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頁
顧二郎經年累月也許只需要雕那麼一件,也不急著時間,這活講究精工出細活,可以慢慢來慢慢磨,倒也不累人,而且賞錢還多,畢竟這些雕刻活計,尋常人家可不會要賞玩,都是一些講究的門庭才搞這些。
顧二郎原先也不會這些,還是顧成禮特地為他從京中找了老師傅,聽說以前是給宮裡做雕刻的,如今年紀大了卻沒有子嗣,但是憑著一手好手藝,至今還受人追捧,只是眼睛不中用了,好多細緻的活計都做不了,就只能來教徒弟,若是能帶些有天賦的徒弟也就沒什麼遺憾了。
顧二郎算不得是有天賦,他也知道如今的師父是看在顧成禮的面子上才來的,故而格外勤奮,不僅勤加練習,對待這個上了年紀的師父也尊敬孝順,凡是親為,當是親爹那般供奉著,日久見人心,便是那老師傅原先還有些不甚滿意,如今瞧著他也覺得心中慰帖,再也尋不出一絲的不滿來。
而三郎與四郎是二房的雙胞胎,日子同樣過得不差。
原先顧成禮就給三郎在城裡找了一個捕快的活計,這才莊戶人眼裡就已經是極體面的了,而他自己本人也爭氣,完全不見以前地里幹活時的懶散,凡是都爭在頭一個,不怕苦多出力,家裡的弟兄們又給力,顧成禮升官的速度又那麼快,連著知縣對著顧三郎這個捕快都重視不少,沒過幾年就讓他升了捕頭,如今每次出去巡街時身後都跟著一連串的捕快,瞧著相當威風體面。
對此,顧三郎已經心滿意足了,這捕快的前程有限,升到捕頭差不多就已經到頭了,可顧三郎不貪心,覺得如今這樣子就已經是極好,每日除了帶著人去巡邏,處理一些鬧事的人外,就沒甚大事,好不快活。
而顧四郎與自己這個同胞哥哥相比,就要老實太多,當初在地里幹活時就能瞧出一二,顧三郎總是想著法的去偷懶,而顧四郎卻是認真低頭幹活,就見親娘錢氏見了也搖頭嘆氣,她不會怪三郎偷懶,只覺得四郎這個小兒子實在太傻,竟連偷懶都不會。
四郎並不是個討喜的性子,除了認真幹活外,平日都像是個鋸嘴葫蘆,能說一句話就不會多說第二句,明明是與顧三郎長著極為相似的樣貌,卻能讓一眼看出二者的區別,也比不上自己這個親哥討自己的親娘親奶歡心。
老實寡言的顧四郎在見著雜交水稻時,眼裡才綻放出異樣的光芒,為此還特意寫了信給遠在京城的顧成禮,哪怕是寫信,也是寫得磕磕巴巴的,卻都是打聽雜交水稻之事,從如何人工授粉問到怎樣防蟲害,全都是專業性問題,一看就是提前做過功課了解一番的。
顧成禮將信看完後,沒做猶豫,就將當初與李玉溪二人做實驗時其中的細節全都寫了下來,然後再將他知道的其他注意項也融入其中,一股腦兒統統告訴了這個平時存在感不太強的堂哥。
顧四郎寫信與收信之事都未曾對外人講起過,甚至等他自發地將雜交水稻給弄出來,顧家眾人也不知曉,只有顧成禮收到了一封喜悅的告知信。
這雜交水稻是不能留作種的,因為通過留種播種的話,種出來的效果根本比不上第一批,是會不斷退化,而當初顧成禮將事情交給李玉溪來做,也是要了好些年的時間,雖然如今顧四郎是拿到了很多詳細數據,可這麼短的時間裡就將其弄出,還是可以看出其在農事上的天賦。
如今朝廷工部有不少人與李玉溪學了這技術,然後再下放到地方各地去教導底下的百姓,但是要想讓大周所有百姓都學會這技術,真的是太難了,如今不少地方都還未有朝廷派去教導農事的官員呢。
顧成禮在接到顧四郎的信後,沉吟片刻,就寄信去了同安知縣那裡。同安雖然地處江南,但卻算不得受上頭重視,只怕如今還沒有教導農事的官員下派過去,而顧四郎如今卻可以獨當一面,由他來負責教導同安百姓倒也合適。
而等到顧家人接到同安縣知縣的調任時,才知道顧四郎做的這些,都大吃一驚。
以前眾人也沒多留意過顧四郎,他太沉默了些,除了幹活老實,旁人對他就想不起來更多的,沒想到如今居然不聲不響就進了官府的官,雖然只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官,但不管是棗泥溝的村民,還是顧家眾人,都覺得詫異不已。
原來這地種得好還能當官,當下便有不少人開始琢磨著要怎麼種好地,他們可都是種田的老把式了,難道還比不顧顧四郎這個毛頭崽子嗎?
