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上一次常樂大長公主的事,想必狄大人還記得。」在這個時候李初提起已經發生過了半年的事。這件事起之因是是因為常樂大長公主,也和李賢脫不了干係。

  「因為此事公主和天后爭執,朝中雖然不敢傳論,但各自心知肚明。臣自然也是知道的。」狄仁傑說的都是老實話,當時想勸李初不要和武媚娘正面起衝突,盼她們不好的人並不在少數,只是所有人都進不去李初的府邸,最後只能默契的不敢多提。

  李初望向遠方,看著人來人往,目光變得游離,「自己的兄弟,我比你們更了解他們的性格。狄大人也說過太子年輕不懂得藏拙,不明白作為一個太子想要穩坐太子之位有多難?」

  「他以為自己成為了太子就是板上釘釘的皇帝,卻不知古往今來有多少太子可以順理成章的繼任成為皇帝。錯而不自知,聽不見進諫言,依然我行我素,狄大人,不是我不想幫忙,而是我幫不上忙。」

  對於李賢李初早就已經放棄了,一次又一次的勸告,可是,李賢一句都聽不進去。到如今他到底引起了多少人的不滿,只怕他自己都不清楚。

  如狄仁傑這樣的臣子想為他盡心,若不是沒有辦法從李賢的手下入手,又怎麼會尋到李初這裡。

  「公主,這是太子,國之儲君,縱然太子有再多的不是,還請公主寬恕。萬不能看著太子被廢。」狄仁傑面露悲痛,何嘗不是帶著祈求的希望李初能夠出手。

  李初搖了搖頭,「狄大人是個聰明人,你心裡比我清楚,有些事的決定權不在我手上,我說話做事都比不上李賢這個太子自己落實。他自己的太子之位,他都不想如何保全,你就是再心急,再想讓我幫忙也是沒有用的。」

  對於李賢的結局,李初分明已經可以看到。狄仁傑何嘗不是同樣看到了?

  只是相較於李初平靜的去接受,狄仁傑卻是不願意就這樣接受的。

  「公主。請公主三思。」狄仁傑再次哀求,如果狄仁傑有辦法改變,就不會尋上李初了。

  「狄大人,你是國之重臣,你能為太子如此憂心是太子的幸事,只是太子不能領受,這就是他的過失。狄大人,不可強求,太子之位,承天下之人,本就不可輕率,一個太子如今保不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將來也坐不穩這個江山,這個道理我懂,你也懂。」李初又不是受儒家思想長大,一味只知忠君愛國的迂腐之人,太子也好,皇帝也罷,本就該有能而居之。

  狄仁傑確實明白,只是不願意接受。他原以為李初也是不願意接受的,如今看來卻是不然。

  長長一嘆,狄仁傑抬頭望天,今日的天氣很好,可是,想到大唐的天即將要變,他這心中不能平靜。

  「狄大人,為官者雖然為君,但亦為民。君不能擇,民可撫之,我們就像這樣,知天下不平之事,平天下不平之事。為民伸冤,為死去的人討回公道。不好嗎?」皇權之爭李初一點都不想摻和,哪怕那是她的兄弟父母,還是這樣子管管百姓的事,評評天下的理比較適合她。

  叫李初一提醒,狄仁傑也想起來了,治國平天下啊,都是和百姓息息相關。對,太子誰當都好,最重要的還是安百姓。反正李家的天下,最終總是要落在李家人的手裡,真要是哪一天不落入李家人的手裡,李初會第一個站出來的。

  「狄大人,請。」李初端起茶請狄仁傑,狄仁傑茅塞頓開,也端起茶同李初喝起茶來。

  和狄仁傑算是達成了一定的共識,狄仁傑走了,李初也準備回府去,蕭太后八卦的問:「群主你打算怎麼引蛇出洞?」

  坑人辦法都想好了,但是具體的操作細節李初可沒和狄仁傑說清楚。

  狄仁傑沉得下心,不想知道李初究竟有什麼引蛇出洞的辦法,太后們的日子太無聊,自然是第一時間就想知道李初有什麼引蛇出洞的辦法。

  李初:「想知道啊,今天晚上就讓你親眼見識一下。」

  這意思是立刻就要付諸行動,晚上就要開始!

  宣太后:「群主你這做事的風格雷厲風行。我喜歡。」

  絕對的喜歡。拖拖拉拉的人太招人恨了,還是李初這樣的人最好了。

  李初一笑,兵貴神速,要是不捉住機會,讓人提前有準備,計劃可就不好使了。

  「公主,公主不好了。」對於今晚的事李初是胸有成竹,只是才回到府門前,青蕪急得神色大變地迎出來,嘴裡更是嚷著不好,李初擰緊了眉頭地問,「何事?」

  青蕪連忙地道:「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起來聽說你出府了,氣得爬上了樹,說是你再不回來,她就要從樹上跳下來。」

  ……這熊孩子!

  作者有話要說:定時失敗,啊,對不起啊各位!

  第117章 對李末的教導

  心裡再罵著熊孩子,李初還是趕緊的往李末的院裡去。

  「你們都是高手,還沒辦法把她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從樹上弄下來?」李初這麼一問,青蕪想哭,「我們到的時候公主都爬上樹頂了,樹頂又尖又細。我們不敢保證自己上去的時候公主會不會察覺氣的跳下來。」

  ……這個還是要考慮的,高手雖然是高手,上到樹頂的時間總是要的,可是相比之下李末從樹頂跳下來的時間自然更少。

  而且他們都是當奴婢的人,李末可是公主,若是有個半點閃失,他們哪一個都擔不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