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父後的寢宮又不遠,怎麼就用上這個了?」她輕聲道。
「這……」百宜竟一時磕絆,沒找上詞兒來。
「父後究竟是請我們去哪兒啊?」
百宜眼神幾番飄忽,像是求救般看了看蘇錦,卻也無濟於事,終究是咬一咬牙,急聲道:「陛下,請您恕罪,奴婢一時半會兒當真說不得,咱們還是快些吧。」
不料聽她此言,楚瀅卻反而重新坐下了。
「不會是要從西門出去,換馬車往行宮走吧?」
百宜一怔,忽地就跪下了。
「陛下。」
「有什麼好遮遮掩掩的,不如照實說來。是不是恭王指使神武軍叛亂,奔著京城來了?」
「陛下您……如何知道的?」
楚瀅望著她煞白的臉色,非但不急不怒,反而輕輕笑了一下,透著幾分輕蔑。
「朕是皇帝,沒有躲她的道理。讓她打,朕等著她。」
第63章 戰局 朕決意御駕親往。
楚瀅的自信, 並非空穴來風。
一轉眼過去半月有餘,京中不見慌亂,反而井井有條。
火器廠一事中受傷的百姓, 如今均已得到妥善安置,傷者有郎中醫治, 生計受損者有米糧發放。
一時之間,京城之中人心平定, 街坊市集皆照舊,人來人往,欣欣向榮。
若不是宮內凝心齋中站著幾名大臣, 議的還是戰事, 幾乎像是叛軍從不曾兵臨城下一般。
「照這樣說, 」楚瀅坐在御案後頭, 翻看著手上的摺子, 「火器廠爆炸一事,原是恭王的家僕扮作送水雜役,矇混進廠, 點燃了倉庫中的火藥?」
大理寺卿站在她跟前, 低頭答:「是,人證物證俱在,如今已經押進牢里等候發落了。好在庫房中的火藥所余不多, 未曾釀成更大的禍事。」
楚瀅放下摺子,點點頭。
「如此看來, 此事確與帝師無關了。」
蘇錦此刻就站在她右首處,仍與從前上朝時一般,安靜立著,神色淡淡的, 似乎並不因罪名得以開脫而有所喜悅。
其餘幾名朝臣皆垂首靜默。
能被叫到御書房議事的,都不會是莽撞之輩,陛下對蘇大人的態度幾番轉圜,令人難以摸透,那便索性保持緘默,事不關己。
橫豎陛下也並不是在問她們的意見。
只有大理寺卿不能不回話,斟酌了片刻,終究是如實答:「以臣愚見,此事的確不是蘇大人所能左右。」
「好。」楚瀅淡淡道,抬頭看蘇錦一眼,「那既然如此,先前暫停蘇大人參與朝政的事,自然便不作數了。蘇大人,就不必走了,正好一同議一議叛軍之事。」
蘇錦眉目寧靜,只應了一聲。
就聽楚瀅道:「倪大人,那你說一說如今的情形。」
「是。」倪雪鴻被點了名,便上前一步。
「據今晨送進京的戰報,葉大將軍乘勝追擊,恭王攜殘部敗走至江州境內,論實力,已經不足為患了。只是……」
她遲疑了一瞬,神色微有為難。
「只是她不知怎的,退守到了定海城內,眼下正緊閉城門,負隅頑抗,一時之間倒頗有些難辦。」
「定海。」楚瀅重複了一遍,沉思了片刻,「朕怎麼聽來有些耳熟呢?」
倪雪鴻便忙道:「是座小城,就在江州府的邊上。前番南巡之時,咱們的遊船也短暫停靠過一回,陛下大約是那時記在心上了。」
「哦。」楚瀅點點頭。
心裡卻已經回過神來。
那不正是上回他們避人耳目,去查恭王私礦一事時,悄悄下船途經的小城嗎。在那夜的燈會上,她還強拉著蘇錦,像民間尋常眷侶一樣逛夜市,猜燈謎。
如今想來,卻也恍如隔世。
世間之事,有時候竟然這樣巧。
「沒有什麼好訝異的,」她淡淡道,「她退守江州,原是可以預料的事。那知州劉鈺,原就是她收服了的人。」
「這……」
除卻蘇錦,面前諸人一時皆驚。
她也無暇與她們解釋那樣多,只問:「她手頭如今約有多少人?」
「回陛下,不多。隨她生事的原只有一個營,又讓天機軍追著打到如今,死的死傷的傷,其中又有不少士兵,心底里不願叛亂,沿途偷偷逃走的也不在少數。如今估摸起來,大約能有五六百人已是極多了。」
楚瀅聽著,慢慢點了點頭。
前世里,神武軍隨恭王叛亂,其實是一樁無頭案。看起來聲勢浩大,實則戰力並不如何,讓蘇錦同葉連昭聯手領兵鎮壓,不過幾日間的工夫,便落了下風了。
後來,也有不少大臣事後復盤,以為神武軍的多數將士,並不真的有心謀反,而是受少數將領矇騙,被無端裹挾了進去。既無心戀戰,自然構不成多大的威脅。
可惜,事情的真相最終淹沒在了那一夜離奇的混亂中。
火光遍地,濃煙瀰漫,人人看不清全局,天亮之後,三萬神武軍幾乎全部殞命,壘屍道旁,景象慘絕。
這也成了朝野上下民怨沸騰,一力要求處死蘇錦的原因。
在許多人,包括楚瀅自己的心裡,此事都完全不必走到這一步。究竟是為首作亂,還是受人蒙蔽,事後定奪處置也不遲,一夜殺盡三萬將士,終究是太狠辣了。
