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頁
殿外跪著一眾肱骨大臣,跪求陛下以大局為重,皇子固然重要,但陛下切不可親密接觸,陛下若是染上病了,這大燕的天下就保不住了。
他們說的老淚縱橫,那副模樣只恨不得將路介明從寧壽宮拽出來。
一個個的更是直言,恨不得替大皇子去受這份苦。
但等路介明真的來到了他們的面前,一步步挨近他們時,他們中間又有多少人沒有試圖躲開幾分,抑或是趁著低頭的功夫又將罩面的布紗再往上拽拽。
路介明懶得與他們演這一套賢君聖主的戲份,大跨步前往太和殿,太和殿的大臣們迅速讓出一路,他走了一路,大臣們跪了一路,直到他坐上龍椅,才讓他們起身。
他不欲與他們過多糾纏,冷聲讓他們速速稟言,趕緊結束早朝。
朝中的述職的大臣一個接一個,藏在面紗下的嘴巴不停開合,他挨個聽,挨個處理,線條凌厲的背脊抻直了。
等述職結束,他曲起長腿,鳳眼眯起,打量著站在最前端的朝臣,指著其中一位問:「邊域可有異動?」
那位官員高鼻深目,有一半的異域血統,卻是長在京都,與留在邊域的眼線一直都有接應。
他上前一步,大鬍子在面紗下晃動,開口時擲地有聲,「異族這些年來一直不安生,反叛之意未休,但最近卻突然收斂起來,就連一直豢養的軍隊都解散了。」
「陛下是懷疑此處時疫突發與他們有關?」
路介明掠起一絲薄笑,眼角延長些,雙眼皮那道薄薄的褶在眼尾處開出個小叉,讓他整個人都越發淡漠開來,他熬了好久了,眼皮眼角都是倦態,但眼神依然有力,「事出反常,必有妖。繼續盯著吧。」
朝堂的元老們正欲開口談論此事,就被他這話堵了回來,他們這位帝王實在是不一般,凡事他只聽個問題,多大的事,也是這副模樣,不在意也不重視,自行做了決斷。
那凡事他都自己決定要他們這些老臣幹什麼呢,本以為是豎子小兒,過分自大罷了。
但這六年來,決策竟也無出一處疏漏。
君臣之間本就存在微妙的制約關係,天子管控群臣,群臣約束帝王,但到了這位面前,這種制約關係卻有了些許的失衡。
哪怕是時疫突發這種事,國內各類事,他也悉數都處理了,君主過於睿智,他們這做臣子的實在是無所適從。
不知道這樣的關係要持續到何時,本來平衡的天平朝向一方過於傾斜時,早晚出事。
他們在心中腹誹,為自己的高瞻遠矚暗自喝彩,但其實路介明早就不想應付這幾個老骨頭了。
天平歪就歪了,也歪不了幾年了,與其與他們廢話周旋浪費時間,不如他就直接處理清了,更省時間。反正他們在朝堂上吵來吵去,也吵不出什麼好法子,最後還是他決斷。
前幾年狀態最不好的時候,連他們的述職都是聽不進去的,更不要提看著一群老頭子吵群架一樣互噴唾沫星子了。
就這麼幹站著了一上午,直到路介明身邊的太監高聲下朝時,許多所謂的世家貴族甚至於都沒有插上一句嘴。
眾人追頭喪氣,正欲離開時,只見一身穿道袍的小道士跑了進來,那身衣服,是欽天監的裝扮。
欽天監自是也有官服,不過為了標榜「天上神佛的傳信使」,他們在自己的地盤總是一身道袍飄飄。
「陛下!此番大禍,是神佛降罪啊!陛下親近之人逆天而為,神佛才會降罪到皇子身上啊。陛下,請您為保江山社稷,剷除罪孽。」
眾人譁然,紛紛看向高位之上已經離開龍椅的人,路介明轉過身,狹長的桃花眼挑出辛辣又佻薄的弧度,他倏忽回頭,「你再說一遍。」
他似笑非笑,近乎風流般撣了撣衣袖,他負手走下那四五級台階,來到那人面前,「王息佯不在欽天監了,然後你們就要鬧事?」
他語氣輕鬆,尾音的那個小彎兒甚至於還夾雜著幾分親昵,他手指伸到那人的下巴上,有了些力氣,「來,抬起頭來,給朕看看你的模樣……朕好記住」。
「咔嚓」一聲,那是脖子扭斷的聲響。
那人當場斃命,就在金鸞大殿上,就在「正大光明」 的匾額下。
「朕會記得,死在朕手下每一個冤魂的,」他睥睨著滿堂朝臣,「所以,你們有冤報冤,有仇報仇,都沖朕來,朕等著你們。」
朝臣烏壓壓跪了一群,烏紗帽下的每顆頭都在顫抖著。
路介明接過太監遞過來的手帕,擦拭指縫,「我說過,誰若敢把注意打到朕那乾清宮去,就下地府吧。」
他口中的乾清宮,已不再指這個位置,指向的變成了裡面的那個人。
在場的每個都心知肚明。
朝中早已傳遍了,乾清宮住著一個女人,陛下疼愛的不得了,夜夜流連,再也沒去過後宮。
起初說是狐媚子蠱惑聖心,奏章都在勸誡皇上不被美色所惑,當時路介明看到尚且可以一笑置之,他無比希望奏章中所寫的為真,他真能成了那昏君廢主,只可惜,他現在連碰碰那「狐媚子」的手指都要找理由,都要偽裝起弟弟的身份。
