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頁
第292章 機遇與挑戰並存
不管胤礽想做什麼樣勵jīng圖治的皇帝,他都必須有一個全面而細緻的計劃。康熙的教育,為淑嘉所詬病,摧殘兒童身心健康、不尊重老師、不重視德育……簡直是罄竹難。然而,康熙用他兒子們的高質量證明了,他的教育方式確實是有效的。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對於細節的把握,這也與康熙本人的風格有關,他就是那種求全責備的人。
即便是對康熙不那麼發自內心尊敬的淑嘉,也必須承認:康熙的兒子們,具體的業務能力是很qiáng的,只要他們沉下心來辦事不是心存敷衍,必然是細緻周到的。
頗得康熙真傳的胤礽,在各個方面也深受乃父影響,即便心中有一些làng漫主義的想法讓他熱血沸騰,一旦著眼於實際事務,又很快務實了起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就是擺在胤礽面前的qíng況。無論心中多麼大的野望,他都得從頭做起。雖然目標很宏偉,卻不可能一蹴而就。他要真是一覺醒來就下令滿漢一樣待遇了,他這皇帝也就當到頭了。眾人一定以為他是在“亂命”,先前的一場大病燒糊了他的腦袋!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飯要一口一口地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才是改革的最高境界。
咳咳,當然這個漸進的過程也是相對的,期間少不了波折,好歹波折不是動dàng,更不是革命。
埋下頭來,胤礽仔細考慮過了關外的qíng況,又對比手上京旗的狀況,列出了回屯所需的諸般注意事項。從調集什麼樣的旗下人口,各旗比例,到分配於何處住,選派什麼樣的官員,樣樣都要考慮周到,光是第一批回屯的京旗,就要至少五年的時間才能夠適應生活不用國家再cao心了。
走了這一步,就等於承認,之前的政策現在已經行不通了,再不能由國家包養旗人了。已經耕種勞動了的旗人,與漢人的區別,還有那麼大麼?
這個道理胤礽明白,弘旦明白,決策的諸朝臣也明白。一個政策的改變,不一定是非要通告天下說這個辦法已經不適應形勢了,只要看新頒的政策是不是延續了原來的政策,就知道它是不是走到了消亡的邊緣了。
京旗回屯事件在中央醞釀了幾個月,長泰十三年二月,正式下了旨意。選擇這個時間也是經過考慮,此時chūn寒已過,天氣只會越來越暖和,到了東北雖是夏季,卻正是涼慡宜人。到那裡慢慢安下家來,適應著適應著冬天也到了,不會因為大冬天驟然到了東北而凍壞。
至於回屯安頓下來之後已經過了chūn耕,這一季的農時就荒廢了的問題,雍王是這樣說的:“誰也沒指望他們頭一年就有收成的,還是先遷過去要緊,難不成去了還想再回來?他們本來就是拿著國家餉銀的,就是頭一年沒有收成,也餓不死他們。餓一餓,bī一bī,也就拿得起鋤頭了。臣弟已經把頭一批需要的耕牛、種子、家具都準備好了。盛京等處也在加蓋回屯京旗的房舍。”
受他這句話的啟發,弘曈又加了一句:“這些人,幾代人都拿著國家的錢糧、當著差使。如今不過是把差使從駐防變成耕種,種出來的糧食還歸他們自己,怎麼就不樂意了?”
京旗回屯的執行,再次體現了萬惡的主義的“優越xing”,根本不需要徵求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幾乎不需要解釋,上頭下令了,你們就去辦,不gān就是抗旨。這就是眼下的國qíng了,上面“亂命”,是他不對,但是如果你由此而反對他,你也不是好貨!
而旗丁里對此事的抗拒並不如想像中的激烈——人口膨脹,職位卻不可能以相應的係數膨脹,普通旗丁得差使的機會越來越少,國家津貼發放時打的折扣也越來越厲害,京城的攀比之風也越來越嚴重,日子過快過不下去了。
如今皇上下令,被選中的人牢騷是免不了的,畢竟京城生活要方便得多,但是回去也不是一個不能接受的選擇。要知道,旗人現在還享受著免稅的優惠,清廷的政策,關外真正稱得上是地廣人稀,每個成丁可得幾十畝的土地。再者,又沒說不能僱人耕種,對吧?
饒是如此,這項政策還是遇到了不少的麻煩。比如,誰帶隊?