信心滿滿的村民都鬥志昂揚地下地去,決心要種出一個好前程來,倒是後來迎來了一個大豐收,村里眾人日子過得越發好了起來。
除了顧成禮,顧家人最有希望考□□名的大概就是顧六郎了,他是四方的獨苗,自從顧成禮進了京當官後,不僅他親爹娘越發重視顧六郎的學問,就連趙氏等人也花了不少心思在顧六郎身上。
趙氏知道這京中的官員可都是大戶人家,她家五郎出身還是差了些,若是旁人欺負五郎怎麼辦,還是得六郎去幫忙,都道「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若是六郎也能去京中當官,日後也能與五郎有個照應,趙氏心裡就不需要這般擔憂了。
而顧六郎本身就是個好學的性子,又有著顧成禮的前例擺在面前,每日都是奮發向上的動力,也不覺得這家中眾人盯著自己學習有壓力,反而更加努力,再加上又顧成禮時常從京中寄來的各種書籍文章對他進行指點一二,他自己如今又是跟著爹娘住進了縣城的宅院裡,授課的夫子也是縣裡有名的名師。
顧二郎原先也不會這些,還是顧成禮特地為他從京中找了老師傅,聽說以前是給宮裡做雕刻的,如今年紀大了卻沒有子嗣,但是憑著一手好手藝,至今還受人追捧,只是眼睛不中用了,好多細緻的活計都做不了,就只能來教徒弟,若是能帶些有天賦的徒弟也就沒什麼遺憾了。
顧二郎算不得是有天賦,他也知道如今的師父是看在顧成禮的面子上才來的,故而格外勤奮,不僅勤加練習,對待這個上了年紀的師父也尊敬孝順,凡是親為,當是親爹那般供奉著,日久見人心,便是那老師傅原先還有些不甚滿意,如今瞧著他也覺得心中慰帖,再也尋不出一絲的不滿來。
而三郎與四郎是二房的雙胞胎,日子同樣過得不差。
原先顧成禮就給三郎在城裡找了一個捕快的活計,這才莊戶人眼裡就已經是極體面的了,而他自己本人也爭氣,完全不見以前地里幹活時的懶散,凡是都爭在頭一個,不怕苦多出力,家裡的弟兄們又給力,顧成禮升官的速度又那麼快,連著知縣對著顧三郎這個捕快都重視不少,沒過幾年就讓他升了捕頭,如今每次出去巡街時身後都跟著一連串的捕快,瞧著相當威風體面。
對此,顧三郎已經心滿意足了,這捕快的前程有限,升到捕頭差不多就已經到頭了,可顧三郎不貪心,覺得如今這樣子就已經是極好,每日除了帶著人去巡邏,處理一些鬧事的人外,就沒甚大事,好不快活。
而顧四郎與自己這個同胞哥哥相比,就要老實太多,當初在地里幹活時就能瞧出一二,顧三郎總是想著法的去偷懶,而顧四郎卻是認真低頭幹活,就見親娘錢氏見了也搖頭嘆氣,她不會怪三郎偷懶,只覺得四郎這個小兒子實在太傻,竟連偷懶都不會。
四郎並不是個討喜的性子,除了認真幹活外,平日都像是個鋸嘴葫蘆,能說一句話就不會多說第二句,明明是與顧三郎長著極為相似的樣貌,卻能讓一眼看出二者的區別,也比不上自己這個親哥討自己的親娘親奶歡心。
老實寡言的顧四郎在見著雜交水稻時,眼裡才綻放出異樣的光芒,為此還特意寫了信給遠在京城的顧成禮,哪怕是寫信,也是寫得磕磕巴巴的,卻都是打聽雜交水稻之事,從如何人工授粉問到怎樣防蟲害,全都是專業性問題,一看就是提前做過功課了解一番的。
