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頁
這幾年朝廷換血,像吳尚書等一批老臣因為太過年邁,不得不致仕,下面的官員上任,慢慢地唐林成為資歷最老的那個了。
在承昭十年的時候,唐林升為正一品太傅,這個是加官,一般來說只是虛職,但是唐林不同,他真的是承昭帝的老師。
本來紀宇澤是想給老師爵位的,但是唐林拒絕了。
爵位雖然榮耀,但是沒什麼用處,而且他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有勛貴這一層身份,雖然好,但也為其所縛。
這幾年唐林是執宰,是大寧的宰相,有官員想要挑撥君臣關係,卻被承昭帝訓斥,所以唐林和承昭帝是出了名的君聖臣賢。
這是因為君臣兩個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紀宇澤也相信自己的老師,而且他也知道老師的志向,自然不會起猜忌之心。
小滿和唐林一樣選擇走仕途,他知道父親現在在風口浪尖之上,等父親走後,唐家可能會陷入險境,所以他一定要好好讀書,專心科舉。
所以唐博濟很認真,和父親一樣年紀輕輕就成為了舉人,在十九歲的時候考中了進士,雖然沒有一甲,但也是二甲頭名。
現在帶著妻子去了外地就任,已經生了一個女兒,也就是說,唐林現在是祖父輩的了!
小早不喜歡為官,他隨了伊娘喜歡詩詞,不過因為家里的情況,還是努力讀書,打算考中進士後,進入國子院,邊整理儒家典籍,邊吟詩作對。
為了改革鹽政,唐林先是讓沿海諸縣建造鹽灘,進行曬鹽,只有先出一個成果,才能進行下一步。
而最先嘗試建造鹽灘是在唐林最熟悉的臨海縣細沙村。
那個地方以前唐林考察過多次,是最適合建造鹽灘的,所以直接派心腹官員前往細沙村嘗試曬鹽。
官員自然不能以建造鹽場的名義前往,而是以視察沿海、改善沙田的名義去的,如此,他建造鹽灘也不突兀。
在那官員成功曬出粗鹽後,將最好的方法記錄下來,交給承昭帝。
有了具體方法後,唐林才將寫好的奏章遞交上去,並當朝奏對,就算是執宰該走的流程還是得走。
奏章先是說百姓無鹽可吃之事,然後述說官鹽的現狀,著重在鹽價上面。
至於胥吏,自從有了吏試後,倒是很少有胥吏敢隨意哄抬鹽價,可就算是這樣鹽價依然高昂,而且品質不好。
之後就說是製鹽方法的問題,現在的製鹽方法是海水煮鹽,費柴又費時,還有的是井礦鹽和湖鹽,都是用的煎煮之法,所以沿海有些一村的人儘是煮鹽之人。
如此引出曬鹽之法後,唐林又寫了鹽政的改革,先在沿海尋找適合曬鹽的地方,建立鹽場,由朝廷僱人曬鹽。隨後根據各地所需,官兵運送食鹽,全國統一售價。
不過考慮到一些地方比較偏僻,官府很難過去,所以唐林並沒有斬盡殺絕。反而是讓戶部製做小額鹽引,商人可以不用戶籍,只用鹽引前往官府鹽鋪提取食鹽,前往別去販賣。
大宗的也有,只是這大宗的只能前往鹽場提貨,而且如果他們想要賺到錢,除了偏遠地方其他地方只能比官府的還要便宜才行。
官府定的價格定然比鹽引要貴,鹽場也就費些人力,但海水曬鹽,連柴火都不用,那幾乎就是無本生意。
所以鹽引上每斤鹽的價格比衙門的價格要低幾成,如果低價販賣,鹽商還是有的賺的。
如此一來,鹽價就可以快速降下來,如果市面上出現私鹽,那些商人也會去打壓,朝廷不用特意去做什麼,便能得到大量的銀錢。
「陛下,此舉利國利民,臣等認為可以一試。」禮部尚書說道,他知道官家的心思,所以直接附和。
范任看著唐林,想起這些年官員的調派,發現有參與私鹽的世家盡皆沒有子弟在朝堂,這才明白,唐兼之布了一個多大的局。
可明白過來又如何呢?他不可能為那些損公肥私的世家出頭,於是,他站起來說道:「臣贊同。」
隨後,盧尚書也表態贊同。
剛剛想要出言反駁的官員,看到范侍郎和盧尚書也同意這件事,就不敢再說什麼了。
現在的世家,在高位上的也就這麼兩個,他們兩個都同意了,其餘人不同意,也沒用。
承昭帝聽著朝臣們同意的聲音,心中鬆了一口氣,他和老師這麼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隨後一群重臣去了政事堂,雖然已經初步同意了,但是到底如何操作還是要再商議過的,比如那個鹽引要如何給,鹽引的數量等等。
這裡唐林沒有再出主意,只會稍微引導下,改革吏治、鹽政是他的抱負。
這幾年他連生病都不敢生,就為了這一天,之後的事情,他只需要確保改革能順利實施就好,不需要再爭。
該功成身退的時候,就該退下來。
鹽政的改革很迅速,就算那些販賣私鹽的世家知道了,也無力改變,不過有些嗅覺靈敏的直接改變身份,成為正經商戶,打算購買鹽引。
承昭十六年,寧朝的百姓們發現官鹽居然降價了,每個人議論紛紛,在知道有了新的製鹽之法,以後鹽價不會這麼貴後,更是歡聲雷動!!
