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我不必了,你快點走吧,管我幹嘛。」
「對不起了,我還是沒有讓你過上好日子。」康親王很是難過。
張側妃卻笑道:「說什麼胡話呢,做了這麼些年人上人早就夠了,我這個年紀,已經夠享福了。狗兒,你快逃吧,你想我侄女兒可是崔家的人,我肯定無事的。」
她看著他道:「我偷偷藏了一壇金子,原本是準備給我自個兒的退路的,你逃出去往西邊的一家廟裡,那裡的一棵大槐樹下挖的有三尺深,幫你最後一次了,狗兒,快點走吧,過會兒俏盼會進來替我點安眠香,打草驚蛇了不好。」
他那躊躇無措的樣子還是像以前那樣,縱然在外凶神惡煞,詭計多端,可他一直對她真心。
她又催了一遍,「快點走吧。」
第103章 康親王當然沒有逃脫,崔玉……
康親王當然沒有逃脫, 崔玉衡布下了天羅地網,豈能讓這位一直想置他於死地的人還完好無缺的回去,只是出動了不少人, 包括崔家眾多部曲。
這原本對於孝武帝來說是一件好事, 但是他卻越來越不安,這種不安讓他開始出昏招了。
而崔家等的就是這一刻。
連曾經中庸的崔首輔都認為機會來了, 此時不動手, 這天下恐怕也是大亂,與其如此,不如自己上去。
他到底做過多年首輔,大雍朝立朝日子並不久遠,孝武帝並無什麼出色的才能, 若是太平, 做守成君主即可,但是康親王因為個人之禍, 這個國家搖搖欲墜, 他根本無法勝任,若是他虛懷若谷,倒也不錯, 可現在居然頻頻出昏招, 這不是送機會給崔家嗎?
孝武帝出的第一招,便是提拔許次輔為首輔, 逼著崔首輔交權,還美其名曰,「朕是想提拔玉衡,他年輕,這個位置正好是他的。」
對於皇上來說,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士族之禍,他是非要拿崔家開刀不可,否則,崔家振臂一呼,四方響應,這些人結黨營私那就不好了。
可他從來沒想到,許多事情不是你有皇帝的身份就一定能夠辦的成的,康親王那樣的人都能轄制皇上,更何況是崔家,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崔家如此盡心盡力勤王,也許他好好對待崔家,崔家得勢還能饒他一命,但他如此迫不及待的拿崔家開刀,那就不要怪崔家不客氣了。
他發難這一樁事,崔家很快就反制了,比如遼東大戰,崔家請求皇上親征。
要說原康親王為何能夠得到先皇看重,還是緣於人家能征戰,所以朝野心服口服,後來便宜那個冒牌貨這是後話不提。
但是本朝雖然以文治國,但是康王一死,邊境蠢蠢欲動,若是皇上真的親征,崔家也心服口服,但孝武帝此人性情軟弱,從未出過京城,自然不敢。
崔首輔此時還未退下,便道:「昔日孝忠皇帝率兵親征,才有大雍朝之安定五十年,皇上,若是您也能御駕親征,效仿先帝,大雍肯定能堅如磐石。」
他雖然孫子都有了,但實際上崔首輔比朝中重臣看起來,更像是年輕人。
現在康親王沒了,冒牌貨被列了好幾十條罪狀,那麼新皇要讓別人服氣,可不是那麼簡單的。
孝武皇帝當然也不傻,他公然指派道:「朕看小崔大人倒是文武雙全,前幾年替朕辦事也辦的,不錯,不如讓他替朕出征如何。」
這是他的第二個昏招,他認為邊境叛亂,不如讓崔家上,這樣損耗的也是崔家的兵馬,因為崔家不會放任崔玉衡受死。
如果崔玉衡不同意,那麼崔家在士林的地位也會一落千丈。
當然,他的這種想法十分天真,崔首輔代替崔玉衡答應下來,因為他知道他的兒子,比龍椅上坐的這位更有雄才大略。
大齊一代也是因為有一代雄主李湛,才能延綿數百年,尚且擋不住旁人取而代之,更何況是龍椅上的這位,比李齊共主差了不知道多遠。
這位先是得罪了顏寧大長公主,首鼠兩端,又對鼎力支持他的崔家貿然玩什麼平衡政策,不停的打壓,現在居然憑著一句話就想讓崔家宗子送死。
想法都是愚蠢的,處處是昏招。
康王一死,居然因為賢貴妃生子,就免三年賦稅,他可知今年戶部已經窮的根本收不上錢來了,北邊鬧災荒,災民們等著賦稅吃飯呢!他只會認為是官員不利,卻沒有想到是自己的問題,這樣官員們越發不滿。
以前雖然他們也不喜歡康王,陰險毒辣,但是康王狠心,能鎮壓住人,這些戶部官員們全部當耳聾眼瞎看不到,可現在一本本奏摺往戶部要錢,皇上又彈壓不住,大家意見都很大。
朝堂上怨懟多,大家都十分不滿,但有崔首輔一直維持著,孝武帝天真的認為一切都解決的差不多了。
他的後宮一派風平浪靜,江貴妃識趣兒,賢貴妃解語,沈妃與他有夫妻情誼,且大皇子也是個不錯的皇子,他現在思考的問題是立儲。
按照私心來說,他是想立賢貴妃的兒子,賢貴妃沒有背景,以後皇子也不會受到掣肘,而江貴妃的二皇子若是上位,那朝堂又要被顏寧大長公主等人操控,至於沈妃,她有過失,大皇子雖然曾經是皇后之子,但是有這樣的娘,便是他身上的污點。
沈婉茹雖然沒什麼信心自己的兒子能夠做皇帝,但若是王爺也足夠了,反正總比張嫣好,聽說崔玉衡封了什麼大將軍,去邊疆大仗了。
「對不起了,我還是沒有讓你過上好日子。」康親王很是難過。
張側妃卻笑道:「說什麼胡話呢,做了這麼些年人上人早就夠了,我這個年紀,已經夠享福了。狗兒,你快逃吧,你想我侄女兒可是崔家的人,我肯定無事的。」
她看著他道:「我偷偷藏了一壇金子,原本是準備給我自個兒的退路的,你逃出去往西邊的一家廟裡,那裡的一棵大槐樹下挖的有三尺深,幫你最後一次了,狗兒,快點走吧,過會兒俏盼會進來替我點安眠香,打草驚蛇了不好。」
他那躊躇無措的樣子還是像以前那樣,縱然在外凶神惡煞,詭計多端,可他一直對她真心。
她又催了一遍,「快點走吧。」
第103章 康親王當然沒有逃脫,崔玉……
康親王當然沒有逃脫, 崔玉衡布下了天羅地網,豈能讓這位一直想置他於死地的人還完好無缺的回去,只是出動了不少人, 包括崔家眾多部曲。
這原本對於孝武帝來說是一件好事, 但是他卻越來越不安,這種不安讓他開始出昏招了。
而崔家等的就是這一刻。
連曾經中庸的崔首輔都認為機會來了, 此時不動手, 這天下恐怕也是大亂,與其如此,不如自己上去。
他到底做過多年首輔,大雍朝立朝日子並不久遠,孝武帝並無什麼出色的才能, 若是太平, 做守成君主即可,但是康親王因為個人之禍, 這個國家搖搖欲墜, 他根本無法勝任,若是他虛懷若谷,倒也不錯, 可現在居然頻頻出昏招, 這不是送機會給崔家嗎?
