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頁
到她終於從夢魘中脫身而出的那一天,她一身素裳,寂寂立於雪中,回眸處、是平靜無瀾的面龐,
「淮哥哥… 」
嬴淮以為再也聽不見這一聲輕喚…
「淮哥哥,我想,我還是回趙國去。那裡是從舟心裡的家,有他最深的眷戀、最快樂的時光。如果他真有來生,他一定會想做一個完完整整的趙國人。」
嬴淮說不出口挽留的話。白駒早已過隙,並未給他留下一寸餘地。
「你… 你在趙國舉目無親,又能流落去哪兒?」
「我想住去莫梨亭。」姜窈淡然牽了牽嘴角,但還是畫不出完整微笑,「那裡是淮哥哥一磚一瓦建的,也是… 也是他一心嚮往的以後的家。」
嬴淮沉默了,秦國是她的傷心地,他不敢冀盼她會留下。她能稍淡哀絕、彧彧而生,已是他最大的奢望。或許,每年春分,他還能與她在莫梨亭相見。
嬴淮也想過、與她一起悄隱在那水邊小亭,但如今他已沒有那樣選擇的權利。從舟將性命換給了他,是因為信他能謀動天下,令七國一統、黎民安居,圓父王之夢、建盛世太平。
此後十餘年間,嬴淮始終身掌秦國相印,以『范雎'之名叱吒戰國風雲,野王一戰基本蕩平韓國,再引秦軍節節出擊,雷霆萬鈞,南滅楚國西剿義渠,更以離間計智賺長平一役、滅四十萬趙軍,為秦國一統天下定下乾坤。
范相之位,在秦國無人能撼。『嬴淮』早已死在眾人眼前,『范雎』一生都得秦王信任。王稽因陷害過范雎與小令箭,懼怕之餘欲通敵私逃、亦被秦王發覺處死。
而姜窈獨自住在莫梨亭中,聽細水長流,看鶴來魚游。從舟曾對淮哥哥說,『該放下心頭重壓,過父王若還活著、想要你過的生活',所以她也想、過從舟若還活著、想要她過的生活。
她將從舟送給她的那支碧鹿笛、與被他撫的落漆的小鳥木簪一起、埋在園中梨樹林裡,為他攏了一座衣冠冢。冢上、她立了一塊無字碑,卻不敢刻下一字。
…因她不知道,該刻『嬴』姓、還是『虞』姓;又或是,該刻『淮』名、還是『從舟』。
從舟在瑞得與離石時寫下的諸篇軍謀政論、洋洋灑灑數萬字,姜窈一字一句工整謄抄,流傳諸國之間、成傳世之作《虞氏春秋》《揣摩》《政謀》等十五卷。從舟平生最憧憬的便是安邦立業,姜窈一刻也不曾忘記,唯願以一生綿力,為他畫圓夢境一角,以文濟世、以心渡人。
趙王與平原君見此十五書卷傳於坊間,始終以為從舟尚在人間,羨他能攜佳人隱居、於山水逍遙。
第二年,初春花開,初夏花落。既是命運註定,姜窈不願感傷。她將凋零的梨花攏起積在花房中,這時才發現花房的木槽中有逾千朵透明竹片雕刻的梨瓣小花,每一朵、都隱隱染著血跡,而今卻成粉色的妝容。
朵朵竹片小花,刻蝕著從舟那一輪春夏的枯等。那時他盼她入夢小聚,而今換了她為他守世。她把竹花捧在掌心,似有溫暖的霧氣從花中冉起、呵濕了她的雙眼。
她將竹花一朵一朵重新黏上梨樹樹枝,黏成春來秋往永不凋零的模樣。從舟曾懂她不願孤寂之心,而今,她亦懂他。
一直侍弄到第七棵梨樹,她看見一管綠竹綁縛在枝椏上,正是從前她綁縛訣別書的地方。她連忙踮腳取下,看見竹管上是從舟曾經刻下的兩行字跡,
「應羨瑤台冷清客,
「曾聞人間暖笙歌」
