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為,趙國已經沒了。

  雖說趙國邊關還殘留了部分勢力, 但邯鄲沒了, 趙王也死了,趙國不論是名還是實, 都已經亡了。

  沒了趙國這個天然屏障,秦國想要攻打魏國,實在太過容易——

  這也是當初信陵君為何一定要竊符救趙的原因,不是為了趙國安危, 而是因為兩國是真正的唇亡齒寒關係。

  如今秦國一日日壯大,哪怕信陵君知道自己此時回到魏國, 恐怕回受到刁難, 他也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母國備受秦國威脅。

  信陵君一開始本是坐在馬車中趕路, 後來見速度太慢, 乾脆從馬車中下來,直接策馬奔騰。

  他滿腔熱血,想要回去救國。

  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想要回國的消息不但被提前泄露了,國內也並沒有人歡迎他回到魏國,為了阻止他回國,甚至想要在半路上對他進行截殺——

  信陵君剛剛從楚國離開,還不曾抵達魏國國都,就在大梁城門外被自己在魏國的親信找到。

  一行人剛到大梁附近一個小城外,還不等入城,便見一人從路邊衝到馬前,直接將他們攔了下來。

  信陵君還未開口,就見此人高聲大喊:「信陵君不可入內,還請下馬,在下有事相告。」

  信陵君本就覺得自己回到魏國的速度太慢,怎願意耽擱?於是皺眉,轉頭示意心腹留下處理這個意外後,便要先一步策馬離開。

  那人大急,直接上前牽住馬嚼。

  信陵君被他莽撞的舉動嚇了個半死,趕緊勒馬停下,轉頭看向對方:「雖不知閣下何出此言,但我急著回到大梁,實在不願在路上耽誤了時間。」

  時間不等人,他在路上浪費了幾個月時間,秦國那邊怕是又拿出了不少利國利民之物,國力想必也比之前更加強盛。

  大爭之世,若是一國太強,其存在本身就是對其他國家的威脅。

  因為伴隨著一個國家的強盛,必然存在人口與資源的湧入。

  這些人口與資源從何處來?自然是其他國家。

  若是放任不管,最後定然會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局面,就是非戰而亡都不是完全不可能。

  作為與秦國接壤魏國,必然首當其衝。

  信陵君心中焦躁,眼瞧著沒幾天路程了,簡直恨不能立刻飛奔回到魏國都城大梁。

  來人不懂信陵君心中考慮,他更在意信陵君的性命:「在下有一個事關信陵君性命的消息要告訴您。」

  信陵君雖然在意自己的母國,卻也在意自己的性命。

  他聽完後遲疑半晌,到底還是決定下馬,聽聽來人所謂的事關他性命的消息到底是什麼。

  若是誆騙他,他必然讓此人知道後果!

  信陵君在來人的帶領下,帶著兩個侍衛進了旁邊的小樹林。

  進入之後,對方環視一周,發現周圍再沒有其他人之後,才小聲介紹了自己身份。

  原來此人與信陵君還有一段淵源。

  來人當年懷才不遇,且家中貧苦,無以為繼。

  若非信陵君聽說他的才華,拿出錢財資助,此人與其家人怕是早已經從這世上消失,更惘論在魏國找到謀生之職,得以過上相對富裕的生活。

  也因此,就算信陵君已經忘記自己,他對信陵君仍舊感恩戴德。

  得知有人想要取信陵君性命,他便迫不及待地來到前往大梁的必經之路上,想要提前警示信陵君。

  「魏王與相邦等人得知您想要回到魏國,便非常不高興,之後又聽聞您回到魏國是為了勸說國民對付秦國,膽怯之下,竟對您生了殺意,想要以此阻止您回到魏國。」

  雖然信陵君已經在楚國生活好幾年,但其在魏國仍舊聲名赫赫,何況他在魏國的勢力甚至超過了魏王,只要回到魏國,一切必然如他想要那般發展。

  但魏王並不想在秦國沒有出兵的時候,主動出手去撩撥。

  他怕!

  不但魏王害怕,整個魏國上下就少有不怕的。

  只是信陵君不同,他在魏國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算是魏國的精神支柱,他若說對上秦國是為了魏國,肯定會有許多人相信,並願意為之肝腦塗地。

  魏王等人不得不防。

  來人目光關切地看著信陵君:「在下得知魏王想要殺您後,便一直讓人打探細節,最後得到消息,說是他們準備在大梁城外將您截殺,然後栽贓給楚國春申君,以此斷絕被楚國拉著針對秦國的可能。」

  「在下不知信陵君在楚國錦衣玉食,高朋滿座且生活肆意,為何非要回到魏國。」來人小聲說道,「但您如今最好還是趕緊離開魏國,回到楚國為好。魏王派遣了上萬士兵在大梁幾個城門外埋伏,不可能讓您進入大梁的。」

  他與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人一樣,沒什麼國家概念,反正大家都是周朝子民,所以他並不認為信陵君在其他國家生活,為其他國家效力有什麼不對。

  畢竟,大家都是這樣做的不是嗎?

  別說去楚國了,魏國不少人還是去的秦國,幫著秦國打魏國呢。

  但信陵君是不一樣的,因為他是這一任魏王的兄弟,前任魏王的親生兒子,是真真正正的魏國王室。

  所以信陵君註定了,只能為魏國效力。

  可現在,信陵君被他這番話,澆熄了滿腔熱情:他知道自己的兄弟蠢,卻沒想到他竟然還這麼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