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頁
皇后憶江南往事,以寬解天子。江南颶風暴雨成災的消息迅速席捲帝京,百姓茶餘飯後關注的無不是最新災情。
每日早朝的議題都是論策江南大災。
聞青山率領內閣制定了一系列賑災措施,從救災到賑災再到災後重建,均一一列舉。
「可。」劉湛定下綱要,又親自委派賑災欽差。「著趙良辰為欽差,全權督導江南賑災事宜,率領各部官員即日出發。」
賑災的隊伍里,六部均指派的官員為代表南下,務必以最快的速度安撫民心。
颶風暴雨肆虐了整整六天,風雨停歇,大水卻沒有這麼快退去,每一日都有最新的情況遞送入宮。
劉湛和宋鳳林守在御書房,第一時間處理江南來的奏摺。
就在十天之後終於傳來了好消息。
「陛下!南渡翁萊的十五萬大軍無礙!」陳千戶得了消息忙進來回話,人還沒進殿,在門外就喊起來了。
「李將軍不想毀壞農田,因此選了高地紮營,大水沒有淹了軍營!十五萬將士一個不少!」
劉湛刷地站起來,布滿紅血絲的雙眼終於有了一絲喜悅。
「陛下,這是李將軍的摺子。」陳千戶呈上奏摺。
劉湛立即翻開細閱。
李小連率兵進入翁萊時,稻田裡的稻禾綠油油一片,長勢喜人。
他們都是佃農出身的將領,深知種地的苦,怎忍心毀壞良田,於是李小連下令到一處山崗上去紮營。
不想竟因此躲過一劫,大水淹沒了所有村莊城鎮,唯有幾處高地倖免。
颶風暴雨停歇之後,大水一時無法退去,大軍被困了多日,待水深降了一些,李小連這才派出士兵返回滄州報信。
同時李小連在信中提及,陳留各地災情嚴重,地方軍已經沒有一戰之力,他計劃等大水退完便立即出兵控制靠海的幾處城池。
「准奏,就按李將軍的提議去辦。」劉湛合上奏摺,眼中重新有了神采。
李小連已經跟朝廷恢復聯繫,但三十艘海船則一直沒有消息,劉湛已經派了人沿海岸去打聽。
誰也不敢提,也不敢問,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禱。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三十艘海船凶多吉少時,李小連的奏摺再次遞送入京。
十五萬陸軍與十萬海軍在海口匯合!
楊賢文提前預判會有颶風,帶著船隊找到了避風的海灣,除了船體有不同程度的損壞,人員無一傷亡。
劉湛仰天閉眼,長長嘆了一口氣。
「船隊無礙,楊賢文有大功。」
連日來的憂慮困頓,在這一刻終於得以釋放,餘下就只有賑災的各項事宜,趙良辰已經帶人去了,定能妥善安置災民。
「皇后。」劉湛回頭看向宋鳳林。「朕很慶幸。」
這二十五萬大軍,無論哪一支葬送在颶風中,都是令人無比痛心的事情,劉湛大概一輩子也無法釋懷。
宋鳳林溫柔的笑著,眼中有了濕意。
屏風後面的薛敬文又偷偷抹眼淚,都說男兒的眼淚價值千金,他的眼淚大概是石子,不要錢似的往外冒。
沒有人比他更清楚這些日子帝後的憂思,好在都過去了,接下來都是好消息。
漢元五年,七月。
將軍李小連攻上角,於濟水口與海軍匯師。
漢元五年,八月。
南軍西進,奪隆歸矢都西坦三城,陳留災情嚴重,概無抵抗之力。
漢元五年,九月。
南軍圍困陳留王都,陳留王率部投降,陳留傳十八世而亡,大漢一統江南。
江南的災情也隨著賑災工作深入,而漸漸好轉,包括陳留舊地在內的數座城池,百姓重建家園,陸續恢復秩序。
皇宮也回到了往日的寧靜莊嚴。
秋風送爽,午後的陽光宜人。
御花園蓮台水榭,四周垂了帘子,宋鳳林輕搖摺扇,二皇子宋毓君窩在他懷裡睡得正香。
劉湛合上奏摺。「陳留舊主幽禁在京,給他安排一處牢房就是了。」
「其他家眷可要一併幽禁?」宋鳳林問。
歷來亡國的君主都躲不過滅族的命運,但大漢貴為上國,劉湛也瞧不上陳留王的小命,便只是幽禁。
至於家眷,除了陳留王親生的幾個孩子,其餘王親近支能殺的都讓他殺光了。
「小孩而已,讓他們走吧。」劉湛大氣的擺手。
自身強大又何須忌憚幾名亡國之子。
今年起起落落,經歷過這些之後,劉湛的心境也有了改變,變得更加海納百川。
宋鳳林眼中都是笑意。
忙亂了許久,江南災情終於穩定,兩人難得悠閒。
「這小子也五歲了,還這麼粘人。」劉湛歪在憑几上,隨手捏了塊桂花糕吃。
二皇子絕對是最幸福的小孩,生父母也寵,父皇母后也寵,左右不用繼承帝位,長輩對他十分寬容。
不像太孫,每日的功課繁重,小小年紀已經老成持重。
「攸寧馬上就要及冠了,封號定下了嗎?」宋鳳林想起這事。
劉湛眉頭一皺。「禮部退了一步,可封郡王,為寧郡王。」
為了大皇子爵位一事,禮部又鬧起來了,只因劉攸寧是養子,禮部反對封王。