而竹管中另夾著一張青帛。姍姍展開,帛中、他只留下一行血跡小字,
「窈兒,不管輪迴怎變,我愛你,此心不變。」
☆、117(正文HE)一世桃花
頭痛欲裂,胸口似有暗火灼燒。從舟猛咳了幾聲、卻驚覺自己似乎仍在一處幽暗殿宇中。他努力睜了睜眼,朦朧中看見一人身著玄衣錦袍立在數尺之外。
「你醒了。」那人似有深意的一聲。
從舟緊了緊眉頭,抿去幾絲眼中渾沌,終於看清眼前之人竟是秦王。
本以為仙人渡凡也救不了他,不料留他一息的卻是修羅。
「你…」
知他困惑,秦王一拂袖,似沾著點點君王雨露、自我欣賞了幾分,「如今你該相信,寡人不曾害你父王,也並不想殺你。」
秦王又向他踱近幾步,「只不過,寡人冤枉虧欠了范相,那日需要你的『性命'、去向范相告罪。」
猜不透秦王究竟是試探還是另有心謀,從舟強撐起身,從喉中悶出幾字,「別以為寥寥幾句就能讓我信你!」
秦王並不在意,招了招手,便有近侍抬上一隻紅色几案、置於從舟榻邊,案上陳列各種當年舊證,直指公子市陰謀設計、毒害先王,勾連奸臣、欲奪王位。
「看過這些,或許你就會有新的想法。」
從舟一一讀罷,捏著那些陰謀書信、指間顫抖、落下淚來。當年若有人截獲這些書信中的任何一封,父王就不會客死他鄉,哥哥與他亦不至自幼分離、直至被迫豆萁相殘。
他忍了雜念、想起戲文里一般此時都會這般說,「不可能… 難道,四叔他,竟然……」
秦王幫他唱完那一折,「他一直都在騙你利用你!」
「但他對我… 」
「對你有養育之恩?」不出所料、秦王又替他說完了整句,「你我叔侄都是嬴姓子弟、王室中人,爾虞我詐、生來難免,你早就應該明白。」
「淮哥哥… 」
嬴淮以為再也聽不見這一聲輕喚…
「淮哥哥,我想,我還是回趙國去。那裡是從舟心裡的家,有他最深的眷戀、最快樂的時光。如果他真有來生,他一定會想做一個完完整整的趙國人。」
嬴淮說不出口挽留的話。白駒早已過隙,並未給他留下一寸餘地。
「你… 你在趙國舉目無親,又能流落去哪兒?」
「我想住去莫梨亭。」姜窈淡然牽了牽嘴角,但還是畫不出完整微笑,「那裡是淮哥哥一磚一瓦建的,也是… 也是他一心嚮往的以後的家。」
嬴淮沉默了,秦國是她的傷心地,他不敢冀盼她會留下。她能稍淡哀絕、彧彧而生,已是他最大的奢望。或許,每年春分,他還能與她在莫梨亭相見。
嬴淮也想過、與她一起悄隱在那水邊小亭,但如今他已沒有那樣選擇的權利。從舟將性命換給了他,是因為信他能謀動天下,令七國一統、黎民安居,圓父王之夢、建盛世太平。
此後十餘年間,嬴淮始終身掌秦國相印,以『范雎'之名叱吒戰國風雲,野王一戰基本蕩平韓國,再引秦軍節節出擊,雷霆萬鈞,南滅楚國西剿義渠,更以離間計智賺長平一役、滅四十萬趙軍,為秦國一統天下定下乾坤。
范相之位,在秦國無人能撼。『嬴淮』早已死在眾人眼前,『范雎』一生都得秦王信任。王稽因陷害過范雎與小令箭,懼怕之餘欲通敵私逃、亦被秦王發覺處死。
而姜窈獨自住在莫梨亭中,聽細水長流,看鶴來魚游。從舟曾對淮哥哥說,『該放下心頭重壓,過父王若還活著、想要你過的生活',所以她也想、過從舟若還活著、想要她過的生活。
