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只可惜,我數十年後,如是化為一抔黃土。這島上之民,怕是就會漸漸忘了文字,仍舊變得懵懂。」

  王崇心頭一跳,想起來一件事兒,悄悄遁出了第二元神,須臾就來自汪洋大海之上。

  被邀月夫人擊殺的大魚仍舊漂浮海上,王崇催動了六虛法,探手一抓,就有一道湛藍的符籙飛空,他略作檢視,發現因為這頭海妖死了有些時間,道行法力散去好些,卻也不在意。

  第二元神收了六虛符籙,正要回去原身,忽然見得腳下大魚潰爛,現出了一個少年來。

  王崇知道,必然是駕馭這具妖身的人,本來也不在意,只是定睛一看,卻有些面目,仔細回想,不覺自言自語道:「這不是提御海蛇嗎?」

  他和邀月惡鬥東海三梟,曾在海上借宿,還遇到了晉成仙子,當初借宿的人家,自稱提御黃家,家主黃老公,有兩個少年自稱提御飛盧和提御海蛇。

  王崇也沒想到,今日居然順手殺了個熟人。

  他心頭忖道:「怪不得蘇嵐國那般混亂,也沒見什麼忠臣志士,被我奪了國祚,卻忽然冒出來個什麼舊日大丞相,還想要圖謀丹鼎門,原來是提御黃家在搞鬼。」

  「當年大妖重離子,在屍黎國教化,傳授人妖相化之術,只怕流毒無窮,才有這些餘孽。」

  「也罷,只要他們不撞在我手裡,就讓他們去磨礪奚南,奚元和奚洛罷。我始終護著他們,也不好,沒有磨礪,容易出些敗家弟子。」

  王崇隨手一指,一道雷光落下,把提御海蛇的屍身化為了飛灰,身子一晃,就回去了原身所在。

  就連邀月夫人都未覺察,自己的「弟弟」,已經出去了一回。

  王崇笑嘻嘻的對張雲說道:「感激招待,便有一件小禮物相贈,萬望先生不要推拒。」

  王崇隨手一拍,把剛煉的六虛符籙打入了張雲的體內,對邀月說道:「我們另尋地方遊玩罷。這裡也沒設麼景致。」

  邀月夫人倒也頗喜歡,這般風土人性,只是見王崇耐不住性子,也只能起身,同他一起告辭離開。

  王崇指著不遠處的另外一個海島,說道:「姐姐,弄只鳥罷!實在不想做水雲煙了。」

  第三五一章、紅唇白齒何足夸,此妖只該一劍殺!

  邀月含笑帶氣的伸出青蔥玉指,點了一下他的額頭,叫道:「你就是懶惰。」

  王崇笑嘻嘻的說道:「我們只是出來遊玩,又不是紅塵煉心,哪裡需要這般苛待自己?雖然不施展法術,也要讓自己快活一些。」

  邀月和王崇正自調笑,就聽得背後張雲高喝道:「仙人,仙人!請渡小生一渡。」

  這位先生剛才還斯文,此時卻連鞋都跑丟了,氣喘吁吁,身上妖氣隱泛。

  邀月甚是驚訝,叫道:「你給他弄了什麼?」

  王崇答道:「偶然學來的六虛法,煉得一張六虛符籙。」

  王崇也沒想到,張雲居然會這般反應,心道:「原來那些從容自若之輩,遇到仙緣也是這般急迫。」

  王崇也見過幾個凡俗,遇到有道行之人是什麼表現,比如李禪是把令蘇爾罵了出去,李晴空一心求道,但遇到了自己,卻忽然卻步。喬壽民的愛女喬觀桃,無可無不可,最後隨意的放棄了機緣。

  司徒威一朝問道,就拋下一切,跟了王崇就走,毫不拖泥帶水。

  當初王崇收的兩個童子,楊堯和王相為了仇怨,跟王崇請辭,不願修行,只要去報仇。

  如今還有這位張雲先生,忽然發現自己得了法力,就再無半點矜持。

  人生百態,紅塵滾滾。

  王崇忽然就明白,令蘇爾是真的希望,他能夠紅塵煉心,只有經過這一番磨鍊,才能讓道心圓融,繼承毒龍寺的衣缽。

  邀月所言:「修仙,就是煉蠱!」

  說的也不是各派長輩把小輩當做蠱蟲,修仙,是天道之蠱!

  天道在養蠱而已。

  演慶真君為了門下弟子,操心無數,但最終也只能看著自己手下的數百弟子,一個個年邁老去,一個個道不成太乙,化為道孽,心中之痛,難以描述。

  長輩們從來不怕小輩們爭鬥,越是爭鬥,他們就越是樂見其成。若是連在長輩的照拂之下,也爭鬥不出來,在天道之下,何物不化?

  毒龍寺的道法,其實也極玄妙,若不然也不會有鐵犁老祖和紅葉禪師,師徒苦熬,一旦過關,就一起證就太乙了。

  只是……

  想要熬得過,非得道心無垢,大道通明不可。

  張雲資質極下,王崇是感念他教化之德,故而送他一道六虛符籙,但若說收徒,憑他這份道心,是決然過不成。

  何況他資質原本就不成。

  傳授道法,練不成也就罷了,就怕是心焦氣燥,一念錯,就被天道所化,甚或被天魔所染,傳授道法,卻等若是害人了。

  王崇一拉邀月,騰空而去。

  張雲惶急之下,也足下生雲,他得了一枚六虛符籙,出自海中大妖,故而雲中有雨,雨水交擊,須臾間就把一個好好的村落,化為了一片汪洋。

  張雲也不顧這些日夕相處的村民,只是一味催動雲頭,想要追上王崇和邀月,求取道法,謀得長生。

  邀月在半空中,嘆息說道:「你也忒不更事,六虛法我也聽說過,出自昆虛山的天道之痕碎裂。各派都有人去參悟,不算是什麼秘法。此法能夠讓普通人一步登天,本來各派多用來上次僕從,也都是精挑細選,得過磨礪,知道自己無望修道,才借之得取法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