旗丁們很多都是有旗主的,讓旗主本人北上,幾乎是不可能的,讓他們的子弟去,派誰?總覺得有點兒流放的意味了。
光靠這些人還不行,胤礽也知道旗丁里已經生出不少遊手好閒份子、宗室裡面也多了不少紈絝子弟,必須有官員跟著。必須是熟知農事又jīng於細務的,還得是不畏qiáng權的。到了關外,就是旗人的根據地,旗人心裡天然上就qiáng硬了起來。一般漢官還真支使不動這些“爺”們。
胤礽冷笑數聲,直接把幾位嗣王給派了出去,頭一個被點名的就是他三哥的寶貝兒子、他老婆的侄女婿,弘晟,不是一個人去,而是帶上老婆去。弘昭年輕,把昭的哥哥弘時也給弄了去,此外允祺、允祐等各有兒子被指令指著名下佐領北上。弘旺同時年紀不大,允禩又沒有別的兒子,只能留在京中。
胤礽從他兄弟的兒子們入手,讓他們帶頭。他最狠的卻是,讓弘曈跟著頭一批人過去,壓陣。皇帝兒子都去了,你們有什麼好矜貴的?
弘曈原是掌戶部的皇子,qíng況也熟悉,身份也夠高貴,足以壓制住以為天高皇帝遠而胡作非為的人。同時,由於天然的父子關係,他可以把qíng況及時地向京中反饋,又不用擔心君臣之間的信任問題——他親媽可還活著,這個圓場還是能打的,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啊!
給弘曈配的人員裡面又有一個慶德,這貨本來就是個流氓,處事之圓滑實是旁人比不上的。按照大清朝國舅們的囂張程度,即便弘曈臨時有事,或者偶爾有個病假,他的身份也足以使他能夠壓得住場面。
本來這個差使胤礽是想給赫舍里家的——索尼系赫舍里氏,然而考慮到自己的舅舅家裡,除了索額圖(已死),剩下的都是被康熙罵為“懶惰”不肯任事,值個班都要曠工的,只得把這個念頭給掐滅了。
然後就是讓吏部選派各地的長於民事的“循吏”,每個都得了皇帝的接見。胤礽親切地與這些平日裡幾乎沒有面聖可能的芝麻官們,對他們的工作給予了肯定與高度的表揚,趁他們感動得不知東西南北的時候告訴他們:眼下正是你們大有作為之時,我有一件好事讓你們去做。並外是一般人去不了的地方,現在我給你們這個殊榮,過去當官。
————————————————————————————————
本以為配了這樣的班底,要身份有身份、要能吏有能吏,應該可以了吧?
胤礽卻忘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既有身份又有能力的,有身份的可能沒有能力,有能力的可能會被身份壓著。
又有,旗丁們看了少主子們也到了關外,是聽話跟著去了,但是他們畢竟是養尊處優幾十年的人了,別看只是些普通旗人,每人一季可能就兩套體面衣裳,但是好面子、愛擺譜的習慣還是養出來的——如果你們家也是連著八十年沒當過勞動人民就能衣食無憂,你也能有譜兒了。
正是國家的圈養政策,養得旗人身上的銳氣全無。實際上,最開始的時候,國家並沒有明令規定普通旗人不得經商、耕種為生的,限制的只是官宦,當然官宦們也不屑於親自去gān,而是指揮家奴去做(==)。誰知道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從事勞動靠勞動養活自己就比較低賤的觀念了。
有些人家人口多,田地多,本身耕種不過來,這個可以理解,沒這方面的技術經驗麼。也就變通了起來,招募了不少僱農!關外不許普通漢人去的,但是,如果你是旗人家的奴僕、佃戶,用這個理由還是可以去的。
不少心思靈動的旗人,在接到搬遷令之前就打起了這方面的主意。到了地頭,不用自己動手,坐著收租也能一家子飽暖,多好的算盤!
說起來,自打康熙四十餘年開始,國家遭了災荒吃不上飯的大有人在,因為有了這些無產者,各種bào動也不少。這些亂民在年景好的時候,可都是良民,可見國家是不缺農民的。
又由於攤丁入畝與永不加賦,剩餘人口多了起來,國家對人身的束縛放鬆了很多,招募人手更加容易。
一下子多出了這麼多人,把有準備的戶部嚇了一跳。戶部是準備了某些人會帶著奴僕上路的(比如弘曈等人),但是大多數都是普普通通的旗人,怎麼就多出來這麼多人?
問明qíng況,把雍王氣得目瞪口呆:“這些不爭氣的東西!”旗人當地主,他不生氣,他氣的只是這股子jīng神,就這麼不肯踏實gān活麼?
胤礽道:“這群混蛋!國家只預備了旗丁的房舍錢糧,並不管這些僱工奴僕們的口糧!這麼多人到了那邊兒食不裹腹,要出亂子的!”
