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唐強盛至此,原該如此,到了大唐來的人,客人他們一定善待,若是另有他意的人,來一個除一個,敢亂大唐者,一個都不能放過。

  「好。說得好!」臣子們聽著沒敢說出來,竟然是李治揚聲叫好。

  此時李治站起來,舉起酒杯道:「大唐國富民強,全賴諸位鼎力相助,這一杯酒,朕敬諸位,也敬為大唐出生入死,守在邊境的將士。」

  適才的收攏人心,大唐的好日子不是一人可做成的,而是數以萬計的人,每一個人都盡一份心才有的結果。

  「你我共勉之。」李治再接再厲,已經將酒杯舉得高高的,讓人都能看得分明。

  「願我大唐日益強盛,願我大唐百姓安居樂業。」武媚娘配合得那叫一個完美,同李治一起站起來,說的都是希望大唐可以越來越好的話。

  「願我大唐日益強盛,願我大唐百姓安居樂業。」群臣們都一道出聲,喊出和武媚娘一樣的話,一樣的希望大唐可以越來越好的話。

  李初拉著李旦站起來,不能喝茶,定要以茶代酒的。

  大唐上下表露出來的態度可知,和親一事他們是不同意的,突厥打的如意好算盤不是打就能如意的。

  著在李治的立場,李初是他最寵愛的女兒,李末尚且年幼,現在只有寵之一字,加之李初表現出來的價值,李治對李初越發的滿意,原本打算讓李初將來幫李弘守護李家天下的一點只會更甚。

  讓李初和親他斷不會答應。

  突厥使臣早料到大唐不會答應和親一事,尤其他們想要的更是皇帝的掌上明珠。

  但突厥他們並不是輕易放棄的人,而且大唐中有人其實巴不得和親能成的。

  元日的宴會過後,第二日早朝即有人立刻提起和親事宜,相較昨天一致對外,沒有當眾拆皇帝和皇后的台,到了自家人的朝堂,自然暢所欲言,將各自的想法說出來。

  同意李初和親的原因很簡單,嫁入突厥的公主正好可以盯緊突厥的動向,想想前朝的大隋義成公主,那是何等了不起的一號人物,最後隋都滅亡了,義成公主還能讓東突厥一直和大唐作對,直到大唐滅了東突厥,殺了義成公主,此事才真正的告一段落。

  前隋的義成公主能做到的事,大唐的公主,如安定公主想必同樣可以做到。

  李治和武媚娘的態度顯露得夠清楚的,他們並不希望李初和親,有臣子本著利於大唐的思法提議和親,總會有人猜到他們的心思,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他們開口已經反對和親事宜。

  前隋什麼情況,如今的大唐是何情況,豈能同日而語。

  而且看突厥來者不善,可想而知突厥哪怕已經被他們的大軍打得無處容身,依然沒有放棄反擊,一但有機會他們定會捲土重來,和親一事並不能解決突厥對大唐的野心,何必讓公主以身犯險。

  總的來說,反對的人比同意的人要多。

  而作為正主,此時的李初是何情況?

  昨天晚上的事太后們早提醒李初了,事情不會因為皇帝皇后以及李初的拒絕完結的。

  像大臣裡頭,多少人衝著想讓皇帝不痛快去的,能讓皇帝不痛快,他們就痛快了。

  再者,突厥既然打起李初的主意,怎麼可能毫無準備。

  有準備的人,自然會朝大唐的臣子下手,想讓他們幫他們突厥一把,非把親事促成不可。

  得利又存有同皇帝一爭高低,想皇帝不痛快的人,能做出什麼事來根本無須細想。

  都是和臣子鬥智鬥勇過來的人,蕭太后:「群主得想想怎麼讓突厥再不會打你的主意,否則這件事沒完。」

  是的啊,沒完,李初都能想到前朝吵成什麼樣了。

  李初淡定地回答:「不急不急,有的是人比我著急,看昨天他們不就已經動手了,接下來等他們動手,我們應付即可。」

  呂太后:「群主心裡有什麼打算?」

  李初幽幽地答來:「打消突厥和親一事算什麼為難的?能得婚姻自由,往後沒人催我成親才是王道。」

  宣太后:「群主真打算一輩子不嫁人了?」

  就得問問清楚,李初是不是打算不嫁了?

  李初無奈地解釋,「嫁不嫁說不準,至少現在我不想。要是將來要被罰錢,我們現在算是有錢人,罰那點錢擔得起。」

  ……頭注點不同,李初想的是應付將來怎麼受罰的事,太后們只關心李初的終身大事,不會李初打定主意往後一輩子不嫁吧?

  聽李初的意思確實有此打算,她們不是說反對,總覺得不太妥當。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李初難道以前受過傷害,所以才會不想嫁?

  要是這樣,那她們要不要想想辦法幫幫李初解決心理問題?

  李初哪能不知道此時此刻的她們在想什麼,無力地提醒,「你們一直都讓我專心搞事業,我如你們所願不好嗎?你們怎麼都是一副不樂意的樣子,不樂意為何?你們嫁了人日子過得如何?」

  蕭太后:「哪怕一開始不如何,到最後我們成了太后,很能如何。」

  李初:「我生來就是公主,和你們的起點不一樣,太后,將來的太后更是我親娘,我能吃虧?」

  別拿公主和太后比,公主和太后壓根不是一回事,不能同日而語。

  被扎一記心,蕭太后:「問題是你的父母能同意你的小算盤?」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