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頁
嗷嗷晨雁掠過,端兒的目光追隨而去,他仰著頭問我:「娘親,孩兒是不是也有一個哥哥?嗯……我聽太監們說的。」他小聲補充道。
「是啊……」我也抬頭看天,西邊的淡月還未落下,如朝如暮,「原本是有一個哥哥。」
「他叫什麼名字?」端兒目光閃爍。
「他……還沒來得及取名字呢。」
端兒扁了扁嘴,垂下眼瞼。過了一會兒,他從懷裡掏出一支小小羌笛,太液池邊臨風處,響起一曲《折楊柳》。曲聲悠揚杳渺,如雲興起,如絮飄飛,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我仿佛又看見那個春風不度的邊塞,黃沙白草中的一方小小土堆。
情極處,卻無語。我摸了摸他的頭,「是誰教你吹笛的?」
他了無笑意地勾了下嘴角,「先生教的。」他若有所思,想了一會兒,又問我:「娘親,什麼叫販繒屠狗?」
「嗯……灌嬰賣過繒,樊噲殺過狗,劉備織過席賣過草鞋,張飛做過屠夫,這些人起於市井,後來都做了帝王的功業。端兒不是在讀《史記》嗎,先生沒有教過你?」
他搖了搖頭,謹慎問道:「娘親,你知道父皇以前是幹什麼的?」
我愣了一下,笑著回他:「你父皇原就是代國的皇子,端兒怎麼有此一問?」
他儼然很苦惱的樣子,「我聽見先生們說的,課業之餘,他們教孩兒吹曲子的時候偷偷說的。他們說,當年在商山腳下見到父皇,父皇原是個吹簫擊劍的神仙人,如今卻做著販繒屠狗的功名。他們還說,端兒是個小謫仙,可惜將來也要去殺狗。」
孩子的話讓人啼笑兩難,我暗自悶嘆,憐惜地摸了摸他的臉頰,又聽他問:「娘親,我們代國有史嗎?」我搖搖頭,胡人沒有自己的文字,歷史都是口口相傳。他心事重重的樣子,促眉嘟囔道:「那孩兒應該好好和父皇說說,我們代國也應該修史,不然,別人真以為父皇以前殺過狗呢!」
**********************************************************************
光陰太疾,倏忽又是一日,一聲暮鼓,如禪辨機鋒,發人深省。
東宮備下晚膳,陸衣來催,拓拔烈公務纏身,常常就只有我們娘兒倆為伴。飯後他就一個人伏在案前,我以為他忙於功課,也沒在意。
黃昏時微雨新霽,秋暑之氣稍稍退去。書看得累了,從涼榻上起身去捲簾子,院子裡月色澄清,長河燦爛,竹影扶疏處幾點流螢明滅,我忽起童心,想叫端兒一同來看。回頭卻見他埋首燈下,額上細汗涔涔也顧不得擦。我欣然微笑,倒真是個做學問的人,這樣耐得住熱。
自牧哥哥出征以後,前方捷報不斷,拓拔烈看上去神清氣爽,永平一聲駕到還沒喊完,他就出現在門首了。我趨步上前去迎,他長臂一伸將我撈在懷裡,還沒等我開口提醒,就被他堵著嘴親了一下。
我推了推他,他這才看見兒子,正提著筆尷尬地僵坐在那裡。拓拔烈施施然放開我,眯著眼睛責問道:「父站子坐,你知禮乎?」
端兒抽了下嘴角,一副「又不是我要看,你幹嘛吼我」的表情,遂放下筆起身,不亢不悖地回道:「嫂溺叔援,兒權宜也!」接著又不緊不慢繞過桌案,磕頭道:「兒臣給父皇請安!」
拓拔烈抿了一下唇,我暗自好笑,連辯才第一的楊楨都不是他的對手,這回卻被一個黃口小兒噎得沒響兒了。「起來吧。」他繃著臉打發兒子回鳳掖,誰知那小傢伙還不起身,正色道:「父皇,兒臣有本奏。」
「你有本奏?」拓拔烈勾唇笑了起來,解開外衣坐下,木犀忙端了茶上來,「那你就說說看吧。」
原來剛才那會兒,小傢伙還真寫了個奏本,他雙手將文牘托於額前,讓永平轉交到拓拔烈手中。就見他低頭略略整理思緒,復抬首道:「父皇,兒子近來讀史,曾問過先生,孔子為什麼要作《春秋》。先生答兒臣說,『周朝王道衰敗,孔子擔任司寇,受到多方嫉害阻撓,他自知政見不會被採納,主張無法實施,就褒貶評定了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歷史,作為天下評判是非的標準,使國家政事通達。兒臣讀史,也懂得了『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的道理,可是兒臣卻讀不到代國的國史,兒臣深以為憾。」說著真就蹙起眉頭擰成個「川」字,少年老成的模樣害得我險些要笑。「故兒臣上疏,想請父皇修一部《代史》。」
拓拔烈合上摺子,掩去嘴角一絲笑意,故意挑釁說:「孔子的時候,上無聖主,故而得不到任用,所以才撰寫《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來裁斷禮義,當作帝王法典。端兒是以為,朕也不是聖明的天子,所以要修史來裁斷是非?」
面對父親時不時的為難,他好像也習以為常了,起先還會嘟著嘴做一臉無辜相,不過很快就知道,這招只對我管用,他爹向來是油鹽不進的。他復又埋首整理思緒,很快,抬頭回道:「《春秋》揚善貶惡,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揚周王室,並非僅僅諷刺譏斥呀。父皇是英明的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獲見過白牛鳳血這樣的祥瑞,是受命於上天的,應該修史頌揚父皇的功德。再說,士賢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君主的恥辱;君主聖明而功德不能被傳揚,是史官的罪過。若不記載天子的盛德,埋沒功臣、世家、賢大夫的功業,罪過就實在太大了!」
