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朝廷發的俸祿足夠一家支出,夏晚棠還有自己的買賣,家中的農場、牧場、魚塘、礦場等都是日進斗金的買賣,三千兩雪花銀哪裡會被李淳奕放在眼裡?
他一不愛文人字畫二不愛古玩串串,全身上下都沒什麼奢侈的愛好,根本用不著花錢,也沒有三品官的架子,一件衣服穿個三四年都不會想著要換,還是夏晚棠催著攆著給他添的新衣。
上門遊說的人跑爛鞋底子磨破嘴皮子,也沒能讓李淳奕回心轉意,清平府府城最終還是搬到了臨江縣的縣城北郊。
臨江縣城更名為新清平府城,同舊清平府遙遙相對。
李淳奕在新清平府搞了三件大事,一是興建臨江港,徹底將水脈打通,為往來游商提供了便利,二是在沿江一帶劃出地方來,築好拱壩,建起了三十里清江水市,沿江兩岸三十里盡數被規劃為酒樓、茶肆、書院等,三是在臨江縣中確定了工人的身份,允許工人通過繳納稅銀來抵農稅,再由清平府府庫中的囤糧來將稅銀兌為農稅,上繳國庫。
前兩件大事是為了讓外地游商來清平府,最後一件大事則是讓清平府內的老百姓可這勁兒造!
以棉花種植業為首的產棉業、紡織業儼然已經成為了清平府的標誌性經濟支柱之一,大片大片的土地被開墾出來用於種植棉花,若不是剛吃過家中沒有囤糧的虧,怕是老百姓都會只種夠自家吃一年的糧食,餘下的田地都用來種植棉花。
如果老百姓種的糧食只夠自家吃,那些縣城中住著的家中沒有田地的人該吃什麼?
為了保證充足的糧食供應,李淳奕有意地讓清平府城內的糧店適當抬高了收糧價格,而且清平府的府庫中也連年囤糧,每年新糧換舊糧,確保抵禦天災的能力。
-------------------------------------
清平府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原先從□□盛唐那邊來的游商們總是在臨江縣吹噓□□盛唐有多麼多麼好,吹噓長安城有多麼多麼繁華,可自打那次天災過後,那些長安來的游商們就很少吹噓盛唐的好了。
因為盛唐那邊比宋地要偏北許多,聽聞那次雪災降世時,盛唐受災相當嚴峻,有許多百姓凍死或餓死在家中,流民四起,整個盛唐都跟著動盪了起來,戰火紛紛,若非那唐皇手段強硬,唐兵勇武非常,怕是高高在上的盛唐都能被那些亂臣義軍所顛覆。
雖然唐皇帶領李氏皇族在動亂中撐了下來,平定了各地的賊寇義軍,但盛唐□□也因此而元氣大傷。
盛唐在衰落,宋地的清平府卻在飛速發展,哪怕是長安城來的商人,在見到清平府那沿江水市時,往往都會情不自禁地看迷了眼。
商業是新清平府城的第一旋律,往來最多的一直都是操著各地口音的游商,第二旋律是李淳奕始料未及的——文人騷客們不知道從哪兒聽說了清平府城發展極快,有許許多多新奇的東西,都扎堆兒來新清平府城遊玩,留下不少有名的詩作與文章,這些詩作與文章被那些游商們帶去了各地,轉頭就吸引了更多的人慕名而來。
三十里清江水市變成東魯之地『網紅打卡點』的事,夏晚棠始料未及,不過這並不妨礙她搭著這趟春風搞錢。
精品棉布這等東西已然不算是什麼稀奇物了,這個時代還沒傳到東魯之地的各種水果都被夏晚棠買了果苗回來,調快生長速度,種到了農場中……
第91章 沒想到 人家的冬天過得居然那麼滋潤!……
李淳奕主政、夏晚棠主商, 在夫妻倆的密切配合下,不過短短十年時間,清平府就成為了天下人都羨慕嚮往的地方。
就連汴京城的名氣, 較之於清平府,都要稍稍差上一些。東魯之地的人皆知汴京城乃是宋帝腳下, 宋地皇都,達官貴人無數,可對於天下人來說,汴京城的繁榮盡與他們無關,反倒是清平府內出現了什麼新奇玩意兒, 會受到各地人的追捧。
清平府產的棉花已經成為了盛唐百姓家居必須之物, 有一些匠人學會了紡棉線織棉布的手法, 便發動自己的智慧, 想方設法地研製出花樣更多的染布織布之法。
清平府產的琉璃火塔遠銷大元以及南明這倆一南一北的城市,偶爾還會見到不少西域來的商人。
那場小冰河期的天災對於百姓的影響是無法磨滅的,各地百姓都養成了屯煤石的習慣,對於大元乃至西域那等每年冬天都保守風雪困擾的人來說,琉璃火塔的作用是可以救命的,不僅能救人命, 還能救牛羊牲畜的命。少一些牛羊牲畜在風雪中被凍死, 來年便能多賺一些,也算是救了人命。
南明之地倒是暖和,可相應的,在南明之地生活的老百姓壓根沒怎麼想過冬日裡的取暖之法,早些年的冬日都是稍微穿的厚一些,平日裡多曬曬太陽,晚上躺下之後多蓋幾層被子, 再加上祖祖輩輩練就的一身浩然正氣,抖著抖著也就能把冬天給熬過去。
尋常的冬天能靠著一身浩然正氣給熬過去,可遇到小冰河期那種漫長的凜冬,一身浩然正氣顯然是不夠用的。在那場凜冬來臨之時,南明之地的百姓可以說是毫無招架之力便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南明之地的死傷率最高,人口銳減了六成以上。
若不是盛唐與宋地這邊也因為遭災而元氣大傷,唐皇與宋帝指不定什麼時候就揮師南下,將整個南明之地吞下了。
他一不愛文人字畫二不愛古玩串串,全身上下都沒什麼奢侈的愛好,根本用不著花錢,也沒有三品官的架子,一件衣服穿個三四年都不會想著要換,還是夏晚棠催著攆著給他添的新衣。
上門遊說的人跑爛鞋底子磨破嘴皮子,也沒能讓李淳奕回心轉意,清平府府城最終還是搬到了臨江縣的縣城北郊。
臨江縣城更名為新清平府城,同舊清平府遙遙相對。
李淳奕在新清平府搞了三件大事,一是興建臨江港,徹底將水脈打通,為往來游商提供了便利,二是在沿江一帶劃出地方來,築好拱壩,建起了三十里清江水市,沿江兩岸三十里盡數被規劃為酒樓、茶肆、書院等,三是在臨江縣中確定了工人的身份,允許工人通過繳納稅銀來抵農稅,再由清平府府庫中的囤糧來將稅銀兌為農稅,上繳國庫。
前兩件大事是為了讓外地游商來清平府,最後一件大事則是讓清平府內的老百姓可這勁兒造!
