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有被酷吏抓入大牢的朝臣全都被放出來,再一次向天下人證明,李初在武媚娘的心裡究竟是何地位,而且也讓天下人看清楚李初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酷吏的事不是沒有人有意見,而是提出意見,卻不能說服武媚娘終結酷吏政治。反而這些年來愈演愈烈,請求終結酷吏的人反而落於下風,最後都成了被酷吏抓進大牢的人,所以到現在已經變成無人敢提及酷吏兩個字。

  不是沒有人想讓李初出面,但是不管任何人到李初的府上提起這件事,李初都避之不談。

  所以好多人對李初都是失望的,但是沒有想到人家李初是不提,人家只做。

  不出手則已,一出手一擊斃命,看看那些被冤枉下獄的大臣,全都被放出來。酷吏也全都被關入大牢,人,武媚娘親自交到李初的手裡,讓李初處置。

  多少人聽到這樣的好消息,歡喜不已,懸在脖子上的那把刀終於得以放下,又有多少臣子喜極而泣。

  當官的人本來就如履薄冰,再加上有酷吏橫行,這根本就是火上澆油。

  誰都不知道有一天會被扣什麼樣的罪名,壓入大牢,然後被人嚴刑拷打,最後實在撐不住,只能承認他們扣在頭上的罪名,只為了求一個痛快。

  好在到現在為止死在酷吏手裡的人是有,但是依然堅持不肯認罪的人同樣有。

  若不是有這些扛得住的人,也不知道朝中有多少人會因此落難,能夠逃過一劫,也慶幸牢獄中的官員能夠逃過一劫。

  所以第二日的早朝之上,來往的大臣相顧竟然含淚。

  武媚娘聽說這件事也覺得不可置信,能到明堂上朝的人都是經過無數風雨走來的。可是他們既然相顧而含淚,這證明在他們心中,酷吏政治令他們苦不堪言,也令他們戰戰兢兢。

  劫後餘生,所以他們喜極而泣,卻又堅持不想讓別人看出他們各自的狼狽來。

  如果說昨天武媚娘還在考慮是不是不應該如李初的提議這麼快結束酷吏政治,到今天武媚娘覺得李初是對的。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這個道理,她要懂得適可而止。

  不過,武媚娘雖然把周興他們這些酷吏全都交給李初處理,但是李初那天離開御史台的大牢之後,卻沒有急於審問這些人,更不曾將這些人定罪。

  有的在等著這些酷吏下場的人可就急啦!

  所以有人上門詢問李初,為什麼不趁熱打鐵的處理酷吏?

  說來,李初雖然一向管的事不少,但是她的公主府下卻沒養一個人。

  這也是為什麼,不管李初怎麼摻和朝政,卻沒有一個人參李初的原因。實在是李初雖然管朝中的大事,但是卻不會事事都管。而且從來謹言慎行,沒有半分囂張跋扈或是仗勢欺人。

  更別說李初從來不造勢,只做利於百姓的事。有些是李初都做完,朝中的臣子半點風聲都沒收到,後知後覺發現的,想夸李初,人家李初也不需要他們夸。

  今天有人上門,站在她的公主府面前,詢問她為什麼不趁熱打鐵的處理酷吏。沒有人就意味著李初得自己出來處理這件事情,李初倒是無所謂。

  有人來提意見,這是好事。正好也將李初長一長臉。

  李初出門只看見一個身著白衣的學子,看起來大約二十五六歲。意氣風發,正在那侃侃而談論起酷吏,不難看出他對酷吏的不滿。

  「酷吏橫行,以令天下皆畏,多少重臣死於酷吏之手,如今太后交酷吏於長公主之手,令長公主處置,長公主卻避之不談,更不審查,是為何故?長公主為入獄之重臣面見太后,令太后重視酷吏之酷刑,難道長公主不想將他們除之而後快?」來人沒有看到李初遠遠的走來,圍觀的人圍在一起,都在聽著他說話,可是至於他說的話是真是假,誰也不置評價。

  「這些問題既然是問我的,應該等我出來你再問。」李初揚聲所答,聽到聲音的人全都齊齊看向李初,隨後恭敬的見禮,「安定長公主。」

  李初點點頭,沖他們一笑道:「我這安定長公主府著實從來沒有這麼熱鬧過,難得有你幫忙。」

  目光落在那位青年的身上,神情溫和,並不曾因為眼前的人做的事而心生不滿,僅憑這一點就讓人不由心生好感。

  「冒犯長公主,請長公主恕罪。」青年何嘗不是看傻了李初,是以連忙和李初賠罪作揖。

  李初揮手不以為然地道:「你能到我這長公主府來直問,看來在你的心裡,我是一個能聽得進真話的人,你心中存有疑惑,而且也是生怕酷吏之事再生變故,所以才會急急尋來,只想讓我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將如今下獄的所有酷吏盡都處置。」

  「你的初心不錯,然而你既然問我為什麼到現在都不審酷吏,看來你並不懂我的心思,不懂,就不應該說出來,讓人知道你的不懂。」

  「不然,所謂三人行則有我師,不懂當問,而不是應該遮遮掩掩。」青年板正一張臉的反駁,顯然不認同李初的說法,不懂就應該問,而不是自己一個人悶在心裡,肆意猜測。

  李初抿唇而笑,問道:「那麼你說,為什麼太后不問我,受酷吏迫害的臣子不問我,只有你來問我?」

  問得青年傻眼了,這個問題他沒有考慮過?現在考慮也是可以的,說是因為太后和那些大臣都不心急?怎麼可能不心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