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賈詡道:「這等塢堡,易守難攻,原是同姓之人,聚族而居,高牆巨堡,於動亂之時閉門自保,太平時節再打開來的。三輔富庶,然而山頂平原,山泉水源之處,多已有豪強修築塢堡占據。」

  士孫瑞道:「這等民間塢堡,內中養了大量部曲門客,漸成勢力。地方官員也奈何不得他們。原是王莽時,北方大飢,社會動盪,才有塢堡。後來光武帝下令搗毀。如今又再度興起,避居山林、流亡邊鄙的士民百姓,聚合一處,相結相保。未曾遠逃者,則近據險築堡,聚眾結塢。現而今,可謂是塢堡林立,地方官員待要整治,也不知該從何下手。」

  劉協一笑,道:「何必說三輔之地的塢堡?眼前不就有董卓的眉塢麼?當日他建成稱之為『萬歲塢』,如今眉塢仍在,他卻已身首異處。朕曾往眉塢看過,四面高牆,圈起院落。高牆上孔洞,可瞭望,可遠射。四角敵樓可置武士。最絕的是,地下深掘數丈,有兵器庫,有馬廄,有糧倉,據守其中,真可三月不出。」

  士孫瑞嘆氣道:「地方豪強,只要不來侵擾,不出便也不出了。可是他們不納賦稅,勢力又大,長此以往,城中便難以支撐下去。如今城中二十萬兵,雖然施行了屯田制,但糧食長出來也需要時間。」

  劉協心中好似明鏡一般,如今天下,武將割據,流民四起,塢堡做大又對抗中央。中央收不上賦稅來,沒了財政收入,養不得精兵良馬。而地方豪強有錢財,便能通天換成官做,越發權勢煊赫。如此循環下去,中央日漸衰弱,地方勢力日漸強盛。靈帝時朝廷已經很窮了,以至於他不得不頂著罵名行賣官鬻爵之事。如今地方上更是有私鑄無字小錢之事。中央本就衰弱,一旦財政再崩潰了,那後果就更加不堪設想。

  要穩定中央,他首先需要強大的糧食儲備,才能養得了精兵良馬。而糧食要從地里種出來,要從敵人手中搶過來,所以他需要良田,需要成體系成熟的軍事制度。

  劉協問道:「三輔之地,最大的塢堡是哪一族?」

  士孫瑞道:「蘇家堡中有五千人之眾,為周邊第一大塢堡。」

  劉協便看向馬超,道:「破此塢堡,你要用兵幾何?」

  馬超卻並不狂言,謹慎道:「塢堡難破,末將需兵力倍之。」

  這就是要一萬兵馬。

  劉協點頭,見眾人都面色凝重,一笑道:「總要先禮後兵。朕意先見一見那蘇家堡主。興許他見了朕,不需刀兵相向,便願意歸順朝廷了。」

  賈詡、士孫瑞、馬超三人與皇帝接觸尚淺,不知皇帝此言是玩笑還是當真,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接話。

  只立在皇帝身後的曹昂,縱然滿腹心事,仍被逗得微微一笑。

  作者有話要說:感謝在2020-05-20 14:34:30~2020-05-21 15:27:50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塔其米 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 3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第78章

  長安城右扶風一片近水沃田中, 一名中年男子灰衣短打扮,俯身緩緩走在田間,檢視著即將成熟的穀子。他踩著草鞋, 麵皮曬成古銅色, 宛如農夫, 只堅毅的目光透著幾分與眾不同。

  「塢主。」有兩名錦衣男子不知何時尋到田頭來,遠遠喚他。

  蘇國聞聲回首,示意兩人勿動,自己快步走出田地,道:「我原想回塢堡後便見你們。你們消息靈通, 倒先趕來了。」他隨手撿起地上落著的一片大樹葉, 一面抹著方才手上蹭上的濕泥, 一面道:「我也不瞞兩位兄弟。下午右扶風王宏大人處的長史來傳話, 說是朝中尚書令王允遇害,這地界也要變天了。我這塢堡之中, 恐怕也難保太平,兩位兄弟莫要反遭了我牽連, 回去用過酒飯,不如避居他處。如今往涼州的道路已通, 只是戰亂未歇, 兩位路上小心。我這裡簡素, 只能贈兩位些許食糧,還望不棄。」

  這兩名錦衣男子,原是中山大商, 一為同宗的蘇雙,一為蘇雙好友張世平。兩人結伴,往涼州買馬, 再往山東販賣。涼州也有一處蘇氏塢堡,族人善養良馬,與蘇雙是多年的生意來往了。誰知長安戰亂,蘇雙遇阻,便與張世平避禍於同宗右扶風處的蘇氏塢堡。此處塢主,正是田地里農夫打扮的蘇國。

  蘇雙三十如許,雙目精光閃爍,行動間有種生意人特有的圓滑之態。他笑道:「塢主這是哪裡話。我們兄弟二人遇難之時,承蒙塢主收留。如今塢堡有難,我二人豈能一走了之?我雖不才,多年經營,也曾襄助不少英雄豪傑。只是長安城中不甚熟稔,未知哪位是可造之材。」原來他也並非尋常商人,眼見烽煙四起,各地武將割據,竟與張世平一同,以金銀鐵器良馬為資,投注於有大造化之人,效仿從前呂不韋之舉,要做一筆天下最大的買賣。

  他雖然說得含蓄,塢主蘇國卻並非真正農夫,已是聽得明白。

  蘇國苦笑道:「我早該瞧出來,二位仁兄敢於這等時局出來行商,豈是尋常人物。」

  蘇雙笑道:「塢主抬舉了。不過亂世之中,求處依託,換口飯吃。」

  三人行走在無垠良田之側,遙望遠天的寒鴉夕陽,在這亂世難得的寧靜之所,享受著短暫的休憩。

  蘇國嘆了口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