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頁
據傳此戰之所以獲勝,除劉寄奴強於練兵,擅出奇謀外,墨門異人秘密贈送的諸多機關亦立奇功,諸多機關不可勝數,亦被列為軍中絕密,唯有一物,名為「望遠鏡」者流傳於世,此鏡上刻有「鶴望隱人」字樣,世人遂疑其為鶴望書院之人,然究竟如何,已不可知。
與此同時,襄城有女名為蘭襄荷者,乃驃騎大將軍劉寄奴義妹,鶴望書院除建立之初後百年來唯一女學子,其時任農院山長之職。
蘭氏培育新種水稻數年,終得可使畝產達五百斤之良種。育出新種後,蘭氏將之獻於朝廷,不求絲毫封賞,唯求良種遍發大周農戶之手,使貧民免於饑饉之苦。
元嘉帝稱其功業,贊其品格,遂封為一品夫人,世稱蘭夫人。
元嘉十三年,元嘉帝龍體欠安,立儲之事迫在眉睫,然元嘉帝無親生子,繼子長寧侯周清晗而立之年仍未婚娶,且堅辭不受太子之位。是年秋,元嘉帝舉行立儲大典,欲立長寧侯為太子,大典之上,長寧侯卻遍尋不著,元嘉帝大怒,命御林軍徹夜搜查京城,卻仍不見長寧侯蹤影。
數月後,有山野樵夫見一山間野寺有一清俊僧人,形容昳麗,舉止不凡,疑為長寧侯,然真相如何已不可考。
受此打擊,元嘉帝一蹶不振,身體每況愈下,亦再無心國事。次年,元嘉帝擇三位於國有功,富有才幹的朝臣與五位宗室弟子,設立十項考核,百官為監察,元嘉帝親自定評,最終擇出最優者,即驃騎大將軍劉寄奴,當眾冊其為下任皇儲,此舉一經傳出,頓時震動天下。
元嘉十六年,元嘉帝正式禪位於劉寄奴,新皇改元昇平,世稱昇平帝。
昇平帝幼年遭受流民之苦,家人親族皆已歿亡,遂視義父一家如親族,登基後封義父為安王,封義妹蘭襄荷為長公主,然安王與長公主久居襄城,不願移居,因此倒讓朝臣們對其少了忌憚。
夜色沉沉,宮門早已落下,偌大的皇宮裡除了打更的內侍和巡邏的侍衛,再無人走動,各殿也已熄了火燭,寒鴉飛過漆黑的各殿屋檐,最後落在燈火通明的紫宸殿上方。
紫宸殿裡兒臂粗的火燭靜靜燃燒,身穿常服的中年男子伏案審閱奏摺,直至火燭即將燃盡,燭淚漸漸凝固在鑲金錯銀的燈台上,身後伺候的內侍小聲提醒道:「陛下,夜深,您該歇息了。」
昇平帝揉揉緊鎖的眉頭,看了看案頭的滴漏,這才放下筆,起身就要往殿後的暖閣休息。
「陛下……您,不去立政殿?」立政殿,是皇后居所。
昇平帝淡淡一笑:「黃成,你什麼時候也幹這收受賄賂傳話的勾當了?不知道你主子我最恨貪污,不怕我給你治罪?」
內侍咧嘴一笑:「陛下,您還不知道我,我要有膽子干那些事兒,也不會被您選中了。皇后娘娘可沒塞銀子讓我傳話,我說這話……是我心甘情願的。」
「哦?」昇平帝眉頭一挑。
內侍臉上露出無奈的神色,「陛下,奴婢說句托大的話,從您一登基,奴婢就在您跟前兒伺候,皇后娘娘是什麼樣的人,奴婢清楚,陛下也清楚,您……何必跟娘娘擰著呢?」
昇平帝輕笑:「朕跟她擰?不是她跟朕擰?朕讓她椒房獨寵,無論是在北地為將時,還是登基為君後,都有無數美人相投,然而朕為了她卻從未接受過。」
