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李家高升叔爺在旁邊笑眯眯地道:“說來說去,還是看運氣吧。運氣好,炮彈打到身邊都不炸。運氣不好,子彈拐個彎也會打中。”
大家鬨笑起來。
說笑間已經到了柴山亭子。
柴山亭子很小,好在亭子旁邊有片平地,平地上幾片巨石正好可以坐一坐,山壁上還有一孔清泉,出水口插著半片竹筒,正好接水,泉水還不小,足有拇指粗細。泉眼旁邊,立了一塊尺把高的石碑,刻了“柴山泉”三個字。旁邊有人對今年的新丁解釋說,這口泉水有靈,大旱三年的時候都沒有幹過,周圍幾十里都靠著它救過命,所以立了這塊碑。他們從這裡過的時候,來回都要敬枝香的。
在柴山亭子吃過中飯之後,將將啟程時,管帳的何家叔爺說看天色要下雨了,叫大家先將斗笠戴上蓑衣穿好,籮筐檢查一遍,油紙是否都遮好了,然後才上路。
何叔爺看天色很準,走不到兩三里,已然是陰雲密布,不多時,淅淅瀝瀝果然下了起來。
冬雨寒涼,無遮無擋的路上不好歇腳,顧岳跟著前頭的人,聽著哨令,將擔子左肩換右肩,右肩換左肩,平路仍是小跑,上山下山壓著步子,中間只能將擔子就地放下稍稍歇口氣,緊走慢走,總算走完下午預計的二十九里路行程,到了荷葉塘。
荷葉塘得名於幾個村子邊上那一大片長了荷花的大塘,挑鹽古道就從大塘另一邊經過,靠山腳的地方修了一個進深足有三四間房的大亭子,泥磚牆的兩面各開了三個窗口,屋樑架得高,屋頂蓋的全是瓦片,亭子裡頭照例堆著稻草木柴,搭了土灶。此時已有十來個挑鹽人在裡頭歇腳了,見到李家橋這麼幾十個壯丁過來,警惕地握著扁擔站了起來。
顧九叔爺和那邊為首的漢子搭了幾句話之後,那一夥挑鹽人就挑著擔子繼續往前走了。
旁邊的人向顧岳和李長庚解釋道:“這一伙人我認得,山那邊三塘村的,在荷葉塘這裡常常就是歇個腳,住是不住在這裡的,再往前頭五里路,有個小塘村,村長老娘是三塘村嫁過去的,所以三塘村的挑鹽人頭天晚上向來是住在小塘村。”
顧岳心裡說,就算三塘村的人原本想在這裡住,看到他們這幾十人的陣勢,也是不成的了,只能趁著天色還算早,冒著雨再趕五里路去小塘村投宿。
只是他們這一行四十幾人,投宿處可不像十來個人那麼容易找。顧九叔爺有意無意地以勢壓人,其實也是勢在必然?
而且,這涼亭只有門洞與窗洞,這麼不太平的時節,看那十幾個人的樣子,不過就是憑著兩把力氣而已,其實本來也不敢在這裡過夜?