她將從舟送給她的那支碧鹿笛、與被他撫的落漆的小鳥木簪一起、埋在園中梨樹林裡,為他攏了一座衣冠冢。冢上、她立了一塊無字碑,卻不敢刻下一字。
…因她不知道,該刻『嬴』姓、還是『虞』姓;又或是,該刻『淮』名、還是『從舟』。
從舟在瑞得與離石時寫下的諸篇軍謀政論、洋洋灑灑數萬字,姜窈一字一句工整謄抄,流傳諸國之間、成傳世之作《虞氏春秋》《揣摩》《政謀》等十五卷。從舟平生最憧憬的便是安邦立業,姜窈一刻也不曾忘記,唯願以一生綿力,為他畫圓夢境一角,以文濟世、以心渡人。
趙王與平原君見此十五書卷傳於坊間,始終以為從舟尚在人間,羨他能攜佳人隱居、於山水逍遙。
第二年,初春花開,初夏花落。既是命運註定,姜窈不願感傷。她將凋零的梨花攏起積在花房中,這時才發現花房的木槽中有逾千朵透明竹片雕刻的梨瓣小花,每一朵、都隱隱染著血跡,而今卻成粉色的妝容。
朵朵竹片小花,刻蝕著從舟那一輪春夏的枯等。那時他盼她入夢小聚,而今換了她為他守世。她把竹花捧在掌心,似有溫暖的霧氣從花中冉起、呵濕了她的雙眼。
她將竹花一朵一朵重新黏上梨樹樹枝,黏成春來秋往永不凋零的模樣。從舟曾懂她不願孤寂之心,而今,她亦懂他。
一直侍弄到第七棵梨樹,她看見一管綠竹綁縛在枝椏上,正是從前她綁縛訣別書的地方。她連忙踮腳取下,看見竹管上是從舟曾經刻下的兩行字跡,
「應羨瑤台冷清客,
「曾聞人間暖笙歌」
而竹管中另夾著一張青帛。姍姍展開,帛中、他只留下一行血跡小字,
「窈兒,不管輪迴怎變,我愛你,此心不變。」
☆、117(正文HE)一世桃花
頭痛欲裂,胸口似有暗火灼燒。從舟猛咳了幾聲、卻驚覺自己似乎仍在一處幽暗殿宇中。他努力睜了睜眼,朦朧中看見一人身著玄衣錦袍立在數尺之外。
「你醒了。」那人似有深意的一聲。
從舟緊了緊眉頭,抿去幾絲眼中渾沌,終於看清眼前之人竟是秦王。
本以為仙人渡凡也救不了他,不料留他一息的卻是修羅。
「你…」
知他困惑,秦王一拂袖,似沾著點點君王雨露、自我欣賞了幾分,「如今你該相信,寡人不曾害你父王,也並不想殺你。」
秦王又向他踱近幾步,「只不過,寡人冤枉虧欠了范相,那日需要你的『性命'、去向范相告罪。」
猜不透秦王究竟是試探還是另有心謀,從舟強撐起身,從喉中悶出幾字,「別以為寥寥幾句就能讓我信你!」
秦王並不在意,招了招手,便有近侍抬上一隻紅色几案、置於從舟榻邊,案上陳列各種當年舊證,直指公子市陰謀設計、毒害先王,勾連奸臣、欲奪王位。
「看過這些,或許你就會有新的想法。」
從舟一一讀罷,捏著那些陰謀書信、指間顫抖、落下淚來。當年若有人截獲這些書信中的任何一封,父王就不會客死他鄉,哥哥與他亦不至自幼分離、直至被迫豆萁相殘。
他忍了雜念、想起戲文里一般此時都會這般說,「不可能… 難道,四叔他,竟然……」
秦王幫他唱完那一折,「他一直都在騙你利用你!」
「但他對我… 」
「對你有養育之恩?」不出所料、秦王又替他說完了整句,「你我叔侄都是嬴姓子弟、王室中人,爾虞我詐、生來難免,你早就應該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