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頁
眉眼溫潤,君子如玉。
太傅府里僅有一位姑娘,年方五歲, 生得嬌俏可愛, 扎著兩道小辮兒,繫著鵝黃色的髮帶,沒回跑起來那髮帶在風裡飄動像是散落的蘆葦絨花似的輕盈。
沈太傅這位女兒, 姓周,單名一個靈字,小字茗煙。
今日剛剛從燕州回來, 身後的婢女們大件小件地帶著箱子往裡搬走, 她已經提著裙子衝進了沈太傅的書房,「阿爹, 阿爹!我給你帶了好多東……」
才看到屋子裡還有太子殿下。
很規矩地雙手交疊於額前,行了一禮,「太子殿下萬安。」
「阿靈, 先去你父親那。阿爹在陪太子殿下溫書呢。」
周姑娘又踩著小碎步跑去了對面屋子,嘹亮的聲音隔著幾道院牆都能聽得分明,「父親,父親!我從燕州給你帶了好些東西,快出來看看呀!」
太子遠遠地透過翠綠的竹影,看到了那鵝黃色的背影。
桌子猛地被敲兩下,抬頭,沈太傅問,「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殿下對這一句怎麼看待。」
「刑罰可以約束其行,道德方能約束其心。」太子答道,「寬律法而嚴論教,若能有朝一日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以民生安穩,民心平和。」
「嗯。」
太傅點頭,「那為何陛下主張嚴律法。殿下不覺矛盾嗎。」
「內治弊政,推廣新政。自然需要嚴苛律法,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將變革推行至地方。」太子垂眸,「父皇賦稅是有些重了,但是律法嚴苛是應當,若非如此,新科舉制度也不能如此快地推行至州府,為國朝選拔上先生這樣的人才……」
沈棹雪。
長樂元年,科舉制度改革後,新制度下選**的第一位狀元郎。
僅僅用三年入內閣,成為首輔。
德行配位,與君王寬嚴相濟,將朝堂亂象更快掃清。
太子殿下原本是由年邁的又雙腿殘疾的周太傅教導課業,可自從沈太傅官升至內閣中樞,周太傅便以年紀大了要告老還鄉回燕州為理由,舉薦了沈首輔當新的太子太傅。
太子殿下很親近沈太傅,不知道為什麼,第一眼見到他時,就已經有種傾蓋如故的感覺,仿佛是失散許久的親人一般親切。
一天的課業下來,已是黃昏時分。
太子在書房裡再溫了一個多時辰的書,等到天都黑了,才準備起身回東宮。
天色漸漸陰下來,好像是快要下雪的樣子。
連風都凜冽了,吹在臉上像是刀刮似的惹人發疼。
忽地聽到廊下有人在小聲地哭。
是周家姑娘。
「阿靈,你在這哭作什麼。」小太子蹲在扶欄處,看著底下抱著膝蓋貼牆坐著的小姑娘。
「剛剛阿爹和父親吵架了。」阿靈抬起臉,眼睛都哭腫了,「我聽到了……」
「你聽到了什麼?」太子繞到廊下,把阿靈從廊下牽了出來,摘掉她腦袋上幾片竹葉。
阿靈眨巴著眼睛,欲言又止的。
「父親說,阿爹把你看得比自己女兒重,成天就知道守著你……他說,他說是因為皇后娘娘的緣故……」
這又關他阿爹什麼事。小太子替她將眼淚擦擦乾淨,又聽她抽抽噎噎地說,「父親說,父親說本來皇后和我阿爹才是一對璧人,是皇后認錯了人,才會錯和陛下成親……」
「他們說,本來你應該是沈家的孩子,不對,不對,是說,本來我應該應該是皇后的孩子……唉,嗯,也不對!我說不清楚了,我帶你去聽,他們還吵著呢!」
阿靈拉著太子的手就往偏堂去,遠遠地蹲在牆角邊,果然能聽到二人爭吵的聲音。
太子本不欲聽人牆角,奈何第一句鑽進了耳朵,便將他勾住了。
「沈棹雪,你不喜歡余昭溪,說得好聽。不喜歡你當初來金陵城巴巴地上趕著去余府作什麼,八年前你從我府里逃走,偏生帶著他去南境幹什麼。不喜歡,呵,不喜歡你當初在雲州林子裡替他挨那一箭,舍了命也要把他救出去?!」
「我說了,那是因為他是無辜的,他不該死在我父親手上——」
宋遮冷哼一聲,「你也知道你父親是誰,早說了要你不要摻和到那些事裡頭去你聽嗎。你不知道你八年前的命是我給你救回來的嗎,否則你死在那兒被狼吃得骨頭不剩!那余昭溪的兒子你教得這麼來勁幹什麼,阿靈好不容易從燕州回來,你看都不看她一眼,到底誰是你孩子啊,你巴不得當初余昭溪生的是你的孩子是吧!」
那宋遮的嘴厲害起來真的是蠻不講理,幾乎能把沈棹雪當場氣死。
果不其然,沈棹雪的聲音登時就冷了下來,「你到底有完沒完。」
「沒完。」
「蕭琽是太子,是國之根基,當初你父親把太子殿下託付給我,我自然應當竭盡全力教導好他,這是我的責任和義務!」
宋遮怒極反笑,忽然壓低了聲音,「你責任義務這麼多呢,沈首輔。那是不是該盡一點與我之間的義務。」
聲音忽然曖昧起來。
兩個孩子看不到偏堂里,只聽見傳來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緊接著是桌椅挪動的動靜,二人竟像是動起一點手來。
「宋遮!你再這樣,明天就給我滾回燕州去!」