顧成禮將信看完後,沒做猶豫,就將當初與李玉溪二人做實驗時其中的細節全都寫了下來,然後再將他知道的其他注意項也融入其中,一股腦兒統統告訴了這個平時存在感不太強的堂哥。
顧四郎寫信與收信之事都未曾對外人講起過,甚至等他自發地將雜交水稻給弄出來,顧家眾人也不知曉,只有顧成禮收到了一封喜悅的告知信。
這雜交水稻是不能留作種的,因為通過留種播種的話,種出來的效果根本比不上第一批,是會不斷退化,而當初顧成禮將事情交給李玉溪來做,也是要了好些年的時間,雖然如今顧四郎是拿到了很多詳細數據,可這麼短的時間裡就將其弄出,還是可以看出其在農事上的天賦。
如今朝廷工部有不少人與李玉溪學了這技術,然後再下放到地方各地去教導底下的百姓,但是要想讓大周所有百姓都學會這技術,真的是太難了,如今不少地方都還未有朝廷派去教導農事的官員呢。
顧成禮在接到顧四郎的信後,沉吟片刻,就寄信去了同安知縣那裡。同安雖然地處江南,但卻算不得受上頭重視,只怕如今還沒有教導農事的官員下派過去,而顧四郎如今卻可以獨當一面,由他來負責教導同安百姓倒也合適。
而等到顧家人接到同安縣知縣的調任時,才知道顧四郎做的這些,都大吃一驚。
以前眾人也沒多留意過顧四郎,他太沉默了些,除了幹活老實,旁人對他就想不起來更多的,沒想到如今居然不聲不響就進了官府的官,雖然只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官,但不管是棗泥溝的村民,還是顧家眾人,都覺得詫異不已。
原來這地種得好還能當官,當下便有不少人開始琢磨著要怎麼種好地,他們可都是種田的老把式了,難道還比不顧顧四郎這個毛頭崽子嗎?
信心滿滿的村民都鬥志昂揚地下地去,決心要種出一個好前程來,倒是後來迎來了一個大豐收,村里眾人日子過得越發好了起來。
除了顧成禮,顧家人最有希望考□□名的大概就是顧六郎了,他是四方的獨苗,自從顧成禮進了京當官後,不僅他親爹娘越發重視顧六郎的學問,就連趙氏等人也花了不少心思在顧六郎身上。
趙氏知道這京中的官員可都是大戶人家,她家五郎出身還是差了些,若是旁人欺負五郎怎麼辦,還是得六郎去幫忙,都道「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若是六郎也能去京中當官,日後也能與五郎有個照應,趙氏心裡就不需要這般擔憂了。
而顧六郎本身就是個好學的性子,又有著顧成禮的前例擺在面前,每日都是奮發向上的動力,也不覺得這家中眾人盯著自己學習有壓力,反而更加努力,再加上又顧成禮時常從京中寄來的各種書籍文章對他進行指點一二,他自己如今又是跟著爹娘住進了縣城的宅院裡,授課的夫子也是縣裡有名的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