顧岳腦子裡念頭轉得挺多,這麼一想,便覺得顧九叔爺的做法其實也沒什麼不對了。
三塘村的人一走,李家橋這幾十號人,在這涼亭里堪堪可以住得下。門洞和窗洞上方的牆縫裡頭都插著小木樁,可以掛上草墊遮擋風雨。木樁的位置挺高,幾個少年人笑嘻嘻地搭起了人梯,兩個人在下頭,互相扣住對方手腕搭了個架子,另一個踩在他們搭的架子上,接住別人拋上來的草墊,掛在木樁上,掛完一邊,底下人梯往另一邊走幾步,上頭人得站穩當了,再將另一邊也掛在木樁上,當個門帘窗簾。
冬季的雨一下起來就沒完沒了,天也黑得早,伙夫急匆匆蒸了飯燒了水,吃過晚飯泡了腳,攤開稻草趕緊睡。
因為亭子裡沒法關門關窗,今晚還要多加三道內崗,三條看家狗也都留了下來。前門後門各一名崗哨,牽了狗在亭子拐角處守著,可以看住門和一邊窗口,第三個則牽了狗繞著亭子慢慢巡邏。
外崗照舊要放兩組。一組在小山坡上,一組在塘邊,一左一右將涼亭護在中間。
顧岳今天晚上輪到第二班外崗,和他一道搭班的,還是李家高升叔爺。
從睡夢中被高升叔爺搖醒,借著灶火的一點餘光,顧岳趕緊穿上衣服,輕手輕腳地做好準備,跟著高升叔爺出了亭子,被冬夜的冷風一激,睡意立時消散殆盡。
兩人戴著斗笠,披著蓑衣,脖子上掛著竹哨,腳下草鞋上額外多綁了一層稻草,既是防滑也是保暖,手裡拄著木棍探路防身,沿著山路往小山坡上走。
快到坡頂時,高升叔爺吹了兩聲短哨,坡頂回了一聲長哨。
顧岳兩人站在原地,看著路邊的茅草叢裡鑽了兩個人出來,兩邊交接之後,那兩人下山去睡覺,顧岳跟著高升叔爺鑽進了一人來高的茅草叢。
草叢裡,前頭的崗哨用茅草結成地墊和頂蓬,搭了兩個小小的窩棚出來。
挑鹽隊在夜裡放的外崗,都是按著從前軍伍中號為“夜不收”的探子的標準來的,臨出發前,又特別訓練了一番。套路其實是新丁們平日裡都曾經學過練過的,只是規矩還得格外強調一回。
高升叔爺又低聲叮囑了一回,這才俯身鑽入一個窩棚。
顧岳鑽進另一個窩棚,盤腿坐下,將木棍橫在膝上,閉目養神,寧神調息。
在陌生的地方,又是漆黑的夜裡,守夜靠的其實不是眼睛,而是耳朵。靜下心來,慢慢便可以清晰地聽到雨聲中山坡兩面的動靜。靠荷葉塘這邊的山坡,有鳥兒在巢中拍翅的聲音,另一面山坡則傳來鼠兔奔走、蹬落碎石的響動。
寂靜之中,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身體內的血液流動、氣息流轉。一個周天,大概是一刻鐘的時間。顧岳此時算是明白,為什麼夜裡沒有鐘漏,像高升叔爺他們也能大略掐准換崗的時間。
大家鬨笑起來。
說笑間已經到了柴山亭子。
柴山亭子很小,好在亭子旁邊有片平地,平地上幾片巨石正好可以坐一坐,山壁上還有一孔清泉,出水口插著半片竹筒,正好接水,泉水還不小,足有拇指粗細。泉眼旁邊,立了一塊尺把高的石碑,刻了“柴山泉”三個字。旁邊有人對今年的新丁解釋說,這口泉水有靈,大旱三年的時候都沒有幹過,周圍幾十里都靠著它救過命,所以立了這塊碑。他們從這裡過的時候,來回都要敬枝香的。
在柴山亭子吃過中飯之後,將將啟程時,管帳的何家叔爺說看天色要下雨了,叫大家先將斗笠戴上蓑衣穿好,籮筐檢查一遍,油紙是否都遮好了,然後才上路。
何叔爺看天色很準,走不到兩三里,已然是陰雲密布,不多時,淅淅瀝瀝果然下了起來。
冬雨寒涼,無遮無擋的路上不好歇腳,顧岳跟著前頭的人,聽著哨令,將擔子左肩換右肩,右肩換左肩,平路仍是小跑,上山下山壓著步子,中間只能將擔子就地放下稍稍歇口氣,緊走慢走,總算走完下午預計的二十九里路行程,到了荷葉塘。
荷葉塘得名於幾個村子邊上那一大片長了荷花的大塘,挑鹽古道就從大塘另一邊經過,靠山腳的地方修了一個進深足有三四間房的大亭子,泥磚牆的兩面各開了三個窗口,屋樑架得高,屋頂蓋的全是瓦片,亭子裡頭照例堆著稻草木柴,搭了土灶。此時已有十來個挑鹽人在裡頭歇腳了,見到李家橋這麼幾十個壯丁過來,警惕地握著扁擔站了起來。
顧九叔爺和那邊為首的漢子搭了幾句話之後,那一夥挑鹽人就挑著擔子繼續往前走了。
旁邊的人向顧岳和李長庚解釋道:“這一伙人我認得,山那邊三塘村的,在荷葉塘這裡常常就是歇個腳,住是不住在這裡的,再往前頭五里路,有個小塘村,村長老娘是三塘村嫁過去的,所以三塘村的挑鹽人頭天晚上向來是住在小塘村。”
顧岳心裡說,就算三塘村的人原本想在這裡住,看到他們這幾十人的陣勢,也是不成的了,只能趁著天色還算早,冒著雨再趕五里路去小塘村投宿。
只是他們這一行四十幾人,投宿處可不像十來個人那麼容易找。顧九叔爺有意無意地以勢壓人,其實也是勢在必然?