「朕與她結螭十載,初時無子,大臣們便以子嗣不豐為由,整日上摺子,讓朕廣開後宮,以免重蹈元嘉帝後繼無人的局面,朕卻都一一壓下,如今使其育出三子,更是立長子為儲。天下人誰不說朕對她愛重極深,你說朕跟她擰?」
內侍暗暗嘆息,不再開口。
昇平帝眉頭深鎖,終究嘆了口氣,說了聲:「罷了……」
說罷便大步走出紫宸殿,朝立政殿行去。
立政殿殿前掛著一盞樸素地紅色宮燈,暖融融的光自紗罩里泄出,映著昇平帝的眉眼,那暖光竟將他凌厲的眉眼襯得柔和了許多。
走進立政殿,便見陳設依舊簡樸,寢殿內也沒什麼貴重物事。
皇后出身陳郡世家,卻難得的不似一般世家女那樣喜好奢靡,當年昇平帝還在北地抗蠻時,軍資不足時,她便將嫁妝全數拿出,秋冬時還與府中下人一起為軍士們縫製冬衣。這種種舉措,贏得了軍士們的愛戴,後來朝中文臣勸昇平帝廣開後宮,跟隨昇平帝一起打拼的武將們卻無一人支持。
寢殿內還亮著柔和的燭光,素色屏風後一個瘦削的身影倚在床榻,懷裡似乎擁著一個孩子,嘴裡輕輕哼著不知名的曲子,曲調溫柔之極,如同燭光,和暖而不灼人。
昇平帝忽地停住腳步,揮手將發現自己正要出聲的宮娥屏退,側耳靜靜地聆聽著那溫柔的曲調。
這個曲子,他聽過。
月光光,亮堂堂,開開後門枇杷黃;哪有枇杷不吐骨,哪有爺娘不愛郎……
兒時他體弱多病,夜裡時常因夢魘驚悸而醒,娘便將他摟在懷裡,為他哼唱童謠,年歲太久,他已經記不清那些童謠唱的是什麼,唯有旋律還記得一二,然而此刻聽到屏風後那人輕聲的哼唱,原本以為已經模糊的記憶竟然剎那清楚起來。
他還記得爹忙於戰事,很少有時間陪伴他們兄弟和母親,但因為他體弱的緣故,爹便對他格外多了一份心疼。有時夢醒,娘為他哼唱童謠,爹便默默坐在一旁,用他那因握慣刀劍而生出厚繭的手輕輕地拍他後背。
與此同時,襄城有女名為蘭襄荷者,乃驃騎大將軍劉寄奴義妹,鶴望書院除建立之初後百年來唯一女學子,其時任農院山長之職。
蘭氏培育新種水稻數年,終得可使畝產達五百斤之良種。育出新種後,蘭氏將之獻於朝廷,不求絲毫封賞,唯求良種遍發大周農戶之手,使貧民免於饑饉之苦。
元嘉帝稱其功業,贊其品格,遂封為一品夫人,世稱蘭夫人。
元嘉十三年,元嘉帝龍體欠安,立儲之事迫在眉睫,然元嘉帝無親生子,繼子長寧侯周清晗而立之年仍未婚娶,且堅辭不受太子之位。是年秋,元嘉帝舉行立儲大典,欲立長寧侯為太子,大典之上,長寧侯卻遍尋不著,元嘉帝大怒,命御林軍徹夜搜查京城,卻仍不見長寧侯蹤影。
數月後,有山野樵夫見一山間野寺有一清俊僧人,形容昳麗,舉止不凡,疑為長寧侯,然真相如何已不可考。
受此打擊,元嘉帝一蹶不振,身體每況愈下,亦再無心國事。次年,元嘉帝擇三位於國有功,富有才幹的朝臣與五位宗室弟子,設立十項考核,百官為監察,元嘉帝親自定評,最終擇出最優者,即驃騎大將軍劉寄奴,當眾冊其為下任皇儲,此舉一經傳出,頓時震動天下。
元嘉十六年,元嘉帝正式禪位於劉寄奴,新皇改元昇平,世稱昇平帝。
昇平帝幼年遭受流民之苦,家人親族皆已歿亡,遂視義父一家如親族,登基後封義父為安王,封義妹蘭襄荷為長公主,然安王與長公主久居襄城,不願移居,因此倒讓朝臣們對其少了忌憚。
