各地經營出來的人脈關係,讓他才能拉來足夠的經費和贊助,不僅得以用低廉的學費招收學生,還能給貧困生發放助學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