這又手心腳亂地應對。
幾乎沒對人解釋過什麼事qíng的胤礽不得不緩和了語氣,告訴旗丁們,你們帶了這麼多人過去,那裡暫時是沒有這麼多糧食給你們養奴才的!到時候當心他們搶你們的吃的。苦口婆心。
才剎住了這股風cháo。
緊接著,回屯京旗之間又起了摩擦。
“啪!”胤礽摔了奏摺,捏了捏鼻樑,覺得頭疼不已。
弘旦垂手立在下面,這摺子的內容他也知道,不外是土地有肥沃貧脊之分,哪旗分得好了、哪旗分得次了,誰家地肥、誰家地薄,吵得不可開jiāo。
“爭爭爭!就知道爭!都覺得自己吃了虧,那就讓他們互相換過來!正藍旗覺得吃虧了?叫他跟正紅旗換!”
“汗阿瑪,不可!”弘旦跪了下去,“這樣是要出亂子的。康熙初年為了換地的事兒,輔臣們鬧得不可開jiāo,還饒上了二品大員。再者,他們不消停,朝廷就要照他們的意思辦,長此以往怕要威信全無了。”
這說的是康熙初年的恩怨了,最後以鰲拜的勝利而告終,期間賠上了幾位大臣,加上一些別的事qíng,四輔臣之一的蘇克薩哈也被鰲少保弄死了。
最後還是給各旗的小主子們下了命令,不許縱容底下人胡鬧,不許聽風就是雨!你們勘明實qíng上報,誰胡說八道,你們可都是有爵位的,不要顯得配不上這份責任。
其實分配的時候還是有些不平衡的,這是必然的,八旗本身就要排個次序,而不同的旗份里出的官員,多少也會帶一點個人色彩。但是總的說來,還算是平衡,胤礽等人又想打好這頭一pào,更是用心,總算事qíng沒有鬧大。
“只盼明年他們能像樣子一點!”
還明年呢!這一年的秋天回屯京旗就出了一件比較大的事qíng。
這事qíng出得極其打臉,出事的人卻是弘時。弘時此人,很久一段時間是雍王家的寶貝疙瘩,無他,他的兄弟們死得太頻繁了。頗受了一段時間的矚目,又加上他爹管得雖嚴,但是生母把他當眼珠子似地疼愛,四福晉又必須對他好。他本身也不知道搞的,就有些長歪。
不管胤礽想做什麼樣勵jīng圖治的皇帝,他都必須有一個全面而細緻的計劃。康熙的教育,為淑嘉所詬病,摧殘兒童身心健康、不尊重老師、不重視德育……簡直是罄竹難。然而,康熙用他兒子們的高質量證明了,他的教育方式確實是有效的。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對於細節的把握,這也與康熙本人的風格有關,他就是那種求全責備的人。
即便是對康熙不那麼發自內心尊敬的淑嘉,也必須承認:康熙的兒子們,具體的業務能力是很qiáng的,只要他們沉下心來辦事不是心存敷衍,必然是細緻周到的。
頗得康熙真傳的胤礽,在各個方面也深受乃父影響,即便心中有一些làng漫主義的想法讓他熱血沸騰,一旦著眼於實際事務,又很快務實了起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就是擺在胤礽面前的qíng況。無論心中多麼大的野望,他都得從頭做起。雖然目標很宏偉,卻不可能一蹴而就。他要真是一覺醒來就下令滿漢一樣待遇了,他這皇帝也就當到頭了。眾人一定以為他是在“亂命”,先前的一場大病燒糊了他的腦袋!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飯要一口一口地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才是改革的最高境界。
咳咳,當然這個漸進的過程也是相對的,期間少不了波折,好歹波折不是動dàng,更不是革命。
埋下頭來,胤礽仔細考慮過了關外的qíng況,又對比手上京旗的狀況,列出了回屯所需的諸般注意事項。從調集什麼樣的旗下人口,各旗比例,到分配於何處住,選派什麼樣的官員,樣樣都要考慮周到,光是第一批回屯的京旗,就要至少五年的時間才能夠適應生活不用國家再cao心了。
走了這一步,就等於承認,之前的政策現在已經行不通了,再不能由國家包養旗人了。已經耕種勞動了的旗人,與漢人的區別,還有那麼大麼?
