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頁
他們高不高興,不是所有人都在意的,只要把他們的不滿維持在一個限度之內,朝廷還是該gān什麼就gān什麼。
不高興的人也有,年羹堯心道,我本是風風光光養尊處優的,卻被打發到這冰天雪地的地界兒來當差!
俄國人也很不高興,年大將軍如今是名符其實的將軍了,他還揣著皇帝的密令:你不是會挑事兒麼?把東北的界約重新想辦法定一定,你還是便宜行事。俄國人實在是離我家祖墳太近了一點,我覺得不太安全,你請他們搬遠一點。
比起荷蘭在爪哇的人口,俄國人在遠東的人更少!這回談判不用傳教士了,這些韃靼人似乎懂得了什麼是談判,死活不肯讓步。談又談不攏、打又不敢打——人少。俄國人不高興到了極點。
英國人也很不高興,巨大的市場……他們沒撈著!他們大概沒明白什麼叫做“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這個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現在即便要解體,也不是因為他們的衝擊——中國的手工業現在還是不落後的,想轉化為原始的工業也不是特別困難的事qíng。
事qíng的起點還是在南洋,移民南洋,需要船,移民安家需要種子、農具、建築工具也是必須的。這就極大促進了內地手工業的發展,承包商人大量地出現。南洋有諸多資源,開採需要人力,這也意味著,這些人的主要工作就是開礦,他們的生活就需要通過商品jiāo換來實現。開發新領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著,承包商人就一直在發展,工場手工業也在不斷地整合、互相吞併著。
最讓英國人鬱悶的是,他們大概是低估了這些留著豬尾巴的傢伙的能力。由於清廷是派商人出身的官員談判的,這本身是對這些洋夷的不滿、蔑視、怠慢的表示,卻起到了出乎意料的作用,南洋商人出身的清廷官員本著不吃虧的原則,爭取到了同等的互惠條件,即允許中國人到英國傾銷商品。
這本來沒什麼的,也沒幾個中國人樂意離家那麼遠去做買賣。但是,商人jīng明就在於此,他們……僱傭了歐洲代理商進行銷售。
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很有市場,極大地刺激了他們本土的生產,想打進去更難了!英國人只能從殖民地上找補回來,鬱悶之qíng可想而知。
更可恨的是,韃靼人的政府似乎突然變jīng明了。從關稅上得到好處的清廷,對於商業忽然重視了起來,因為他們發現,內外貿易上的稅收已經超過了農業稅。他們有了足夠的錢去擴展軍備,四下找茬兒,準備再gān一筆大的。有了商業稅作為支撐,他們可以從容地通過減少農業稅等一系列手段鞏固統治、團結人心,讓英國人扶植政治代理人的計劃破產。
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啊!
第297章 大家看下有話說
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淑嘉會覺得這個國家是生機勃勃的。持續不斷的生命力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特xing之一,然而這種持續也是有高cháo有低谷,現在無疑是在向一個好的方向在發展。
淑嘉已經無數次被時人的創造力所震撼,天才的創造xing一直存在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骨血里,只要有合適的機會,就會破土而出、茁壯成長。他們不需要導師,只需要一個不那麼苛刻的環境,自然就會有挑戰你想像力的發明創造出來,他們自我解放思想的廣度和深度足以令穿越者汗顏。
這一切的發生,只是需要一個束縛得不那麼緊的環境而已。
自從接觸了朝政,淑嘉就越發小心謹慎,知道決定不是可以隨便做出來的。哪怕在涉及到廣泛開設蒙學的問題上,她也只是小心地邁出了一小步,還是僅限於在旗男童的。再想普及義務教育,她也得顧及實際國qíng。
胤礽就沒有這個顧忌了,他老人家大手一揮,學校隨著八旗的“擴招”而建立了起來。甚而至於,他還在京師設立了一所專門的語言學校,兼習對外關係。他的案頭還有一份更加龐大的、在外國範圍內推行義務的蒙學教育的計劃。
國家現在有錢,很有錢,源源不斷的銀、銅運往國內,刺激了國人的神經。對外擴張的呼聲日益高漲,不少人開始懷念起年羹堯來,要是這個傢伙還在兩廣任上就好了,可以接著往前推進啊!