夜色沉沉,宮門早已落下,偌大的皇宮裡除了打更的內侍和巡邏的侍衛,再無人走動,各殿也已熄了火燭,寒鴉飛過漆黑的各殿屋檐,最後落在燈火通明的紫宸殿上方。
紫宸殿裡兒臂粗的火燭靜靜燃燒,身穿常服的中年男子伏案審閱奏摺,直至火燭即將燃盡,燭淚漸漸凝固在鑲金錯銀的燈台上,身後伺候的內侍小聲提醒道:「陛下,夜深,您該歇息了。」
昇平帝揉揉緊鎖的眉頭,看了看案頭的滴漏,這才放下筆,起身就要往殿後的暖閣休息。
「陛下……您,不去立政殿?」立政殿,是皇后居所。
昇平帝淡淡一笑:「黃成,你什麼時候也幹這收受賄賂傳話的勾當了?不知道你主子我最恨貪污,不怕我給你治罪?」
內侍咧嘴一笑:「陛下,您還不知道我,我要有膽子干那些事兒,也不會被您選中了。皇后娘娘可沒塞銀子讓我傳話,我說這話……是我心甘情願的。」
「哦?」昇平帝眉頭一挑。
內侍臉上露出無奈的神色,「陛下,奴婢說句托大的話,從您一登基,奴婢就在您跟前兒伺候,皇后娘娘是什麼樣的人,奴婢清楚,陛下也清楚,您……何必跟娘娘擰著呢?」
昇平帝輕笑:「朕跟她擰?不是她跟朕擰?朕讓她椒房獨寵,無論是在北地為將時,還是登基為君後,都有無數美人相投,然而朕為了她卻從未接受過。」
「朕與她結螭十載,初時無子,大臣們便以子嗣不豐為由,整日上摺子,讓朕廣開後宮,以免重蹈元嘉帝後繼無人的局面,朕卻都一一壓下,如今使其育出三子,更是立長子為儲。天下人誰不說朕對她愛重極深,你說朕跟她擰?」
內侍暗暗嘆息,不再開口。
昇平帝眉頭深鎖,終究嘆了口氣,說了聲:「罷了……」
說罷便大步走出紫宸殿,朝立政殿行去。
立政殿殿前掛著一盞樸素地紅色宮燈,暖融融的光自紗罩里泄出,映著昇平帝的眉眼,那暖光竟將他凌厲的眉眼襯得柔和了許多。
走進立政殿,便見陳設依舊簡樸,寢殿內也沒什麼貴重物事。
皇后出身陳郡世家,卻難得的不似一般世家女那樣喜好奢靡,當年昇平帝還在北地抗蠻時,軍資不足時,她便將嫁妝全數拿出,秋冬時還與府中下人一起為軍士們縫製冬衣。這種種舉措,贏得了軍士們的愛戴,後來朝中文臣勸昇平帝廣開後宮,跟隨昇平帝一起打拼的武將們卻無一人支持。
寢殿內還亮著柔和的燭光,素色屏風後一個瘦削的身影倚在床榻,懷裡似乎擁著一個孩子,嘴裡輕輕哼著不知名的曲子,曲調溫柔之極,如同燭光,和暖而不灼人。
昇平帝忽地停住腳步,揮手將發現自己正要出聲的宮娥屏退,側耳靜靜地聆聽著那溫柔的曲調。
這個曲子,他聽過。
月光光,亮堂堂,開開後門枇杷黃;哪有枇杷不吐骨,哪有爺娘不愛郎……
兒時他體弱多病,夜裡時常因夢魘驚悸而醒,娘便將他摟在懷裡,為他哼唱童謠,年歲太久,他已經記不清那些童謠唱的是什麼,唯有旋律還記得一二,然而此刻聽到屏風後那人輕聲的哼唱,原本以為已經模糊的記憶竟然剎那清楚起來。
他還記得爹忙於戰事,很少有時間陪伴他們兄弟和母親,但因為他體弱的緣故,爹便對他格外多了一份心疼。有時夢醒,娘為他哼唱童謠,爹便默默坐在一旁,用他那因握慣刀劍而生出厚繭的手輕輕地拍他後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