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初再細細的說明,她不是一個懂得修法的人,有想法,提出來,至於最後如何定下,還得看看大家的意見,她只開一個頭,結局最後如何,只看最後名家大儒的想法。

  有了李初打開思路,李初更建議他們去查查大唐的商家收入如何,而大唐普通百姓的收入又如何。

  哪怕有人不太清楚,總也有人知道的,問起百姓的收入,不能以長安的百姓為準,而是以偏遠之地。

  長安是天子腳下,天下人才匯聚之地,多少人往來,又有多少的生意在其中誕生,養活多少的百姓,其他地方可沒有這麼好的優勢,要是以長安的百姓為標準,定稅之法可不公正。

  得聞李初此意,有人想起來了,現在他們定的分明是同突厥交易的稅法,怎麼聽李初的意思完全是想改大唐的商稅收了?

  「古之全大體者:望天地,觀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累己;寄治亂於法術,托是非於賞罰,屬輕重之權衡;不逆天理,不傷情性;不吹用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以繩之外,不推繩之內;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守成理,因自然;福禍生乎道法,而不出乎愛惡;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李初一番引經據典,「韓非子的大體,我覺得說得在理,諸位要立法總不能只思片面?」

  李義府是個機靈人,趕緊道:「不管立的什麼樣的法,都要仔細查,仔細了解,若不然法以何成。」

  直接將話題掀過,不認為也不認可追問的人。

  有些事得看長遠了,改商收之法,將大唐的國庫收入改一個方式,不難看出好處,一定要提倡的。

  反正話已經說得差不多了,李初見好就收,既準備離開,李弘要留下,李初只好一個人先走了。

  沒想到竟然在殿外碰到狄仁傑,好些日子不見了,李初笑著打起招呼,「狄大人,好些時日沒見了。」

  「公主殿下。」狄仁傑看到李初連忙作一揖,隨後又再次作一揖,「狄仁傑代天下百姓謝過公主殿下。」

  如此的鄭重,引得李初微微地笑了,「狄大人不必如此,大唐立國之本就是因為百姓,我只是做了一件利於大唐也利於我的事,你這一謝倒是把我謝得有些傻眼了。」

  說到至此,狄仁傑笑了,「公主能利己利民,天下之福也。」

  李初看著狄仁傑感慨無比地道:「只是立法之初衷,狄大人不妨細細地想想。」

  對於狄仁傑李初是另眼相看的,這是一個正直敢當的人,有這樣的人相助可是大唐的幸事。

  所以啊,立法一事得集眾人之想法,越多人參與,越多的人提意見更好。

  狄仁傑定是也沒有想到李初竟然見面立刻表示想讓狄仁傑多幫忙多提想法。

  「待臣想好了,定上表具於太子殿下。」雖然此事李初是參與不錯,可是狄仁傑很聰明。

  「有勞。」很好啊,不管狄仁傑對李初的態度怎麼樣,狄仁傑一直都很清楚一點,那就是李弘始終是太子,大唐的太子。

  「恭送公主殿下。」狄仁傑恭敬地相送,李初從政事堂出來分明是要離開的,狄仁傑能誇讚李初幾句,卻無意耽誤李初離去。

  「公主,幾家的郎君都給公主送信了。」李初這一早上忙活的事不少,誰也沒敢拿外面的事來打擾她。

  她才出來慈心即刻將拿到的幾封信給李初送上來,李初接過道:「什麼時候送到的?」

  「也就半個時辰前後。」人挺好的,陸續的送進宮來,慈心全都收起來,就想等一個合適的時間盡給李初呈上。

  李初一邊走一邊拆信看起來,裡面的內容不難猜到,都是同李初寫信道明願意和李初合作,為大唐做事的心思。

  看完信後的李初只想說啊,大唐的繁華令無數的人心之嚮往,也更迫切想要守護此份安寧,每一個人或許都有自己的私心,但同樣會有一顆為國為民的心在。

  呂太后:「第一步群主做得好,自然而然他們都會在群主的身邊聚攏,千方百計借群主的手實現自己。天下的官員幾何,不是只有當官才能為國為民的,只要做得好,就算行商照樣可以惠澤天下。群主要抬高商人的地位,商人們同樣想提升自己的地位,正好一拍即合,群主,我看好你。」

  宣太后:「我得多跟群主學學,一些辦法從前沒有見過,將來我得用上。」

  蕭太后:「在群主這兒可以用好的辦法不見得你回去大秦用了一樣合適,宣姐姐你得因地因時制宜。」

  讓蕭太后教她因時因地制宜,宣太后透著不太高興的語氣問:「蕭妹妹的因地因時制宜做得不錯?」

  蕭太后聽出宣太后的意思,微微一僵後答來,「還行。」

  宣太后:「哦!」

  倒是沒有繼續的把話題說下去,可是一聲的哦難道不比別的話更令人難受。捉心撓肺的難受。

  蕭太后不是不想把話題再繼續下去,李初冒頭問起:「那天太后們都見過李家的人了,在你們看來哪個最合用,哪一個要用但也必須要防?」

  這可是極重要的問題,蕭太后搶著要回答,李初:「要知道他們的長處,更要明白他們的短處。為何可用,為何不可用,都要解釋一二。」

  換而言之她要徵詢太后們的想法,但並不會因為她們說誰可用,誰不可用就聽了她們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