「是啊……」我也抬頭看天,西邊的淡月還未落下,如朝如暮,「原本是有一個哥哥。」
「他叫什麼名字?」端兒目光閃爍。
「他……還沒來得及取名字呢。」
端兒扁了扁嘴,垂下眼瞼。過了一會兒,他從懷裡掏出一支小小羌笛,太液池邊臨風處,響起一曲《折楊柳》。曲聲悠揚杳渺,如雲興起,如絮飄飛,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我仿佛又看見那個春風不度的邊塞,黃沙白草中的一方小小土堆。
情極處,卻無語。我摸了摸他的頭,「是誰教你吹笛的?」
他了無笑意地勾了下嘴角,「先生教的。」他若有所思,想了一會兒,又問我:「娘親,什麼叫販繒屠狗?」
「嗯……灌嬰賣過繒,樊噲殺過狗,劉備織過席賣過草鞋,張飛做過屠夫,這些人起於市井,後來都做了帝王的功業。端兒不是在讀《史記》嗎,先生沒有教過你?」
他搖了搖頭,謹慎問道:「娘親,你知道父皇以前是幹什麼的?」
我愣了一下,笑著回他:「你父皇原就是代國的皇子,端兒怎麼有此一問?」
他儼然很苦惱的樣子,「我聽見先生們說的,課業之餘,他們教孩兒吹曲子的時候偷偷說的。他們說,當年在商山腳下見到父皇,父皇原是個吹簫擊劍的神仙人,如今卻做著販繒屠狗的功名。他們還說,端兒是個小謫仙,可惜將來也要去殺狗。」
孩子的話讓人啼笑兩難,我暗自悶嘆,憐惜地摸了摸他的臉頰,又聽他問:「娘親,我們代國有史嗎?」我搖搖頭,胡人沒有自己的文字,歷史都是口口相傳。他心事重重的樣子,促眉嘟囔道:「那孩兒應該好好和父皇說說,我們代國也應該修史,不然,別人真以為父皇以前殺過狗呢!」
**********************************************************************
光陰太疾,倏忽又是一日,一聲暮鼓,如禪辨機鋒,發人深省。
東宮備下晚膳,陸衣來催,拓拔烈公務纏身,常常就只有我們娘兒倆為伴。飯後他就一個人伏在案前,我以為他忙於功課,也沒在意。
黃昏時微雨新霽,秋暑之氣稍稍退去。書看得累了,從涼榻上起身去捲簾子,院子裡月色澄清,長河燦爛,竹影扶疏處幾點流螢明滅,我忽起童心,想叫端兒一同來看。回頭卻見他埋首燈下,額上細汗涔涔也顧不得擦。我欣然微笑,倒真是個做學問的人,這樣耐得住熱。
自牧哥哥出征以後,前方捷報不斷,拓拔烈看上去神清氣爽,永平一聲駕到還沒喊完,他就出現在門首了。我趨步上前去迎,他長臂一伸將我撈在懷裡,還沒等我開口提醒,就被他堵著嘴親了一下。
我推了推他,他這才看見兒子,正提著筆尷尬地僵坐在那裡。拓拔烈施施然放開我,眯著眼睛責問道:「父站子坐,你知禮乎?」
端兒抽了下嘴角,一副「又不是我要看,你幹嘛吼我」的表情,遂放下筆起身,不亢不悖地回道:「嫂溺叔援,兒權宜也!」接著又不緊不慢繞過桌案,磕頭道:「兒臣給父皇請安!」
拓拔烈抿了一下唇,我暗自好笑,連辯才第一的楊楨都不是他的對手,這回卻被一個黃口小兒噎得沒響兒了。「起來吧。」他繃著臉打發兒子回鳳掖,誰知那小傢伙還不起身,正色道:「父皇,兒臣有本奏。」
「你有本奏?」拓拔烈勾唇笑了起來,解開外衣坐下,木犀忙端了茶上來,「那你就說說看吧。」
原來剛才那會兒,小傢伙還真寫了個奏本,他雙手將文牘托於額前,讓永平轉交到拓拔烈手中。就見他低頭略略整理思緒,復抬首道:「父皇,兒子近來讀史,曾問過先生,孔子為什麼要作《春秋》。先生答兒臣說,『周朝王道衰敗,孔子擔任司寇,受到多方嫉害阻撓,他自知政見不會被採納,主張無法實施,就褒貶評定了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歷史,作為天下評判是非的標準,使國家政事通達。兒臣讀史,也懂得了『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的道理,可是兒臣卻讀不到代國的國史,兒臣深以為憾。」說著真就蹙起眉頭擰成個「川」字,少年老成的模樣害得我險些要笑。「故兒臣上疏,想請父皇修一部《代史》。」
拓拔烈合上摺子,掩去嘴角一絲笑意,故意挑釁說:「孔子的時候,上無聖主,故而得不到任用,所以才撰寫《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來裁斷禮義,當作帝王法典。端兒是以為,朕也不是聖明的天子,所以要修史來裁斷是非?」
面對父親時不時的為難,他好像也習以為常了,起先還會嘟著嘴做一臉無辜相,不過很快就知道,這招只對我管用,他爹向來是油鹽不進的。他復又埋首整理思緒,很快,抬頭回道:「《春秋》揚善貶惡,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揚周王室,並非僅僅諷刺譏斥呀。父皇是英明的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獲見過白牛鳳血這樣的祥瑞,是受命於上天的,應該修史頌揚父皇的功德。再說,士賢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君主的恥辱;君主聖明而功德不能被傳揚,是史官的罪過。若不記載天子的盛德,埋沒功臣、世家、賢大夫的功業,罪過就實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