這個道理胤礽明白,弘旦明白,決策的諸朝臣也明白。一個政策的改變,不一定是非要通告天下說這個辦法已經不適應形勢了,只要看新頒的政策是不是延續了原來的政策,就知道它是不是走到了消亡的邊緣了。
京旗回屯事件在中央醞釀了幾個月,長泰十三年二月,正式下了旨意。選擇這個時間也是經過考慮,此時chūn寒已過,天氣只會越來越暖和,到了東北雖是夏季,卻正是涼慡宜人。到那裡慢慢安下家來,適應著適應著冬天也到了,不會因為大冬天驟然到了東北而凍壞。
至於回屯安頓下來之後已經過了chūn耕,這一季的農時就荒廢了的問題,雍王是這樣說的:“誰也沒指望他們頭一年就有收成的,還是先遷過去要緊,難不成去了還想再回來?他們本來就是拿著國家餉銀的,就是頭一年沒有收成,也餓不死他們。餓一餓,bī一bī,也就拿得起鋤頭了。臣弟已經把頭一批需要的耕牛、種子、家具都準備好了。盛京等處也在加蓋回屯京旗的房舍。”
受他這句話的啟發,弘曈又加了一句:“這些人,幾代人都拿著國家的錢糧、當著差使。如今不過是把差使從駐防變成耕種,種出來的糧食還歸他們自己,怎麼就不樂意了?”
京旗回屯的執行,再次體現了萬惡的主義的“優越xing”,根本不需要徵求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幾乎不需要解釋,上頭下令了,你們就去辦,不gān就是抗旨。這就是眼下的國qíng了,上面“亂命”,是他不對,但是如果你由此而反對他,你也不是好貨!
而旗丁里對此事的抗拒並不如想像中的激烈——人口膨脹,職位卻不可能以相應的係數膨脹,普通旗丁得差使的機會越來越少,國家津貼發放時打的折扣也越來越厲害,京城的攀比之風也越來越嚴重,日子過快過不下去了。
如今皇上下令,被選中的人牢騷是免不了的,畢竟京城生活要方便得多,但是回去也不是一個不能接受的選擇。要知道,旗人現在還享受著免稅的優惠,清廷的政策,關外真正稱得上是地廣人稀,每個成丁可得幾十畝的土地。再者,又沒說不能僱人耕種,對吧?
饒是如此,這項政策還是遇到了不少的麻煩。比如,誰帶隊?
旗丁們很多都是有旗主的,讓旗主本人北上,幾乎是不可能的,讓他們的子弟去,派誰?總覺得有點兒流放的意味了。
光靠這些人還不行,胤礽也知道旗丁里已經生出不少遊手好閒份子、宗室裡面也多了不少紈絝子弟,必須有官員跟著。必須是熟知農事又jīng於細務的,還得是不畏qiáng權的。到了關外,就是旗人的根據地,旗人心裡天然上就qiáng硬了起來。一般漢官還真支使不動這些“爺”們。
胤礽冷笑數聲,直接把幾位嗣王給派了出去,頭一個被點名的就是他三哥的寶貝兒子、他老婆的侄女婿,弘晟,不是一個人去,而是帶上老婆去。弘昭年輕,把昭的哥哥弘時也給弄了去,此外允祺、允祐等各有兒子被指令指著名下佐領北上。弘旺同時年紀不大,允禩又沒有別的兒子,只能留在京中。
胤礽從他兄弟的兒子們入手,讓他們帶頭。他最狠的卻是,讓弘曈跟著頭一批人過去,壓陣。皇帝兒子都去了,你們有什麼好矜貴的?
弘曈原是掌戶部的皇子,qíng況也熟悉,身份也夠高貴,足以壓制住以為天高皇帝遠而胡作非為的人。同時,由於天然的父子關係,他可以把qíng況及時地向京中反饋,又不用擔心君臣之間的信任問題——他親媽可還活著,這個圓場還是能打的,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啊!
給弘曈配的人員裡面又有一個慶德,這貨本來就是個流氓,處事之圓滑實是旁人比不上的。按照大清朝國舅們的囂張程度,即便弘曈臨時有事,或者偶爾有個病假,他的身份也足以使他能夠壓得住場面。
本來這個差使胤礽是想給赫舍里家的——索尼系赫舍里氏,然而考慮到自己的舅舅家裡,除了索額圖(已死),剩下的都是被康熙罵為“懶惰”不肯任事,值個班都要曠工的,只得把這個念頭給掐滅了。
然後就是讓吏部選派各地的長於民事的“循吏”,每個都得了皇帝的接見。胤礽親切地與這些平日裡幾乎沒有面聖可能的芝麻官們,對他們的工作給予了肯定與高度的表揚,趁他們感動得不知東西南北的時候告訴他們:眼下正是你們大有作為之時,我有一件好事讓你們去做。並外是一般人去不了的地方,現在我給你們這個殊榮,過去當官。
————————————————————————————————
本以為配了這樣的班底,要身份有身份、要能吏有能吏,應該可以了吧?
