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皇兒,你快寫!」寢宮中,楊太妃不知從哪裡弄來筆墨紙硯,放在兒子面前,讓小皇帝寫詔書。

  可小皇帝今年才九歲,又不是什麼神童,別說詔書,就是寫字,都未必會寫,被他娘塞了一支筆,嘴一癟,又想哭。

  楊太妃一看,直接呵斥道:「哭什麼哭,你是皇帝,不許哭!」

  誰想這一嚇,小皇帝直接哇得一聲哭了。

  皇后和群臣剛進殿內,就看到這一幕,頓時臉都青了。

  「楊氏,你在做什麼!」皇后直接呵斥道:「還不放開陛下。」

  宰相和群臣也忙說:「娘娘,快放開陛下。」

  楊太妃一抬頭,看見皇后和群臣,不怒反笑,「你們倒一起來了,你們不是巴結皇后麼,本宮今天就讓我兒封我為太后。」

  此話一出,殿內眾人頓時滿頭黑線。

  連皇后,表情都有些一言難盡。

  林秣無語地看著這位皇帝的生母,本來這麼蠢的問題他不想回答,可無奈他是禮部尚書,職責所在,只好上前一步,拱手道:「這位娘娘,您大概對聖旨有誤解,陛下寫的,並不能稱為聖旨。」

  「什麼!」楊太妃頓時如同被踩了尾巴的貓,「我兒是皇帝,寫的怎麼不是聖旨?」

  「這位娘娘,下官不知道您是話本看多了,還是戲曲聽多了,這聖旨,自古以來就沒有皇帝親筆的。

  如今朝中聖旨分兩種,外詔書和內詔書,外詔書是由中書省起草,內詔書是由皇帝身邊翰林學士起草,無論內詔還是外詔,都是中書省和翰林學士按制起草完,然後呈給皇帝,皇帝看完後,用硃筆在日期處,寫個『日』字就可以了。」

  楊太妃聽了一愣,「原來如此,原來詔書不用皇帝寫啊,那你還愣著幹嘛,還不快點給本宮找個中書省或者翰林學士。」

  楊太妃說話時,抓著小皇帝的手不由鬆了,旁邊內侍一看,忙瞅准機會一把奪過皇帝。

  皇后一看小皇帝安全了,立刻說:「還不把楊氏送回宮中。」

  楊氏手中小皇帝一被奪就暗不好,可等她再想去搶時,已經失了先機。

  等到楊氏被按倒時,悲憤大叫:「你們使詐,我是皇帝生母,你們敢對我不敬,我讓小皇帝殺了你們!」

  好在皇后宮中內侍夠給力,迅速拖著楊氏走了。

  只是等楊氏走了,眾人心裡蒙上一層陰影。

  有這樣的生母,小皇帝長大後,真能成為一代明君麼?

  怕是連個守成之君都不行吧!

  第252章

  皇后一身疲憊地回到自己宮裡,就看到楊太妃正在她宮裡喝茶。

  皇后擺擺手,讓伺候的人下去。

  「今天楊氏的事是你弄的吧?」

  韓太妃放下茶盞,「娘娘這可就冤枉本宮了,本宮不過是在御花園說了句眾大人正在為娘娘議太后尊號,那位皇帝生母恰好聽到了,這怎麼能怪本宮呢。」

  皇后走到主位坐下,揉了揉太陽穴。

  楊氏想當太后的心思,她從來都知道,所以對於楊氏所生的九皇子,她也從來不抱期望,其實不止楊氏,剩下那幾個小皇子,他們的生母又何嘗不是這個心思,只是比楊氏裝的好一點。

  韓太妃看著皇后沉默,笑著說:「今天的事,是我多嘴,不過要沒今天的事,怎麼能讓朝臣們看清楚咱們這位陛下的生母是什麼樣的人呢!」

  皇后放下手,瞥了她一眼,「只是群臣?你是更想讓本宮對小皇帝死心吧!」

  韓太妃笑道:「當然,正好也給娘娘提個醒嘛,娘娘出身名門,又執掌中宮多年,如今陛下年幼,按慣例該娘娘臨朝聽政,娘娘現在看清,總比操勞一生,最後卻為他人做嫁衣強。」

  皇后聽了默然。

  其實這事不用韓太妃提醒,她這幾日也細細思量過,如今皇帝年幼,按慣例得她臨朝聽政,扶持小皇帝,彈壓百官,這臨朝聽政算是大權在握,她未嘗沒有不心動過,只是思慮再三,她卻有些猶豫,一旦她臨朝聽政,以後的路無非兩條。

  第一條,除掉楊氏,把持小皇帝,垂簾聽政,只是管家三年,貓狗也嫌,等到皇帝大了,肯定要歸政皇帝,到時楊氏的事一旦爆出來,只怕她就是天下的罪人。

  第二條,壓制楊氏,扶持小皇帝,垂簾聽政,這樣可能稍微好一點,走得路也不那麼絕,只是隨著皇帝長大,楊氏有親兒子撐腰,必然彼消此長,以後壓在她頭上,她最後只怕也是退守宮中。

  皇帝終究不是她親生的,縱觀歷朝歷代,有幾個非皇帝親生生母臨朝聽政有好結果,就算活著時壓制的住,可等一死,家族還不是被皇帝連根拔起。

  皇后想起家中的父母、宗族,她終究不敢放手一搏。

  皇后抬起眼皮,看著韓太妃,「你放心,本宮沒心思學賢德太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皇后所說賢德太后,乃是前朝一太后,用心扶持庶子十餘年,庶子終成一位明君,只是這位明君後來多次忌憚賢德太后母家,未免有些讓人心寒。

  韓太妃聽了,笑道:「娘娘是明白人。」

  第二日,群臣為皇后上尊號,冊封為惠慈太后,並請太后臨朝聽政,卻被太后以不知政事婉拒,於是重臣重議,最後由朝中宰相和大將軍一文一武輔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