後來,流言越傳越厲害,竟然也挖到了清遠大師那一處。他雷厲風行已命令禁止過一次,如今看起來,是非得要見了血才行。
他們說的老淚縱橫,那副模樣只恨不得將路介明從寧壽宮拽出來。
一個個的更是直言,恨不得替大皇子去受這份苦。
但等路介明真的來到了他們的面前,一步步挨近他們時,他們中間又有多少人沒有試圖躲開幾分,抑或是趁著低頭的功夫又將罩面的布紗再往上拽拽。
路介明懶得與他們演這一套賢君聖主的戲份,大跨步前往太和殿,太和殿的大臣們迅速讓出一路,他走了一路,大臣們跪了一路,直到他坐上龍椅,才讓他們起身。
他不欲與他們過多糾纏,冷聲讓他們速速稟言,趕緊結束早朝。
朝中的述職的大臣一個接一個,藏在面紗下的嘴巴不停開合,他挨個聽,挨個處理,線條凌厲的背脊抻直了。
等述職結束,他曲起長腿,鳳眼眯起,打量著站在最前端的朝臣,指著其中一位問:「邊域可有異動?」
那位官員高鼻深目,有一半的異域血統,卻是長在京都,與留在邊域的眼線一直都有接應。
他上前一步,大鬍子在面紗下晃動,開口時擲地有聲,「異族這些年來一直不安生,反叛之意未休,但最近卻突然收斂起來,就連一直豢養的軍隊都解散了。」
「陛下是懷疑此處時疫突發與他們有關?」
路介明掠起一絲薄笑,眼角延長些,雙眼皮那道薄薄的褶在眼尾處開出個小叉,讓他整個人都越發淡漠開來,他熬了好久了,眼皮眼角都是倦態,但眼神依然有力,「事出反常,必有妖。繼續盯著吧。」
朝堂的元老們正欲開口談論此事,就被他這話堵了回來,他們這位帝王實在是不一般,凡事他只聽個問題,多大的事,也是這副模樣,不在意也不重視,自行做了決斷。
那凡事他都自己決定要他們這些老臣幹什麼呢,本以為是豎子小兒,過分自大罷了。
但這六年來,決策竟也無出一處疏漏。
君臣之間本就存在微妙的制約關係,天子管控群臣,群臣約束帝王,但到了這位面前,這種制約關係卻有了些許的失衡。
哪怕是時疫突發這種事,國內各類事,他也悉數都處理了,君主過於睿智,他們這做臣子的實在是無所適從。
不知道這樣的關係要持續到何時,本來平衡的天平朝向一方過於傾斜時,早晚出事。
他們在心中腹誹,為自己的高瞻遠矚暗自喝彩,但其實路介明早就不想應付這幾個老骨頭了。
天平歪就歪了,也歪不了幾年了,與其與他們廢話周旋浪費時間,不如他就直接處理清了,更省時間。反正他們在朝堂上吵來吵去,也吵不出什麼好法子,最後還是他決斷。
前幾年狀態最不好的時候,連他們的述職都是聽不進去的,更不要提看著一群老頭子吵群架一樣互噴唾沫星子了。
就這麼幹站著了一上午,直到路介明身邊的太監高聲下朝時,許多所謂的世家貴族甚至於都沒有插上一句嘴。
眾人追頭喪氣,正欲離開時,只見一身穿道袍的小道士跑了進來,那身衣服,是欽天監的裝扮。
欽天監自是也有官服,不過為了標榜「天上神佛的傳信使」,他們在自己的地盤總是一身道袍飄飄。
「陛下!此番大禍,是神佛降罪啊!陛下親近之人逆天而為,神佛才會降罪到皇子身上啊。陛下,請您為保江山社稷,剷除罪孽。」
眾人譁然,紛紛看向高位之上已經離開龍椅的人,路介明轉過身,狹長的桃花眼挑出辛辣又佻薄的弧度,他倏忽回頭,「你再說一遍。」
他似笑非笑,近乎風流般撣了撣衣袖,他負手走下那四五級台階,來到那人面前,「王息佯不在欽天監了,然後你們就要鬧事?」
他語氣輕鬆,尾音的那個小彎兒甚至於還夾雜著幾分親昵,他手指伸到那人的下巴上,有了些力氣,「來,抬起頭來,給朕看看你的模樣……朕好記住」。
「咔嚓」一聲,那是脖子扭斷的聲響。
那人當場斃命,就在金鸞大殿上,就在「正大光明」 的匾額下。
「朕會記得,死在朕手下每一個冤魂的,」他睥睨著滿堂朝臣,「所以,你們有冤報冤,有仇報仇,都沖朕來,朕等著你們。」
朝臣烏壓壓跪了一群,烏紗帽下的每顆頭都在顫抖著。
路介明接過太監遞過來的手帕,擦拭指縫,「我說過,誰若敢把注意打到朕那乾清宮去,就下地府吧。」
他口中的乾清宮,已不再指這個位置,指向的變成了裡面的那個人。
在場的每個都心知肚明。
朝中早已傳遍了,乾清宮住著一個女人,陛下疼愛的不得了,夜夜流連,再也沒去過後宮。
起初說是狐媚子蠱惑聖心,奏章都在勸誡皇上不被美色所惑,當時路介明看到尚且可以一笑置之,他無比希望奏章中所寫的為真,他真能成了那昏君廢主,只可惜,他現在連碰碰那「狐媚子」的手指都要找理由,都要偽裝起弟弟的身份。
後來,流言越傳越厲害,竟然也挖到了清遠大師那一處。他雷厲風行已命令禁止過一次,如今看起來,是非得要見了血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