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儒生逼宮,最應該著急的人卻一點也不著急,還有心情調笑,可見劉湛是真的沒把這事放在眼裡。

  很快陳千戶來回話,入了殿目不斜視的抱拳行禮。「參見陛下、皇后。」

  「傳朕旨意,今日酉時統計逼宮名單,一經錄入,終生禁止踏入考場!」劉湛話一落,宋鳳林愣了,陳千戶也愣了。

  但漢天子接下來的話,生動演繹何為釜底抽薪。

  「你找幾個年輕人混進儒生里,讓他們帶頭在儒生里鬧事,跟那幾個頭儒唱反調。」

  明的不行那就來暗的,區區幾個不諳世事的儒生,還妄圖左右天子決策?

  陳千戶大聲領命,帶著禁軍侍衛來到宮門外宣讀聖旨,一時數百學子無不譁然。

  終生禁止踏入考場,那他們苦讀四書五經又有什麼意義?在這裡堅持又有什麼意義?除了極個別的老頑固,這些學子無不人心大亂。

  「漢化的胡人只是居住在漠北,又不進入中原,左右也不會對中原有影響。」這時有人大聲的說。

  「我立下家規不讓後世子孫娶胡人女子也就是了,請各位見諒,在下告辭了。」有人帶頭離開。

  看到有人離開,學子紛紛動搖,眼中都是糾結。

  「漠北到漢中千里之遙,漢中到中原又千里之遙,何況我漢民比之胡人多出千千萬,混血一說實乃無稽之談。」

  確實如此,這幾個冒頭的儒生說的話都十分有道理。

  不久便有人附和離開,越來越多的學子也尾隨而走,但這還不夠。

  「若是不能入考場,我有何顏面回去見爹娘,在下慚愧。」有人抱拳作揖,而後大方離開。

  在場的人也不是都家境富裕,也有貧苦人家的學子,想到家中就指望自己有朝一日金榜題名,這些貧苦的學子低著頭也跟著離開。

  「你們的風骨何在!」發起的頭儒氣得大罵。

  有儒生去攔人,但是架不住離開的人越來越多。

  「尹頭儒,你不是說趙大儒會來嗎?快去請他到場,或許還能留住人。」有儒生急得不行。

  他們口中的趙大儒便是趙吉章,傳言中會到場的趙大儒卻遲遲不見人影。

  眼看人越來越少,走的人越多,留下的人便越心虛。

  最終他們也沒能等來趙大儒,直到最後留下的儒生不足十人,陳千戶直接下令抓了下獄,一場儒生逼宮的風波就此平息。

  薛敬文記。

  儒生逼宮,天子以奇思巧計勸離學子。

  這一天回家,薛敬文覺得自己走路都帶風,登上馬車時,回望這座巍峨的宮闕,心中都是對漢天子的敬仰之情。

  次日早朝,劉湛攜宋鳳林如期上朝。

  趙千戶和陳千戶像門神一樣立在紫宸殿前。

  「陛下有令,昨日罷朝的官員,七日內只能站在殿外上朝。」

  那些仿若無事人一般來上朝的官員,還以為漢天子也會裝作沒發生過,滿心認為漢天子也要顧全顏面。

  但他們錯了,要比臉皮厚,漢天子那是從來沒輸過。

  「說話大聲點,朕聽不到。」劉湛故意這麼說。

  那名在殿外匯報工作的官員喊得嗓子都啞了,窘迫得一臉通紅。

  宋鳳林努力忍住笑才沒有失態。

  當天劉湛下旨封盧令遠為欽差,前往漠北招安諸胡。

  百官與劉湛的較量,最終以慘敗收場,並且成為了帝京百姓茶餘飯後的笑談。

  第147章 番外十一

  漢胡之爭的風波之後,朝堂內外異常的安靜,沒有誰再跳出來橫生事端,直到六月。

  漢元五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六月,李小連率兵渡江攻打陳留,以破竹之勢奪下了翁萊城。

  陳留建國至今已有九十四年,共歷十八世陳留王,最長的在位二十一年,最短的僅在位十天。

  弒兄,弒父,叔侄相殺,甚至爺孫相殺,陳留史就是一部血親相殘史。

  正因為陳留上下都忙著內鬥,歷代陳留王慣會伏低做小,後周倒台,他便巴結大楚,大楚倒台他便巴結大梁。

  然而這一次,剛殺盡了侄兒奪位的陳留王踢到了鐵板,漢天子不吃這一套。

  李小連奪下翁萊城後,便命餘下大軍南渡,十五萬大軍在翁萊城集結。

  按照約定,三十艘大海船會在十五天後抵達,項時海軍與陸軍東西夾擊,年內定能一舉奪下陳留。

  李小連站在翁萊城牆上,目之所及是成片的稻田。

  陳留氣候溫暖,一年四季如春,水稻不分季節,割了便能再種,這可是真正的糧倉。

  「傳本將軍令,全軍上下不可毀壞稻田,另擇一高地紮營。」

  副將抱拳領命,忙下去安排大軍紮營一事。

  與此同時的福州,領航使楊賢文正在緊張籌備船隊出發事宜。

  三十艘五千料海船停泊在福州海港,士兵忙而不亂的往船上運送物資,十萬士兵待命登船。

  今日風和日麗,大海少有的平靜。

  李福田登上海船去尋楊賢文,沒走多遠便一身的汗。

  「今日怎麼一點風也沒有。」李福田嘀咕著抹了一把臉上的汗,隨手逮了一個士兵問。「楊正使人呢?」

  「楊正使在樓頂。」士兵指向上面。

  楊賢文已經在海船樓頂待了一整天,茶飯不思的盯著遠處海平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