而且,這涼亭只有門洞與窗洞,這麼不太平的時節,看那十幾個人的樣子,不過就是憑著兩把力氣而已,其實本來也不敢在這裡過夜?
顧岳腦子裡念頭轉得挺多,這麼一想,便覺得顧九叔爺的做法其實也沒什麼不對了。
三塘村的人一走,李家橋這幾十號人,在這涼亭里堪堪可以住得下。門洞和窗洞上方的牆縫裡頭都插著小木樁,可以掛上草墊遮擋風雨。木樁的位置挺高,幾個少年人笑嘻嘻地搭起了人梯,兩個人在下頭,互相扣住對方手腕搭了個架子,另一個踩在他們搭的架子上,接住別人拋上來的草墊,掛在木樁上,掛完一邊,底下人梯往另一邊走幾步,上頭人得站穩當了,再將另一邊也掛在木樁上,當個門帘窗簾。
冬季的雨一下起來就沒完沒了,天也黑得早,伙夫急匆匆蒸了飯燒了水,吃過晚飯泡了腳,攤開稻草趕緊睡。
因為亭子裡沒法關門關窗,今晚還要多加三道內崗,三條看家狗也都留了下來。前門後門各一名崗哨,牽了狗在亭子拐角處守著,可以看住門和一邊窗口,第三個則牽了狗繞著亭子慢慢巡邏。
外崗照舊要放兩組。一組在小山坡上,一組在塘邊,一左一右將涼亭護在中間。
顧岳今天晚上輪到第二班外崗,和他一道搭班的,還是李家高升叔爺。
從睡夢中被高升叔爺搖醒,借著灶火的一點餘光,顧岳趕緊穿上衣服,輕手輕腳地做好準備,跟著高升叔爺出了亭子,被冬夜的冷風一激,睡意立時消散殆盡。
兩人戴著斗笠,披著蓑衣,脖子上掛著竹哨,腳下草鞋上額外多綁了一層稻草,既是防滑也是保暖,手裡拄著木棍探路防身,沿著山路往小山坡上走。
快到坡頂時,高升叔爺吹了兩聲短哨,坡頂回了一聲長哨。
顧岳兩人站在原地,看著路邊的茅草叢裡鑽了兩個人出來,兩邊交接之後,那兩人下山去睡覺,顧岳跟著高升叔爺鑽進了一人來高的茅草叢。
草叢裡,前頭的崗哨用茅草結成地墊和頂蓬,搭了兩個小小的窩棚出來。
挑鹽隊在夜裡放的外崗,都是按著從前軍伍中號為“夜不收”的探子的標準來的,臨出發前,又特別訓練了一番。套路其實是新丁們平日裡都曾經學過練過的,只是規矩還得格外強調一回。
高升叔爺又低聲叮囑了一回,這才俯身鑽入一個窩棚。
顧岳鑽進另一個窩棚,盤腿坐下,將木棍橫在膝上,閉目養神,寧神調息。
在陌生的地方,又是漆黑的夜裡,守夜靠的其實不是眼睛,而是耳朵。靜下心來,慢慢便可以清晰地聽到雨聲中山坡兩面的動靜。靠荷葉塘這邊的山坡,有鳥兒在巢中拍翅的聲音,另一面山坡則傳來鼠兔奔走、蹬落碎石的響動。
寂靜之中,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身體內的血液流動、氣息流轉。一個周天,大概是一刻鐘的時間。顧岳此時算是明白,為什麼夜裡沒有鐘漏,像高升叔爺他們也能大略掐准換崗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