對外戰爭的進行,與“外籍友人”的不斷接觸,使得“國家”的概念更接近於後世的定義,也讓國籍這名義的定義更加明晰。誠如淑嘉所想,民族矛盾被國家競爭間的矛盾所淡化,否則,胤礽不會放開了“開啟”民智了——面對一些只想著造他的反的人,實施愚民政策都來不及了。
淑嘉從沒想到過,前進的步子可以邁得這樣大。不但是政府的政策,還有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來自整個社會的變化。
在淑嘉的空想里,想要發展,需要有市場、勞動力、資本,後兩樣本國是不缺的,但是缺乏市場。雖然與歐洲國家有了直接的商貿往來,但是……此時的歐洲市場並不很大、人口也不是很多,歐洲人自己也在拓展市場,非洲的發展程度也不高……
她卻忘了,她腳下的這片土地,才是世界上最令人垂涎的市場!貨幣的湧入,刺激了消費,也刺激了生產。必須得承認,此時的中國,它的各種產品的質量是站在世界頂尖的。
而且,國人極具模仿、創新能力,擅長“拿來主義”。咳咳,就是山寨……能造出目前世界上最jīng致的機械的國家,對於流行事物進行流水線式地普及推廣是件不太困難的事qíng。
物美而價廉,極大地拓展了國內市場。人們開始習慣買一些別人生產的質量更好的東西,而不是事事都要自己動手——某些比較jīng致的東西,自己動手還費時費力,有那個閒qíng逸志,做一點自己擅長生產的東西更划算。
當人們不再滿足於自給自足的時候,商品化的時代漸漸浸入人們的生活。
這個世界似乎總是在刺激著穿越者的神經,不但是在好的方面,在壞的方面也是一樣。
比如兼併,比如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而放棄了種植糧食作物,又比如某些人奢侈的生活方式。
胤礽非常頭疼!秉承著一慣的行為方式,他老人家直接下令,qiáng制要求凡有田地的,必須保證六成的土地用來種糧。而奢侈之風,卻是他三令五申而止不住的事qíng了。
資本的原始積累是血腥的,在南洋是以qiáng制移民的面目出現,在本土,就是兼併與破壞。對歐貿易的發展還是有好處的,那就是刺激了本土紡織業的發展,中國的絲綢是極受歡迎的商品。能與絲綢相媲美的,就是瓷器了。
眾所周知,燒瓷是挺破壞環境的一件事qíng,尤其是在生產力不太高、技術不太發達而又要大量生產的時候。砍樹、采土,濃煙蔽日……
御史一本參上,引起朝中軒然大波。
中國本就有不焚林而獵、不竭澤而漁的光榮傳統,這一本在義理上極站得住腳,從而引起了朝上的又一場大論戰。
也有在正人君子看來有傷風化的壞事出現:女子開始拋頭露面了。又有御史上本:請求禁止這等有傷風化的事qíng出現,大量僱傭女工容易出jian案。
與此同時,還有一份上書擺到了御案之前,請求禁女子纏足。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談起,說到纏足是“效李後主亡國之餘風”,又比出歷代史書里的《五行志》所記載的各種妖異徵兆。連有人穿了件奇怪的、與眾不同的衣服都要說成是不好的兆頭,稱為“服妖”,當成妖怪的一種,何況這種殘害人類肢體的舉動?引經據典,文詞犀利。
又有要求朝廷嚴令婚姻制度的,要求在旗人里也要重申:必須嚴格執行男子年不滿四十不許納妾的規定,擅自納僕役下女為妾的要受罰。妾生子的地位必須再降低,婢生子與外室子在分家的時候更是無法與婚生子分得同樣的家產。
朝上吵作一團,熱鬧得有些過了頭了。
在開發南洋、發展工商業中獲利的新貴派主要是後兩個問題的支持者,他們認為:應該讓女子“恢復自然”,必須限制納妾。
這都是為了讓婦女也成為勞動力。紡織女工,紡織總是與女工聯繫在一起的。女人都讓你們打斷了腳鎖在家裡、當成小老婆拘在家裡,咱們到哪裡找人gān活去?
固守傳統的人則是支持前兩樣提案,覺得新貴們太過急功近利,吃祖宗飯、斷子孫糧,不是長久發展之計。男女有別,yīn陽有道,怎麼能夠放女人處跑呢?
兩派吵得稀里糊塗,老夫子們大罵新貴:“傷風敗俗。你兒子可還不到四十,已經納了三房小妾了,你就會說別人!”