而今生,事情則多有不同。
「這……」百宜竟一時磕絆,沒找上詞兒來。
「父後究竟是請我們去哪兒啊?」
百宜眼神幾番飄忽,像是求救般看了看蘇錦,卻也無濟於事,終究是咬一咬牙,急聲道:「陛下,請您恕罪,奴婢一時半會兒當真說不得,咱們還是快些吧。」
不料聽她此言,楚瀅卻反而重新坐下了。
「不會是要從西門出去,換馬車往行宮走吧?」
百宜一怔,忽地就跪下了。
「陛下。」
「有什麼好遮遮掩掩的,不如照實說來。是不是恭王指使神武軍叛亂,奔著京城來了?」
「陛下您……如何知道的?」
楚瀅望著她煞白的臉色,非但不急不怒,反而輕輕笑了一下,透著幾分輕蔑。
「朕是皇帝,沒有躲她的道理。讓她打,朕等著她。」
第63章 戰局 朕決意御駕親往。
楚瀅的自信, 並非空穴來風。
一轉眼過去半月有餘,京中不見慌亂,反而井井有條。
火器廠一事中受傷的百姓, 如今均已得到妥善安置,傷者有郎中醫治, 生計受損者有米糧發放。
一時之間,京城之中人心平定, 街坊市集皆照舊,人來人往,欣欣向榮。
若不是宮內凝心齋中站著幾名大臣, 議的還是戰事, 幾乎像是叛軍從不曾兵臨城下一般。
「照這樣說, 」楚瀅坐在御案後頭, 翻看著手上的摺子, 「火器廠爆炸一事,原是恭王的家僕扮作送水雜役,矇混進廠, 點燃了倉庫中的火藥?」
大理寺卿站在她跟前, 低頭答:「是,人證物證俱在,如今已經押進牢里等候發落了。好在庫房中的火藥所余不多, 未曾釀成更大的禍事。」
楚瀅放下摺子,點點頭。
「如此看來, 此事確與帝師無關了。」
蘇錦此刻就站在她右首處,仍與從前上朝時一般,安靜立著,神色淡淡的, 似乎並不因罪名得以開脫而有所喜悅。
其餘幾名朝臣皆垂首靜默。
能被叫到御書房議事的,都不會是莽撞之輩,陛下對蘇大人的態度幾番轉圜,令人難以摸透,那便索性保持緘默,事不關己。
橫豎陛下也並不是在問她們的意見。
只有大理寺卿不能不回話,斟酌了片刻,終究是如實答:「以臣愚見,此事的確不是蘇大人所能左右。」
「好。」楚瀅淡淡道,抬頭看蘇錦一眼,「那既然如此,先前暫停蘇大人參與朝政的事,自然便不作數了。蘇大人,就不必走了,正好一同議一議叛軍之事。」
蘇錦眉目寧靜,只應了一聲。
就聽楚瀅道:「倪大人,那你說一說如今的情形。」
「是。」倪雪鴻被點了名,便上前一步。
「據今晨送進京的戰報,葉大將軍乘勝追擊,恭王攜殘部敗走至江州境內,論實力,已經不足為患了。只是……」
她遲疑了一瞬,神色微有為難。
「只是她不知怎的,退守到了定海城內,眼下正緊閉城門,負隅頑抗,一時之間倒頗有些難辦。」
「定海。」楚瀅重複了一遍,沉思了片刻,「朕怎麼聽來有些耳熟呢?」
倪雪鴻便忙道:「是座小城,就在江州府的邊上。前番南巡之時,咱們的遊船也短暫停靠過一回,陛下大約是那時記在心上了。」
「哦。」楚瀅點點頭。
心裡卻已經回過神來。
那不正是上回他們避人耳目,去查恭王私礦一事時,悄悄下船途經的小城嗎。在那夜的燈會上,她還強拉著蘇錦,像民間尋常眷侶一樣逛夜市,猜燈謎。
如今想來,卻也恍如隔世。
世間之事,有時候竟然這樣巧。
「沒有什麼好訝異的,」她淡淡道,「她退守江州,原是可以預料的事。那知州劉鈺,原就是她收服了的人。」
「這……」
除卻蘇錦,面前諸人一時皆驚。
她也無暇與她們解釋那樣多,只問:「她手頭如今約有多少人?」
「回陛下,不多。隨她生事的原只有一個營,又讓天機軍追著打到如今,死的死傷的傷,其中又有不少士兵,心底里不願叛亂,沿途偷偷逃走的也不在少數。如今估摸起來,大約能有五六百人已是極多了。」
楚瀅聽著,慢慢點了點頭。
前世里,神武軍隨恭王叛亂,其實是一樁無頭案。看起來聲勢浩大,實則戰力並不如何,讓蘇錦同葉連昭聯手領兵鎮壓,不過幾日間的工夫,便落了下風了。
後來,也有不少大臣事後復盤,以為神武軍的多數將士,並不真的有心謀反,而是受少數將領矇騙,被無端裹挾了進去。既無心戀戰,自然構不成多大的威脅。
可惜,事情的真相最終淹沒在了那一夜離奇的混亂中。
火光遍地,濃煙瀰漫,人人看不清全局,天亮之後,三萬神武軍幾乎全部殞命,壘屍道旁,景象慘絕。
這也成了朝野上下民怨沸騰,一力要求處死蘇錦的原因。
在許多人,包括楚瀅自己的心裡,此事都完全不必走到這一步。究竟是為首作亂,還是受人蒙蔽,事後定奪處置也不遲,一夜殺盡三萬將士,終究是太狠辣了。
而今生,事情則多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