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同時,蜀郡的人天生便帶有著一股子往上走、向外走的衝勁,這股子衝勁使得他們不像那些躲在山林中的楚國蠻族一樣不願意學習新生的事物。

  他們非常樂意去學習,而且並不蠢笨。最初的幾年是真的辛苦,但是好在他們的辛苦並不曾白費,眼看著蜀郡一點點有了改變,多了農田,多了豬圈,多了染房,多了學堂,也多了存款。

  從南邊來的商人帶來的商道通暢的消息更是一個巨大的驚喜。雖然南邊諸國還在戰亂之中,但他們非常樂意用各種物資來交換蜀地精美的布匹,棉花和綠豆以及品種更好的稻米接連傳入,一同傳入的還有大量帶有異域風情的金飾和寶石。

  經過打探,他們得知南邊的國家土壤非常肥沃,肥沃到根本沒有必要去耕種就能得到收穫的程度,正因為此,即便他們在戰爭中,卻還是可以提供大量的糧食。

  和他們接觸的這一支部落對銅器需求非常大,他們對秦國的銅製農具也非常感興趣,在得到批准後,蜀郡便和他們交換了一批糧種。

  現在這些產量顆粒更大的谷種已經在秦國靠南的部分地區開始試種植,只可惜此稻產量雖高,卻不耐寒,因此秦國大部分地區都無法種植。但有秦王一聲令下,擅農者均入蜀,他們想要儘可能培育出集秦稻和南稻二者優勢的稻穀,隨後予以推廣。

  從李斯入蜀時,到他出蜀時不過幾年,蜀郡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金牛道險要處修建的劍門關依山而建,鎮守住秦國最重要的大後方。

  如今蜀郡大部分人雖然說秦話還帶著些口音,但是他們寫出來的秦國文字卻已經比不少老秦人更加標準。他們也經歷了從初時蜀郡的學子還要官方推舉方可入咸陽學宮,到現在已經能夠靠自己的本事考入學宮的轉變。

  越來越多的蜀郡人走出了蜀郡,也有越來越多的秦人走入了蜀郡。往來於蜀道的商隊和行人除卻冬季積雪期間從來不曾斷絕,現在漸漸還多了遊人。

  為了安全,蜀道甚至規定了通道安全守則。

  蜀郡已非昔日之蜀郡,李斯也非昔日之李斯。

  他灑脫一笑:「大王任用了新人,也算是我們的學弟,名喚蕭何,對了,蕭學弟有一友人,這次也來了,我為你引薦一下。」

  他喚來一濃眉大眼看著極其面善的年輕人道:「此為劉邦,表字季,將赴單父縣為縣令。」

  「他也算是半個當地人,劉縣令長於沛縣,離這兒也不遠。說來也巧,他是東郡推舉的第一批人才,此前在上黨郡任職縣丞,政績優秀,又恰在咸陽述職,便被調過來了,剛過二十,當得一句年少有為。」

  尉繚眸光一閃,與他共同見禮之後笑道:「確實年少有為。」

  「比不得二位,小子還要多多學習。」劉邦深躬,寒暄幾句後退回人群中,進退十分有度,而等他再次回到縣令的團隊中時卻可以敏銳地感覺到周圍人看他的目光有些不一樣了。

  李斯短短几句便為他拉上了一層關係,別看只是這麼提過一句,但能在尉繚這等滅國之將眼中留下一份印象,未來便很可能會有一份福報。

  而劉邦非常清楚,李斯會為他說話,必然是因蕭何之故,他在心中記下這份恩情,和平靜的表情不同,他此時心中極其澎湃。

  他的目光掃過一身甲冑正在和李斯交接的尉繚,又掠過身邊面色各異,但無一不是揣著大幹一場之心而來的同僚們,暗中攥拳。

  李斯方才一番話搔到了他內心深處,此處距離沛縣確實不算遠,快馬一日可達,算起來他已有四五年不曾返鄉。

  過去,他是父母不爭氣的三兒,是被兄嫂嫌棄的不成器弟弟,他可以像父母兄長一般下田耕地,但他咽不下這口氣,冥冥之中仿佛就有一個人告訴他「他不是一個應當面朝黃土之人,他應當有一番大事業要創,只是時機未到」。

  離開家鄉之前,他一心想著向信陵君求學,誰知剛到魏國便聽聞信陵君過世了,他失望之餘向北一走,便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等到現在他站在這兒的時候,他已經成了秦國的一名縣令。

  功成名就不返鄉猶如錦衣夜行,但劉邦卻覺得還不是時候,他覺得這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依照秦國如今的情況,未來只會更好,絕不會更差。

  和劉邦有同樣想法的絕非少數,秦國攻下魏國一事不光出乎六國的預料,實則秦國的管理層們也完全沒有想到。但秦國強大的制度管理能力使得秦國的應急能力極強,幾乎就在消息傳到京城的第二日,整個系統就開始運轉,當天下午,官員擬派遣名單就已經準備好了。

  兩日後,秦王和諸臣商議後決定分二十一縣,相對應的名單又快速調整,給出了備選名單,名字後還跟著年齡籍貫還有任職過的崗位、上峰評價等等,誰人有什麼優勢劣勢一目了然。

  而這次被派往碭郡的大部分都是原籍這一帶的小吏,因為人數不夠,嬴政還將身邊幾人一起塞進去了,其中便有蒙恬推薦的高漸離以及他的父親留給他的尉官慶軻。

  慶軻當年為了報答異人對於他家人的恩情千里迢迢來到秦國,雖然發生了認錯人等一系列烏龍,但幸而最後還是找到了正確的人。慶軻對於自家的救命恩人是秦國的王這一事頗有些無語,異人對於這段緣分也十分唏噓,尤其是在知道慶軻一開始還找上呂不韋的時候更是覺得有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