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頁
但是刨去零散建立的藩國——譬如漢國、紀國——其餘藩國的建立時間都是相差無幾的。
藩國的建立帶來了大量的利益,中原之中家無餘財、貧無立錐之地之人,在藩國之中封侯拜相,青雲直上者不在少數。
縱是尋常小民,一入藩國,都有數十畝甚至上百畝的良田入手。
尋常百姓都有這樣的收穫,國朝的文武官員,也有功績大到封爵甚至跟著一同開設藩國的,家業萬世不易之根基,這便穩當了。
在之前的三次藩國建立潮中,大量的金銀與奴隸流入中原,那時的景況,堪稱是一場狂歡,一夜暴富、一夜驟貴,這樣的事例到底都有。
這一回,景熙帝的一部分幼子和宣德帝的年長王子們也都準備開邊立藩,相比於三次藩國建立潮之外的時間段的零星開藩,此番卻是一場盛大的狂歡了。
新的藩國建立,最初階段肯定是要朝廷施以援手的,每屆科舉愈發多的文人士子得以入仕,又有數量繁多的武將建功立業,即便是為了每屆穩定增長科舉招錄名額,都會有文人堅定不移地支持藩王開邊,更何況還有實權的武將也在一旁鼓譟聲勢呢。
不但是新藩王能開拓藩國,已經消化了舊有地盤的藩國,也可以趁機開拓國土疆域。
就比如林放所來的鄭國,它是第三次藩國建立潮中由第二代鄭王建立的藩國,比之初代鄭王惠王時期的鄭國,疆域面積廣大了不少,地理位置也已經有所偏移了。
他們這些參軍入伍的人,如今正是趕上好時候。
大周這邊要立藩國的藩王多,要打的地方,也不是南洋的小島,而是南洋大陸上的沃土。
當然也有揚帆出海去遠洋之地立國的藩王。
只是遠洋之地雖然好,土壤肥沃,也有許多少見的良種——紀王殿下當年帶回國內的土豆、玉米、番薯等神物良種,都是遠洋那邊產的——可是到底離得太遠了。
除了紀王等幾位景熙帝的皇子,以及幾位由上皇撫養的皇孫外,少有藩王會選擇去遠洋之地立國的。
紀王殿下的南洋藩國紀國,是在朝廷的主導下開邊打下來的,繼任的是紀王的嫡長子,而紀王本人則又帶了人去遠洋之地開拓,立了「新紀」——後來紀王的三王子自請開邊,在新紀之外又開一國,便都改了名,是以遠洋紀藩又分為景國與熙國,各取太上皇景熙帝的年號中的一字。
說回南洋這邊。
南洋這邊的藩國有島國——由宗室建立的代侯國就是典型的島國,而與代侯國所在島嶼隔海相望的那塊大陸,便是諸藩林立的南洋沃土。
那裡也是諸藩建國的目標。
大周以南,除了一些桀驁難馴為天兵所剿滅或者自請內附、由朝廷分封不願或招募不到合適人手出海的較低爵位的宗藩子弟的藩國,其他的都是事大周甚為恭謹的朝貢屬國。
所以大周藩王原本能建在南方的大周近處建藩國的地方很少,不願在海島上立國的話,那就只能在北方、西方一試了。
去北方的草原上生活,並不是大周藩王們能夠長久堅持的模式,而且北方實在是太冷了,只有二代沈王和初代伊王願意往更北邊去。
而更多的人將目光投向了安西府,也就是漢國以西。
得益於乾聖帝的幫扶,漢王手下的精兵強將為數不少,又有秦、晉二藩的藩王,對此躍躍欲試。
幾藩合力啃下了幾塊難啃的骨頭後,他們發現了與南洋印度之地相連的地域。
諸藩合力,又有光幕提示,很快,大周的幾大藩王聯軍就打入了那塊地方。
那邊從前具體是個什麼光景,現在已經說不清楚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裡並非是鐵板一塊,而是裡頭還分了好些個小邦國。
有些靠近南洋海域的,也曾受過大周的冊封,但是當年三藩王的聯軍攻入的地盤,很明顯更受帖木爾國的控制。
北原汗庭在乾聖間為大周所滅,又有安西被征後化為交趾之事,大周南北兩境,諸國莫不威服。
可是相比於一部分誠心誠意地敬服的國家,印度之地的大邦國,在朝貢大周這方面就不是很誠心了。
所以三藩聯軍打過去之後,話不投機,也就直接開戰了。
至於結果嘛……
只看那與三藩最先開始交戰的印度邦國,現在連個名字都沒留下,就知道結果如何了。
三藩分別瓜分了一部分地盤,卻沒能全部地把地盤吃下去。
其一,是因為其地靠海之邦國,有部分是已經得到大周冊封的,其二,則是與三藩的人手有關。
按照大周的統治習慣,治理一地,絕不僅僅是將地方打下來就完了的。
可以任用土著,但絕不能將所有實權盡付土著。
這也是先人曾說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朝廷有掄才大典,不必擔心官員儲備,可是藩國能有組成遠征軍的護衛軍,都已經是朝廷額外開恩了。
在此之前,在封國就藩的藩王,除了一部分的軍權,面對地方官員,也就只能等著他們每逢初一十五這等大日子,在王府外頭請安問候而已,真的插手地方事務,甚至連王府長史這一關都不一定能過去。
再加上不足為外人道的三大藩王之間的互相牽制與朝中長久發展的考量,是以南洋印度沃土,終究還剩下諸多疆域沒被大周納入掌控。