新貴們也把老夫子們恨得牙痒痒:“自己窮酸,偏要擋人財路。”
兩下的論戰一直打到了邸報上,筆戰打得十分熱鬧。
淑嘉每天的樂趣就是抱著一疊邸報看熱鬧。今天是保守派說新貴派鑽進錢眼裡爬不出來了,明天是新派說保守派鼠目寸光。
直到有一天,她聽到了胤礽說:“我等蠻夷尚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奈何這些酸儒只計較著剃掉還會長出來的頭髮,卻不關心損折無法復原的肢體呢?”
他在自稱“蠻夷”麼?
淑嘉有些想哭,這個詞從胤礽的嘴巴里說出來,代表的是自信吧?
胤礽的原話稍加潤色就成了上諭,令諸王大臣、內外百官、諸生相議。
淑嘉知道,胤礽的心裡,已經是贊成一定程度上解放婦女了。朝廷上再怎麼爭吵,淑嘉都不必關心了,結果,必然是往一個她樂見的方向發展的。
經濟決定政治,經濟需要婦女作為勞動力出現,政治上就必須作出回應。在胤礽需要全國上下消除民族隔閡的時候,他就不能夠不向外發展、擴張,抬出一個共同的競爭對手來給國內矛盾各方足夠的共同利益以消彌彼此間的爭端。
一切都那麼地順利,美好得超乎想像,不由讓人心生恐慌,生怕這一切都是自己在做夢。
———————————————————————————————————————
淑嘉不知道是自己是不是在做夢,國家生機已現,她的生命卻在枯萎。這個世界上與她相處最多的一個人去了,帶走了她大半生的記憶,就這樣毫無徵兆地走了,來不及留下隻言片語。
他只是,早上再沒有按時起chuáng而已。
她早該發現的,胤礽近來睡得越來越少,人越一點也不顯得萎靡,根本是在透支生命。
靜靜地躺在chuáng上,聽到弘旦問烏雲珠:“額娘歇下了麼?”
烏雲珠小聲地道:“方才用了小半碗老米稀粥,已經躺下了。”
“呼——那就好,咱們出去再說。”
兒女們的聲音一字一字聽得清楚,卻又仿佛遠在天邊。
不高興的人也有,年羹堯心道,我本是風風光光養尊處優的,卻被打發到這冰天雪地的地界兒來當差!
俄國人也很不高興,年大將軍如今是名符其實的將軍了,他還揣著皇帝的密令:你不是會挑事兒麼?把東北的界約重新想辦法定一定,你還是便宜行事。俄國人實在是離我家祖墳太近了一點,我覺得不太安全,你請他們搬遠一點。
比起荷蘭在爪哇的人口,俄國人在遠東的人更少!這回談判不用傳教士了,這些韃靼人似乎懂得了什麼是談判,死活不肯讓步。談又談不攏、打又不敢打——人少。俄國人不高興到了極點。
英國人也很不高興,巨大的市場……他們沒撈著!他們大概沒明白什麼叫做“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這個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現在即便要解體,也不是因為他們的衝擊——中國的手工業現在還是不落後的,想轉化為原始的工業也不是特別困難的事qíng。
事qíng的起點還是在南洋,移民南洋,需要船,移民安家需要種子、農具、建築工具也是必須的。這就極大促進了內地手工業的發展,承包商人大量地出現。南洋有諸多資源,開採需要人力,這也意味著,這些人的主要工作就是開礦,他們的生活就需要通過商品jiāo換來實現。開發新領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著,承包商人就一直在發展,工場手工業也在不斷地整合、互相吞併著。
最讓英國人鬱悶的是,他們大概是低估了這些留著豬尾巴的傢伙的能力。由於清廷是派商人出身的官員談判的,這本身是對這些洋夷的不滿、蔑視、怠慢的表示,卻起到了出乎意料的作用,南洋商人出身的清廷官員本著不吃虧的原則,爭取到了同等的互惠條件,即允許中國人到英國傾銷商品。
這本來沒什麼的,也沒幾個中國人樂意離家那麼遠去做買賣。但是,商人jīng明就在於此,他們……僱傭了歐洲代理商進行銷售。
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很有市場,極大地刺激了他們本土的生產,想打進去更難了!英國人只能從殖民地上找補回來,鬱悶之qíng可想而知。
更可恨的是,韃靼人的政府似乎突然變jīng明了。從關稅上得到好處的清廷,對於商業忽然重視了起來,因為他們發現,內外貿易上的稅收已經超過了農業稅。他們有了足夠的錢去擴展軍備,四下找茬兒,準備再gān一筆大的。有了商業稅作為支撐,他們可以從容地通過減少農業稅等一系列手段鞏固統治、團結人心,讓英國人扶植政治代理人的計劃破產。
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啊!