在承昭十年的時候,唐林升為正一品太傅,這個是加官,一般來說只是虛職,但是唐林不同,他真的是承昭帝的老師。
本來紀宇澤是想給老師爵位的,但是唐林拒絕了。
爵位雖然榮耀,但是沒什麼用處,而且他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有勛貴這一層身份,雖然好,但也為其所縛。
這幾年唐林是執宰,是大寧的宰相,有官員想要挑撥君臣關係,卻被承昭帝訓斥,所以唐林和承昭帝是出了名的君聖臣賢。
這是因為君臣兩個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紀宇澤也相信自己的老師,而且他也知道老師的志向,自然不會起猜忌之心。
小滿和唐林一樣選擇走仕途,他知道父親現在在風口浪尖之上,等父親走後,唐家可能會陷入險境,所以他一定要好好讀書,專心科舉。
所以唐博濟很認真,和父親一樣年紀輕輕就成為了舉人,在十九歲的時候考中了進士,雖然沒有一甲,但也是二甲頭名。
現在帶著妻子去了外地就任,已經生了一個女兒,也就是說,唐林現在是祖父輩的了!
小早不喜歡為官,他隨了伊娘喜歡詩詞,不過因為家里的情況,還是努力讀書,打算考中進士後,進入國子院,邊整理儒家典籍,邊吟詩作對。
為了改革鹽政,唐林先是讓沿海諸縣建造鹽灘,進行曬鹽,只有先出一個成果,才能進行下一步。
而最先嘗試建造鹽灘是在唐林最熟悉的臨海縣細沙村。
那個地方以前唐林考察過多次,是最適合建造鹽灘的,所以直接派心腹官員前往細沙村嘗試曬鹽。
官員自然不能以建造鹽場的名義前往,而是以視察沿海、改善沙田的名義去的,如此,他建造鹽灘也不突兀。
在那官員成功曬出粗鹽後,將最好的方法記錄下來,交給承昭帝。
有了具體方法後,唐林才將寫好的奏章遞交上去,並當朝奏對,就算是執宰該走的流程還是得走。
奏章先是說百姓無鹽可吃之事,然後述說官鹽的現狀,著重在鹽價上面。
至於胥吏,自從有了吏試後,倒是很少有胥吏敢隨意哄抬鹽價,可就算是這樣鹽價依然高昂,而且品質不好。
之後就說是製鹽方法的問題,現在的製鹽方法是海水煮鹽,費柴又費時,還有的是井礦鹽和湖鹽,都是用的煎煮之法,所以沿海有些一村的人儘是煮鹽之人。
如此引出曬鹽之法後,唐林又寫了鹽政的改革,先在沿海尋找適合曬鹽的地方,建立鹽場,由朝廷僱人曬鹽。隨後根據各地所需,官兵運送食鹽,全國統一售價。
不過考慮到一些地方比較偏僻,官府很難過去,所以唐林並沒有斬盡殺絕。反而是讓戶部製做小額鹽引,商人可以不用戶籍,只用鹽引前往官府鹽鋪提取食鹽,前往別去販賣。
大宗的也有,只是這大宗的只能前往鹽場提貨,而且如果他們想要賺到錢,除了偏遠地方其他地方只能比官府的還要便宜才行。
官府定的價格定然比鹽引要貴,鹽場也就費些人力,但海水曬鹽,連柴火都不用,那幾乎就是無本生意。
所以鹽引上每斤鹽的價格比衙門的價格要低幾成,如果低價販賣,鹽商還是有的賺的。
如此一來,鹽價就可以快速降下來,如果市面上出現私鹽,那些商人也會去打壓,朝廷不用特意去做什麼,便能得到大量的銀錢。
「陛下,此舉利國利民,臣等認為可以一試。」禮部尚書說道,他知道官家的心思,所以直接附和。
范任看著唐林,想起這些年官員的調派,發現有參與私鹽的世家盡皆沒有子弟在朝堂,這才明白,唐兼之布了一個多大的局。
可明白過來又如何呢?他不可能為那些損公肥私的世家出頭,於是,他站起來說道:「臣贊同。」
隨後,盧尚書也表態贊同。
剛剛想要出言反駁的官員,看到范侍郎和盧尚書也同意這件事,就不敢再說什麼了。
現在的世家,在高位上的也就這麼兩個,他們兩個都同意了,其餘人不同意,也沒用。
承昭帝聽著朝臣們同意的聲音,心中鬆了一口氣,他和老師這麼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隨後一群重臣去了政事堂,雖然已經初步同意了,但是到底如何操作還是要再商議過的,比如那個鹽引要如何給,鹽引的數量等等。
這裡唐林沒有再出主意,只會稍微引導下,改革吏治、鹽政是他的抱負。
這幾年他連生病都不敢生,就為了這一天,之後的事情,他只需要確保改革能順利實施就好,不需要再爭。
該功成身退的時候,就該退下來。
鹽政的改革很迅速,就算那些販賣私鹽的世家知道了,也無力改變,不過有些嗅覺靈敏的直接改變身份,成為正經商戶,打算購買鹽引。
承昭十六年,寧朝的百姓們發現官鹽居然降價了,每個人議論紛紛,在知道有了新的製鹽之法,以後鹽價不會這麼貴後,更是歡聲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