藩國的建立帶來了大量的利益,中原之中家無餘財、貧無立錐之地之人,在藩國之中封侯拜相,青雲直上者不在少數。
縱是尋常小民,一入藩國,都有數十畝甚至上百畝的良田入手。
尋常百姓都有這樣的收穫,國朝的文武官員,也有功績大到封爵甚至跟著一同開設藩國的,家業萬世不易之根基,這便穩當了。
在之前的三次藩國建立潮中,大量的金銀與奴隸流入中原,那時的景況,堪稱是一場狂歡,一夜暴富、一夜驟貴,這樣的事例到底都有。
這一回,景熙帝的一部分幼子和宣德帝的年長王子們也都準備開邊立藩,相比於三次藩國建立潮之外的時間段的零星開藩,此番卻是一場盛大的狂歡了。
新的藩國建立,最初階段肯定是要朝廷施以援手的,每屆科舉愈發多的文人士子得以入仕,又有數量繁多的武將建功立業,即便是為了每屆穩定增長科舉招錄名額,都會有文人堅定不移地支持藩王開邊,更何況還有實權的武將也在一旁鼓譟聲勢呢。
不但是新藩王能開拓藩國,已經消化了舊有地盤的藩國,也可以趁機開拓國土疆域。
就比如林放所來的鄭國,它是第三次藩國建立潮中由第二代鄭王建立的藩國,比之初代鄭王惠王時期的鄭國,疆域面積廣大了不少,地理位置也已經有所偏移了。
他們這些參軍入伍的人,如今正是趕上好時候。
大周這邊要立藩國的藩王多,要打的地方,也不是南洋的小島,而是南洋大陸上的沃土。
當然也有揚帆出海去遠洋之地立國的藩王。
只是遠洋之地雖然好,土壤肥沃,也有許多少見的良種——紀王殿下當年帶回國內的土豆、玉米、番薯等神物良種,都是遠洋那邊產的——可是到底離得太遠了。
除了紀王等幾位景熙帝的皇子,以及幾位由上皇撫養的皇孫外,少有藩王會選擇去遠洋之地立國的。
紀王殿下的南洋藩國紀國,是在朝廷的主導下開邊打下來的,繼任的是紀王的嫡長子,而紀王本人則又帶了人去遠洋之地開拓,立了「新紀」——後來紀王的三王子自請開邊,在新紀之外又開一國,便都改了名,是以遠洋紀藩又分為景國與熙國,各取太上皇景熙帝的年號中的一字。
說回南洋這邊。
南洋這邊的藩國有島國——由宗室建立的代侯國就是典型的島國,而與代侯國所在島嶼隔海相望的那塊大陸,便是諸藩林立的南洋沃土。
那裡也是諸藩建國的目標。
大周以南,除了一些桀驁難馴為天兵所剿滅或者自請內附、由朝廷分封不願或招募不到合適人手出海的較低爵位的宗藩子弟的藩國,其他的都是事大周甚為恭謹的朝貢屬國。
所以大周藩王原本能建在南方的大周近處建藩國的地方很少,不願在海島上立國的話,那就只能在北方、西方一試了。
去北方的草原上生活,並不是大周藩王們能夠長久堅持的模式,而且北方實在是太冷了,只有二代沈王和初代伊王願意往更北邊去。
而更多的人將目光投向了安西府,也就是漢國以西。
得益於乾聖帝的幫扶,漢王手下的精兵強將為數不少,又有秦、晉二藩的藩王,對此躍躍欲試。
幾藩合力啃下了幾塊難啃的骨頭後,他們發現了與南洋印度之地相連的地域。
諸藩合力,又有光幕提示,很快,大周的幾大藩王聯軍就打入了那塊地方。
那邊從前具體是個什麼光景,現在已經說不清楚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裡並非是鐵板一塊,而是裡頭還分了好些個小邦國。
有些靠近南洋海域的,也曾受過大周的冊封,但是當年三藩王的聯軍攻入的地盤,很明顯更受帖木爾國的控制。
北原汗庭在乾聖間為大周所滅,又有安西被征後化為交趾之事,大周南北兩境,諸國莫不威服。
可是相比於一部分誠心誠意地敬服的國家,印度之地的大邦國,在朝貢大周這方面就不是很誠心了。
所以三藩聯軍打過去之後,話不投機,也就直接開戰了。
至於結果嘛……
只看那與三藩最先開始交戰的印度邦國,現在連個名字都沒留下,就知道結果如何了。
三藩分別瓜分了一部分地盤,卻沒能全部地把地盤吃下去。
其一,是因為其地靠海之邦國,有部分是已經得到大周冊封的,其二,則是與三藩的人手有關。
按照大周的統治習慣,治理一地,絕不僅僅是將地方打下來就完了的。
可以任用土著,但絕不能將所有實權盡付土著。
這也是先人曾說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朝廷有掄才大典,不必擔心官員儲備,可是藩國能有組成遠征軍的護衛軍,都已經是朝廷額外開恩了。
在此之前,在封國就藩的藩王,除了一部分的軍權,面對地方官員,也就只能等著他們每逢初一十五這等大日子,在王府外頭請安問候而已,真的插手地方事務,甚至連王府長史這一關都不一定能過去。
再加上不足為外人道的三大藩王之間的互相牽制與朝中長久發展的考量,是以南洋印度沃土,終究還剩下諸多疆域沒被大周納入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