第297章 大家看下有話說
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淑嘉會覺得這個國家是生機勃勃的。持續不斷的生命力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特xing之一,然而這種持續也是有高cháo有低谷,現在無疑是在向一個好的方向在發展。
淑嘉已經無數次被時人的創造力所震撼,天才的創造xing一直存在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骨血里,只要有合適的機會,就會破土而出、茁壯成長。他們不需要導師,只需要一個不那麼苛刻的環境,自然就會有挑戰你想像力的發明創造出來,他們自我解放思想的廣度和深度足以令穿越者汗顏。
這一切的發生,只是需要一個束縛得不那麼緊的環境而已。
自從接觸了朝政,淑嘉就越發小心謹慎,知道決定不是可以隨便做出來的。哪怕在涉及到廣泛開設蒙學的問題上,她也只是小心地邁出了一小步,還是僅限於在旗男童的。再想普及義務教育,她也得顧及實際國qíng。
胤礽就沒有這個顧忌了,他老人家大手一揮,學校隨著八旗的“擴招”而建立了起來。甚而至於,他還在京師設立了一所專門的語言學校,兼習對外關係。他的案頭還有一份更加龐大的、在外國範圍內推行義務的蒙學教育的計劃。
國家現在有錢,很有錢,源源不斷的銀、銅運往國內,刺激了國人的神經。對外擴張的呼聲日益高漲,不少人開始懷念起年羹堯來,要是這個傢伙還在兩廣任上就好了,可以接著往前推進啊!
對外戰爭的進行,與“外籍友人”的不斷接觸,使得“國家”的概念更接近於後世的定義,也讓國籍這名義的定義更加明晰。誠如淑嘉所想,民族矛盾被國家競爭間的矛盾所淡化,否則,胤礽不會放開了“開啟”民智了——面對一些只想著造他的反的人,實施愚民政策都來不及了。
淑嘉從沒想到過,前進的步子可以邁得這樣大。不但是政府的政策,還有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來自整個社會的變化。
在淑嘉的空想里,想要發展,需要有市場、勞動力、資本,後兩樣本國是不缺的,但是缺乏市場。雖然與歐洲國家有了直接的商貿往來,但是……此時的歐洲市場並不很大、人口也不是很多,歐洲人自己也在拓展市場,非洲的發展程度也不高……
她卻忘了,她腳下的這片土地,才是世界上最令人垂涎的市場!貨幣的湧入,刺激了消費,也刺激了生產。必須得承認,此時的中國,它的各種產品的質量是站在世界頂尖的。
而且,國人極具模仿、創新能力,擅長“拿來主義”。咳咳,就是山寨……能造出目前世界上最jīng致的機械的國家,對於流行事物進行流水線式地普及推廣是件不太困難的事qíng。
物美而價廉,極大地拓展了國內市場。人們開始習慣買一些別人生產的質量更好的東西,而不是事事都要自己動手——某些比較jīng致的東西,自己動手還費時費力,有那個閒qíng逸志,做一點自己擅長生產的東西更划算。
當人們不再滿足於自給自足的時候,商品化的時代漸漸浸入人們的生活。
這個世界似乎總是在刺激著穿越者的神經,不但是在好的方面,在壞的方面也是一樣。
比如兼併,比如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而放棄了種植糧食作物,又比如某些人奢侈的生活方式。
胤礽非常頭疼!秉承著一慣的行為方式,他老人家直接下令,qiáng制要求凡有田地的,必須保證六成的土地用來種糧。而奢侈之風,卻是他三令五申而止不住的事qíng了。
資本的原始積累是血腥的,在南洋是以qiáng制移民的面目出現,在本土,就是兼併與破壞。對歐貿易的發展還是有好處的,那就是刺激了本土紡織業的發展,中國的絲綢是極受歡迎的商品。能與絲綢相媲美的,就是瓷器了。