胤礽卻忘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既有身份又有能力的,有身份的可能沒有能力,有能力的可能會被身份壓著。
又有,旗丁們看了少主子們也到了關外,是聽話跟著去了,但是他們畢竟是養尊處優幾十年的人了,別看只是些普通旗人,每人一季可能就兩套體面衣裳,但是好面子、愛擺譜的習慣還是養出來的——如果你們家也是連著八十年沒當過勞動人民就能衣食無憂,你也能有譜兒了。
正是國家的圈養政策,養得旗人身上的銳氣全無。實際上,最開始的時候,國家並沒有明令規定普通旗人不得經商、耕種為生的,限制的只是官宦,當然官宦們也不屑於親自去gān,而是指揮家奴去做(==)。誰知道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從事勞動靠勞動養活自己就比較低賤的觀念了。
有些人家人口多,田地多,本身耕種不過來,這個可以理解,沒這方面的技術經驗麼。也就變通了起來,招募了不少僱農!關外不許普通漢人去的,但是,如果你是旗人家的奴僕、佃戶,用這個理由還是可以去的。
不少心思靈動的旗人,在接到搬遷令之前就打起了這方面的主意。到了地頭,不用自己動手,坐著收租也能一家子飽暖,多好的算盤!
說起來,自打康熙四十餘年開始,國家遭了災荒吃不上飯的大有人在,因為有了這些無產者,各種bào動也不少。這些亂民在年景好的時候,可都是良民,可見國家是不缺農民的。
又由於攤丁入畝與永不加賦,剩餘人口多了起來,國家對人身的束縛放鬆了很多,招募人手更加容易。
一下子多出了這麼多人,把有準備的戶部嚇了一跳。戶部是準備了某些人會帶著奴僕上路的(比如弘曈等人),但是大多數都是普普通通的旗人,怎麼就多出來這麼多人?
問明qíng況,把雍王氣得目瞪口呆:“這些不爭氣的東西!”旗人當地主,他不生氣,他氣的只是這股子jīng神,就這麼不肯踏實gān活麼?
胤礽道:“這群混蛋!國家只預備了旗丁的房舍錢糧,並不管這些僱工奴僕們的口糧!這麼多人到了那邊兒食不裹腹,要出亂子的!”
這又手心腳亂地應對。
幾乎沒對人解釋過什麼事qíng的胤礽不得不緩和了語氣,告訴旗丁們,你們帶了這麼多人過去,那裡暫時是沒有這麼多糧食給你們養奴才的!到時候當心他們搶你們的吃的。苦口婆心。
才剎住了這股風cháo。
緊接著,回屯京旗之間又起了摩擦。
“啪!”胤礽摔了奏摺,捏了捏鼻樑,覺得頭疼不已。
弘旦垂手立在下面,這摺子的內容他也知道,不外是土地有肥沃貧脊之分,哪旗分得好了、哪旗分得次了,誰家地肥、誰家地薄,吵得不可開jiāo。
“爭爭爭!就知道爭!都覺得自己吃了虧,那就讓他們互相換過來!正藍旗覺得吃虧了?叫他跟正紅旗換!”
“汗阿瑪,不可!”弘旦跪了下去,“這樣是要出亂子的。康熙初年為了換地的事兒,輔臣們鬧得不可開jiāo,還饒上了二品大員。再者,他們不消停,朝廷就要照他們的意思辦,長此以往怕要威信全無了。”
這說的是康熙初年的恩怨了,最後以鰲拜的勝利而告終,期間賠上了幾位大臣,加上一些別的事qíng,四輔臣之一的蘇克薩哈也被鰲少保弄死了。
最後還是給各旗的小主子們下了命令,不許縱容底下人胡鬧,不許聽風就是雨!你們勘明實qíng上報,誰胡說八道,你們可都是有爵位的,不要顯得配不上這份責任。
其實分配的時候還是有些不平衡的,這是必然的,八旗本身就要排個次序,而不同的旗份里出的官員,多少也會帶一點個人色彩。但是總的說來,還算是平衡,胤礽等人又想打好這頭一pào,更是用心,總算事qíng沒有鬧大。
“只盼明年他們能像樣子一點!”
還明年呢!這一年的秋天回屯京旗就出了一件比較大的事qíng。
這事qíng出得極其打臉,出事的人卻是弘時。弘時此人,很久一段時間是雍王家的寶貝疙瘩,無他,他的兄弟們死得太頻繁了。頗受了一段時間的矚目,又加上他爹管得雖嚴,但是生母把他當眼珠子似地疼愛,四福晉又必須對他好。他本身也不知道搞的,就有些長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