孝武帝出的第一招,便是提拔許次輔為首輔, 逼著崔首輔交權,還美其名曰,「朕是想提拔玉衡,他年輕,這個位置正好是他的。」
對於皇上來說,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士族之禍,他是非要拿崔家開刀不可,否則,崔家振臂一呼,四方響應,這些人結黨營私那就不好了。
可他從來沒想到,許多事情不是你有皇帝的身份就一定能夠辦的成的,康親王那樣的人都能轄制皇上,更何況是崔家,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崔家如此盡心盡力勤王,也許他好好對待崔家,崔家得勢還能饒他一命,但他如此迫不及待的拿崔家開刀,那就不要怪崔家不客氣了。
他發難這一樁事,崔家很快就反制了,比如遼東大戰,崔家請求皇上親征。
要說原康親王為何能夠得到先皇看重,還是緣於人家能征戰,所以朝野心服口服,後來便宜那個冒牌貨這是後話不提。
但是本朝雖然以文治國,但是康王一死,邊境蠢蠢欲動,若是皇上真的親征,崔家也心服口服,但孝武帝此人性情軟弱,從未出過京城,自然不敢。
崔首輔此時還未退下,便道:「昔日孝忠皇帝率兵親征,才有大雍朝之安定五十年,皇上,若是您也能御駕親征,效仿先帝,大雍肯定能堅如磐石。」
他雖然孫子都有了,但實際上崔首輔比朝中重臣看起來,更像是年輕人。
現在康親王沒了,冒牌貨被列了好幾十條罪狀,那麼新皇要讓別人服氣,可不是那麼簡單的。
孝武皇帝當然也不傻,他公然指派道:「朕看小崔大人倒是文武雙全,前幾年替朕辦事也辦的,不錯,不如讓他替朕出征如何。」
這是他的第二個昏招,他認為邊境叛亂,不如讓崔家上,這樣損耗的也是崔家的兵馬,因為崔家不會放任崔玉衡受死。
如果崔玉衡不同意,那麼崔家在士林的地位也會一落千丈。
當然,他的這種想法十分天真,崔首輔代替崔玉衡答應下來,因為他知道他的兒子,比龍椅上坐的這位更有雄才大略。
大齊一代也是因為有一代雄主李湛,才能延綿數百年,尚且擋不住旁人取而代之,更何況是龍椅上的這位,比李齊共主差了不知道多遠。
這位先是得罪了顏寧大長公主,首鼠兩端,又對鼎力支持他的崔家貿然玩什麼平衡政策,不停的打壓,現在居然憑著一句話就想讓崔家宗子送死。
想法都是愚蠢的,處處是昏招。
康王一死,居然因為賢貴妃生子,就免三年賦稅,他可知今年戶部已經窮的根本收不上錢來了,北邊鬧災荒,災民們等著賦稅吃飯呢!他只會認為是官員不利,卻沒有想到是自己的問題,這樣官員們越發不滿。
以前雖然他們也不喜歡康王,陰險毒辣,但是康王狠心,能鎮壓住人,這些戶部官員們全部當耳聾眼瞎看不到,可現在一本本奏摺往戶部要錢,皇上又彈壓不住,大家意見都很大。
朝堂上怨懟多,大家都十分不滿,但有崔首輔一直維持著,孝武帝天真的認為一切都解決的差不多了。
他的後宮一派風平浪靜,江貴妃識趣兒,賢貴妃解語,沈妃與他有夫妻情誼,且大皇子也是個不錯的皇子,他現在思考的問題是立儲。
按照私心來說,他是想立賢貴妃的兒子,賢貴妃沒有背景,以後皇子也不會受到掣肘,而江貴妃的二皇子若是上位,那朝堂又要被顏寧大長公主等人操控,至於沈妃,她有過失,大皇子雖然曾經是皇后之子,但是有這樣的娘,便是他身上的污點。
沈婉茹雖然沒什麼信心自己的兒子能夠做皇帝,但若是王爺也足夠了,反正總比張嫣好,聽說崔玉衡封了什麼大將軍,去邊疆大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