眾所周知,燒瓷是挺破壞環境的一件事qíng,尤其是在生產力不太高、技術不太發達而又要大量生產的時候。砍樹、采土,濃煙蔽日……
御史一本參上,引起朝中軒然大波。
中國本就有不焚林而獵、不竭澤而漁的光榮傳統,這一本在義理上極站得住腳,從而引起了朝上的又一場大論戰。
也有在正人君子看來有傷風化的壞事出現:女子開始拋頭露面了。又有御史上本:請求禁止這等有傷風化的事qíng出現,大量僱傭女工容易出jian案。
與此同時,還有一份上書擺到了御案之前,請求禁女子纏足。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談起,說到纏足是“效李後主亡國之餘風”,又比出歷代史書里的《五行志》所記載的各種妖異徵兆。連有人穿了件奇怪的、與眾不同的衣服都要說成是不好的兆頭,稱為“服妖”,當成妖怪的一種,何況這種殘害人類肢體的舉動?引經據典,文詞犀利。
又有要求朝廷嚴令婚姻制度的,要求在旗人里也要重申:必須嚴格執行男子年不滿四十不許納妾的規定,擅自納僕役下女為妾的要受罰。妾生子的地位必須再降低,婢生子與外室子在分家的時候更是無法與婚生子分得同樣的家產。
朝上吵作一團,熱鬧得有些過了頭了。
在開發南洋、發展工商業中獲利的新貴派主要是後兩個問題的支持者,他們認為:應該讓女子“恢復自然”,必須限制納妾。
這都是為了讓婦女也成為勞動力。紡織女工,紡織總是與女工聯繫在一起的。女人都讓你們打斷了腳鎖在家裡、當成小老婆拘在家裡,咱們到哪裡找人gān活去?
固守傳統的人則是支持前兩樣提案,覺得新貴們太過急功近利,吃祖宗飯、斷子孫糧,不是長久發展之計。男女有別,yīn陽有道,怎麼能夠放女人處跑呢?
兩派吵得稀里糊塗,老夫子們大罵新貴:“傷風敗俗。你兒子可還不到四十,已經納了三房小妾了,你就會說別人!”
新貴們也把老夫子們恨得牙痒痒:“自己窮酸,偏要擋人財路。”
兩下的論戰一直打到了邸報上,筆戰打得十分熱鬧。
淑嘉每天的樂趣就是抱著一疊邸報看熱鬧。今天是保守派說新貴派鑽進錢眼裡爬不出來了,明天是新派說保守派鼠目寸光。
直到有一天,她聽到了胤礽說:“我等蠻夷尚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奈何這些酸儒只計較著剃掉還會長出來的頭髮,卻不關心損折無法復原的肢體呢?”
他在自稱“蠻夷”麼?
淑嘉有些想哭,這個詞從胤礽的嘴巴里說出來,代表的是自信吧?
胤礽的原話稍加潤色就成了上諭,令諸王大臣、內外百官、諸生相議。
淑嘉知道,胤礽的心裡,已經是贊成一定程度上解放婦女了。朝廷上再怎麼爭吵,淑嘉都不必關心了,結果,必然是往一個她樂見的方向發展的。
經濟決定政治,經濟需要婦女作為勞動力出現,政治上就必須作出回應。在胤礽需要全國上下消除民族隔閡的時候,他就不能夠不向外發展、擴張,抬出一個共同的競爭對手來給國內矛盾各方足夠的共同利益以消彌彼此間的爭端。
一切都那麼地順利,美好得超乎想像,不由讓人心生恐慌,生怕這一切都是自己在做夢。
———————————————————————————————————————
淑嘉不知道是自己是不是在做夢,國家生機已現,她的生命卻在枯萎。這個世界上與她相處最多的一個人去了,帶走了她大半生的記憶,就這樣毫無徵兆地走了,來不及留下隻言片語。
他只是,早上再沒有按時起chuáng而已。
她早該發現的,胤礽近來睡得越來越少,人越一點也不顯得萎靡,根本是在透支生命。
靜靜地躺在chuáng上,聽到弘旦問烏雲珠:“額娘歇下了麼?”
烏雲珠小聲地道:“方才用了小半碗老米稀粥,已經躺下了。”
“呼——那就好,咱們出去再說。”
兒女們的聲音一字一字聽得清楚,卻又仿佛遠在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