太傅府里僅有一位姑娘,年方五歲, 生得嬌俏可愛, 扎著兩道小辮兒,繫著鵝黃色的髮帶,沒回跑起來那髮帶在風裡飄動像是散落的蘆葦絨花似的輕盈。
沈太傅這位女兒, 姓周,單名一個靈字,小字茗煙。
今日剛剛從燕州回來, 身後的婢女們大件小件地帶著箱子往裡搬走, 她已經提著裙子衝進了沈太傅的書房,「阿爹, 阿爹!我給你帶了好多東……」
才看到屋子裡還有太子殿下。
很規矩地雙手交疊於額前,行了一禮,「太子殿下萬安。」
「阿靈, 先去你父親那。阿爹在陪太子殿下溫書呢。」
周姑娘又踩著小碎步跑去了對面屋子,嘹亮的聲音隔著幾道院牆都能聽得分明,「父親,父親!我從燕州給你帶了好些東西,快出來看看呀!」
太子遠遠地透過翠綠的竹影,看到了那鵝黃色的背影。
桌子猛地被敲兩下,抬頭,沈太傅問,「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殿下對這一句怎麼看待。」
「刑罰可以約束其行,道德方能約束其心。」太子答道,「寬律法而嚴論教,若能有朝一日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以民生安穩,民心平和。」
「嗯。」
太傅點頭,「那為何陛下主張嚴律法。殿下不覺矛盾嗎。」
「內治弊政,推廣新政。自然需要嚴苛律法,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將變革推行至地方。」太子垂眸,「父皇賦稅是有些重了,但是律法嚴苛是應當,若非如此,新科舉制度也不能如此快地推行至州府,為國朝選拔上先生這樣的人才……」
沈棹雪。
長樂元年,科舉制度改革後,新制度下選**的第一位狀元郎。
僅僅用三年入內閣,成為首輔。
德行配位,與君王寬嚴相濟,將朝堂亂象更快掃清。
太子殿下原本是由年邁的又雙腿殘疾的周太傅教導課業,可自從沈太傅官升至內閣中樞,周太傅便以年紀大了要告老還鄉回燕州為理由,舉薦了沈首輔當新的太子太傅。
太子殿下很親近沈太傅,不知道為什麼,第一眼見到他時,就已經有種傾蓋如故的感覺,仿佛是失散許久的親人一般親切。
一天的課業下來,已是黃昏時分。
太子在書房裡再溫了一個多時辰的書,等到天都黑了,才準備起身回東宮。
天色漸漸陰下來,好像是快要下雪的樣子。
連風都凜冽了,吹在臉上像是刀刮似的惹人發疼。
忽地聽到廊下有人在小聲地哭。
是周家姑娘。
「阿靈,你在這哭作什麼。」小太子蹲在扶欄處,看著底下抱著膝蓋貼牆坐著的小姑娘。
「剛剛阿爹和父親吵架了。」阿靈抬起臉,眼睛都哭腫了,「我聽到了……」
「你聽到了什麼?」太子繞到廊下,把阿靈從廊下牽了出來,摘掉她腦袋上幾片竹葉。
阿靈眨巴著眼睛,欲言又止的。
「父親說,阿爹把你看得比自己女兒重,成天就知道守著你……他說,他說是因為皇后娘娘的緣故……」
這又關他阿爹什麼事。小太子替她將眼淚擦擦乾淨,又聽她抽抽噎噎地說,「父親說,父親說本來皇后和我阿爹才是一對璧人,是皇后認錯了人,才會錯和陛下成親……」
「他們說,本來你應該是沈家的孩子,不對,不對,是說,本來我應該應該是皇后的孩子……唉,嗯,也不對!我說不清楚了,我帶你去聽,他們還吵著呢!」
阿靈拉著太子的手就往偏堂去,遠遠地蹲在牆角邊,果然能聽到二人爭吵的聲音。
太子本不欲聽人牆角,奈何第一句鑽進了耳朵,便將他勾住了。
「沈棹雪,你不喜歡余昭溪,說得好聽。不喜歡你當初來金陵城巴巴地上趕著去余府作什麼,八年前你從我府里逃走,偏生帶著他去南境幹什麼。不喜歡,呵,不喜歡你當初在雲州林子裡替他挨那一箭,舍了命也要把他救出去?!」
「我說了,那是因為他是無辜的,他不該死在我父親手上——」
宋遮冷哼一聲,「你也知道你父親是誰,早說了要你不要摻和到那些事裡頭去你聽嗎。你不知道你八年前的命是我給你救回來的嗎,否則你死在那兒被狼吃得骨頭不剩!那余昭溪的兒子你教得這麼來勁幹什麼,阿靈好不容易從燕州回來,你看都不看她一眼,到底誰是你孩子啊,你巴不得當初余昭溪生的是你的孩子是吧!」
那宋遮的嘴厲害起來真的是蠻不講理,幾乎能把沈棹雪當場氣死。
果不其然,沈棹雪的聲音登時就冷了下來,「你到底有完沒完。」
「沒完。」
「蕭琽是太子,是國之根基,當初你父親把太子殿下託付給我,我自然應當竭盡全力教導好他,這是我的責任和義務!」
宋遮怒極反笑,忽然壓低了聲音,「你責任義務這麼多呢,沈首輔。那是不是該盡一點與我之間的義務。」
聲音忽然曖昧起來。
兩個孩子看不到偏堂里,只聽見傳來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緊接著是桌椅挪動的動靜,二人竟像是動起一點手來。
「宋遮!你再這樣,明天就給我滾回燕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