以棉花種植業為首的產棉業、紡織業儼然已經成為了清平府的標誌性經濟支柱之一,大片大片的土地被開墾出來用於種植棉花,若不是剛吃過家中沒有囤糧的虧,怕是老百姓都會只種夠自家吃一年的糧食,餘下的田地都用來種植棉花。
如果老百姓種的糧食只夠自家吃,那些縣城中住著的家中沒有田地的人該吃什麼?
為了保證充足的糧食供應,李淳奕有意地讓清平府城內的糧店適當抬高了收糧價格,而且清平府的府庫中也連年囤糧,每年新糧換舊糧,確保抵禦天災的能力。
-------------------------------------
清平府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原先從□□盛唐那邊來的游商們總是在臨江縣吹噓□□盛唐有多麼多麼好,吹噓長安城有多麼多麼繁華,可自打那次天災過後,那些長安來的游商們就很少吹噓盛唐的好了。
因為盛唐那邊比宋地要偏北許多,聽聞那次雪災降世時,盛唐受災相當嚴峻,有許多百姓凍死或餓死在家中,流民四起,整個盛唐都跟著動盪了起來,戰火紛紛,若非那唐皇手段強硬,唐兵勇武非常,怕是高高在上的盛唐都能被那些亂臣義軍所顛覆。
雖然唐皇帶領李氏皇族在動亂中撐了下來,平定了各地的賊寇義軍,但盛唐□□也因此而元氣大傷。
盛唐在衰落,宋地的清平府卻在飛速發展,哪怕是長安城來的商人,在見到清平府那沿江水市時,往往都會情不自禁地看迷了眼。
商業是新清平府城的第一旋律,往來最多的一直都是操著各地口音的游商,第二旋律是李淳奕始料未及的——文人騷客們不知道從哪兒聽說了清平府城發展極快,有許許多多新奇的東西,都扎堆兒來新清平府城遊玩,留下不少有名的詩作與文章,這些詩作與文章被那些游商們帶去了各地,轉頭就吸引了更多的人慕名而來。
三十里清江水市變成東魯之地『網紅打卡點』的事,夏晚棠始料未及,不過這並不妨礙她搭著這趟春風搞錢。
精品棉布這等東西已然不算是什麼稀奇物了,這個時代還沒傳到東魯之地的各種水果都被夏晚棠買了果苗回來,調快生長速度,種到了農場中……
第91章 沒想到 人家的冬天過得居然那麼滋潤!……
李淳奕主政、夏晚棠主商, 在夫妻倆的密切配合下,不過短短十年時間,清平府就成為了天下人都羨慕嚮往的地方。
就連汴京城的名氣, 較之於清平府,都要稍稍差上一些。東魯之地的人皆知汴京城乃是宋帝腳下, 宋地皇都,達官貴人無數,可對於天下人來說,汴京城的繁榮盡與他們無關,反倒是清平府內出現了什麼新奇玩意兒, 會受到各地人的追捧。
清平府產的棉花已經成為了盛唐百姓家居必須之物, 有一些匠人學會了紡棉線織棉布的手法, 便發動自己的智慧, 想方設法地研製出花樣更多的染布織布之法。
清平府產的琉璃火塔遠銷大元以及南明這倆一南一北的城市,偶爾還會見到不少西域來的商人。
那場小冰河期的天災對於百姓的影響是無法磨滅的,各地百姓都養成了屯煤石的習慣,對於大元乃至西域那等每年冬天都保守風雪困擾的人來說,琉璃火塔的作用是可以救命的,不僅能救人命, 還能救牛羊牲畜的命。少一些牛羊牲畜在風雪中被凍死, 來年便能多賺一些,也算是救了人命。
南明之地倒是暖和,可相應的,在南明之地生活的老百姓壓根沒怎麼想過冬日裡的取暖之法,早些年的冬日都是稍微穿的厚一些,平日裡多曬曬太陽,晚上躺下之後多蓋幾層被子, 再加上祖祖輩輩練就的一身浩然正氣,抖著抖著也就能把冬天給熬過去。
尋常的冬天能靠著一身浩然正氣給熬過去,可遇到小冰河期那種漫長的凜冬,一身浩然正氣顯然是不夠用的。在那場凜冬來臨之時,南明之地的百姓可以說是毫無招架之力便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南明之地的死傷率最高,人口銳減了六成以上。
若不是盛唐與宋地這邊也因為遭災而元氣大傷,唐皇與宋帝指不定什麼時候就揮師南下,將整個南明之地吞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