當然,這些老滑頭也學聰明了,見劉湛有發怒的預兆立即改口。
每日早朝的議題都是論策江南大災。
聞青山率領內閣制定了一系列賑災措施,從救災到賑災再到災後重建,均一一列舉。
「可。」劉湛定下綱要,又親自委派賑災欽差。「著趙良辰為欽差,全權督導江南賑災事宜,率領各部官員即日出發。」
賑災的隊伍里,六部均指派的官員為代表南下,務必以最快的速度安撫民心。
颶風暴雨肆虐了整整六天,風雨停歇,大水卻沒有這麼快退去,每一日都有最新的情況遞送入宮。
劉湛和宋鳳林守在御書房,第一時間處理江南來的奏摺。
就在十天之後終於傳來了好消息。
「陛下!南渡翁萊的十五萬大軍無礙!」陳千戶得了消息忙進來回話,人還沒進殿,在門外就喊起來了。
「李將軍不想毀壞農田,因此選了高地紮營,大水沒有淹了軍營!十五萬將士一個不少!」
劉湛刷地站起來,布滿紅血絲的雙眼終於有了一絲喜悅。
「陛下,這是李將軍的摺子。」陳千戶呈上奏摺。
劉湛立即翻開細閱。
李小連率兵進入翁萊時,稻田裡的稻禾綠油油一片,長勢喜人。
他們都是佃農出身的將領,深知種地的苦,怎忍心毀壞良田,於是李小連下令到一處山崗上去紮營。
不想竟因此躲過一劫,大水淹沒了所有村莊城鎮,唯有幾處高地倖免。
颶風暴雨停歇之後,大水一時無法退去,大軍被困了多日,待水深降了一些,李小連這才派出士兵返回滄州報信。
同時李小連在信中提及,陳留各地災情嚴重,地方軍已經沒有一戰之力,他計劃等大水退完便立即出兵控制靠海的幾處城池。
「准奏,就按李將軍的提議去辦。」劉湛合上奏摺,眼中重新有了神采。
李小連已經跟朝廷恢復聯繫,但三十艘海船則一直沒有消息,劉湛已經派了人沿海岸去打聽。
誰也不敢提,也不敢問,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禱。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三十艘海船凶多吉少時,李小連的奏摺再次遞送入京。
十五萬陸軍與十萬海軍在海口匯合!
楊賢文提前預判會有颶風,帶著船隊找到了避風的海灣,除了船體有不同程度的損壞,人員無一傷亡。
劉湛仰天閉眼,長長嘆了一口氣。
「船隊無礙,楊賢文有大功。」
連日來的憂慮困頓,在這一刻終於得以釋放,餘下就只有賑災的各項事宜,趙良辰已經帶人去了,定能妥善安置災民。
「皇后。」劉湛回頭看向宋鳳林。「朕很慶幸。」
這二十五萬大軍,無論哪一支葬送在颶風中,都是令人無比痛心的事情,劉湛大概一輩子也無法釋懷。
宋鳳林溫柔的笑著,眼中有了濕意。
屏風後面的薛敬文又偷偷抹眼淚,都說男兒的眼淚價值千金,他的眼淚大概是石子,不要錢似的往外冒。
沒有人比他更清楚這些日子帝後的憂思,好在都過去了,接下來都是好消息。
漢元五年,七月。
將軍李小連攻上角,於濟水口與海軍匯師。
漢元五年,八月。
南軍西進,奪隆歸矢都西坦三城,陳留災情嚴重,概無抵抗之力。
漢元五年,九月。
南軍圍困陳留王都,陳留王率部投降,陳留傳十八世而亡,大漢一統江南。
江南的災情也隨著賑災工作深入,而漸漸好轉,包括陳留舊地在內的數座城池,百姓重建家園,陸續恢復秩序。
皇宮也回到了往日的寧靜莊嚴。
秋風送爽,午後的陽光宜人。
御花園蓮台水榭,四周垂了帘子,宋鳳林輕搖摺扇,二皇子宋毓君窩在他懷裡睡得正香。
劉湛合上奏摺。「陳留舊主幽禁在京,給他安排一處牢房就是了。」
「其他家眷可要一併幽禁?」宋鳳林問。
歷來亡國的君主都躲不過滅族的命運,但大漢貴為上國,劉湛也瞧不上陳留王的小命,便只是幽禁。
至於家眷,除了陳留王親生的幾個孩子,其餘王親近支能殺的都讓他殺光了。
「小孩而已,讓他們走吧。」劉湛大氣的擺手。
自身強大又何須忌憚幾名亡國之子。
今年起起落落,經歷過這些之後,劉湛的心境也有了改變,變得更加海納百川。
宋鳳林眼中都是笑意。
忙亂了許久,江南災情終於穩定,兩人難得悠閒。
「這小子也五歲了,還這麼粘人。」劉湛歪在憑几上,隨手捏了塊桂花糕吃。
二皇子絕對是最幸福的小孩,生父母也寵,父皇母后也寵,左右不用繼承帝位,長輩對他十分寬容。
不像太孫,每日的功課繁重,小小年紀已經老成持重。
「攸寧馬上就要及冠了,封號定下了嗎?」宋鳳林想起這事。
劉湛眉頭一皺。「禮部退了一步,可封郡王,為寧郡王。」
為了大皇子爵位一事,禮部又鬧起來了,只因劉攸寧是養子,禮部反對封王。
當然,這些老滑頭也學聰明了,見劉湛有發怒的預兆立即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