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散射不是終點。

  事實上,每一個分散的心念,只有稍有注意力加持在上,就會再次有「魔頭」攀附,並再度進行分裂散射,沒有休止,永無終點。

  兩三次之後,想要從中捕捉準確的、有用的部分,已經很困難,更別說到得後來,乾脆有「魔頭」直接擬化為心念,誤導其思路,而一切都源於其自身,難以分辨。

  心念的力量、本來的目的,就在這無休止的散射中削弱,並且混淆。

  就像是把一個孤零零的人,扔進枝椏藤蔓交錯縱橫、不見天日、更沒有邊際的黑森林,迷路才是最正常的,能從中超脫者幾稀。

  他於是知道:那些「降伏心念」的法門,其實就是教授「黑森林」里的「旅者」,如何分辨方向、如何保存元氣、如何汲取營養,配合多種修煉方式,最終破開物性法則的禁錮,凝化陰神、鑄成金丹、成就陽神……這麼一路走出去。

  但想要根除情緒心魔的干擾,永遠知曉方向,明斷不迷,仍然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這些情緒心魔,本就是人身所遵循天地法則的一部分,更受人身物性所限——腦宮之結構法理、人身之新陳代謝,註定如此,除非能夠徹底改變形神性質,擺脫天地法則的禁錮,否則概莫能外。

  還丹修士做不到,步虛強者做不到,長生真人也做不到。

  現在,僅是掌控了鬼厭分身的余慈之念頭,自然也做不到。但從這麼一種超脫的角度去觀察,就像在高空……不,是在用照神銅鑒那樣圓轉無礙的視角,將整座「黑森林」,都納入到視野中來,細可觀微塵,大可見世界。

  此時此刻,核心念頭真正「看透了」這座「黑森林」,縱然鬼厭念頭此起彼落,但每一個細節,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有一點必須要明確,這個由各類心念、肉身的基礎結構、分泌物形成的「黑森林」,是人心變化的最底層,是「形」與「神」的交界地,各種信息豐富、詳實,但也缺乏規律,過於龐雜,有大量毫無意義的雜質。要整理出條理,不是一是半會兒的事情,也毫無效率可言。

  但正因為其處於最底層,就不會有任何虛假的東西,所有的「過程」,都會在這裡留下痕跡,概莫能外。

  目前的情況下,「原版鬼厭」的想法還在其次,更客觀的證據,要從蕭壘和絕善魔君那邊來——那兩位,有沒有對鬼厭進行某種超出常規的「暗示」,乃至於誤導?有沒有形成外力的干擾呢?

  終於,在鬼厭腦海中,經過一番廝殺,逐漸有一類念頭占了上風:若蕭壘等人真要對他不利,哪用這麼麻煩?也許可以……

  這時候,核心念頭真要「搖頭」了,原來的鬼厭,也不過就是因人成事之輩!

  不管別的,按照這個思路走下去,前面的判斷倒有大半都要捨棄,多日來的準備和努力,都化為烏有。而這一切的根基,不過是察顏觀色,並一些臆想——生死面前,焉能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也不想想,站在蕭壘等人的角度,一個動搖的鬼厭,招攬也好,活祭也罷,豈不是更容易一些?

  無怪他數百年修行,難求長生,如今看來,也不冤枉。

  當然,這是從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典型的站著說話不腰痛。

  從他剛剛勘破的「黑森林」體系性質來看,那簡直就是「當局者迷」的最佳註解和示例,除非是對本人意識心念的駕馭已經到了無上之極致,意志堅如鋼、穩如山,不可移易,否則誰敢說,能在那裡面始終保持絕對的清醒,做出正確的判斷?

  就是一次、兩次能做到,也不敢保證一輩子都如此。

  天下各系宗派,其「降伏心念」的手段各有不同,釋教多在「空」中求,玄門常在「靜」中尋,儒宗則曰「惟精惟一」,統歸一類,都是抵禦情緒魔頭,收攝心念,不使分散之法。

  至於魔門,則反其道而行之,通過獨門手段,降伏種種情緒魔頭,以為助力,再配合各種偏執、殘酷的修行法門,所以前期修行進度,往往遠超過釋玄宗派,但到了後期,前期收束的魔頭,已成氣候,一旦捕捉到某個契機,魔頭的反噬將會激烈得可怕。所以說,魔門修士走火入魔的數量,一直居高不下。

  這是從「黑森林」體系中,解析出來的「降伏心念」的法門本質,而落在實用層面,其實根本不需要對心念的發生機理、對「黑森林」有什麼深入的了解。

  畢竟這種繁複、蕪雜、原始的體系,不是正常人所能理解並掌握的,且人之感受,更為形象化、私人化、特殊化,與之相應的,各宗各派的「降伏心念」心法,則更多是自上而下,高屋建瓴,從心性的高度,解決這一問題。

  高度有了,細節上難免會有疏失,不說魔門,便是釋教玄門儒宗等,被魔頭污了心性的例子還少了?

  所以,只要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就絕對不會拿出這份兒自信……或者說自大來。

  余慈當然不會這樣,但在勘透了「黑森林」體系的此刻,他還是忍不住去想,如果在此基礎上,推衍出一門專屬於他的降伏心念之法,又會是什麼模樣?

  他知道,就算將情緒魔念全部清理乾淨,也不代表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甚至未必能得出完全正確的答案,思維、計算的方式方法、接收信息的完整與否,都是與成敗密切相關的關鍵因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