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頁
龍生老道地一把托住她,還不忘顛了兩顛,他們這種默契是從芽芽降生就開始培養了。
一旁的塞西爾深邃的珍珠灰眼睛每到這種時候就黯淡了下去——明明他離得更近,可他就是贏不過他們的“襁褓之交”麼?
第120章 魂歸奉天(最終章)
山城南岸有一排伸出到江面上的石樑,形若龍門,將奔騰而來的長江一劈兩半。石樑外的那一半依然急湍浩蕩,雪浪翻湧;石樑內的水脈則橫涌江心,於寂靜無聲中迴旋圓轉,狀似弦月,平整如鏡。內外一靜一動,好不神奇。
每每夕陽西下,因日寇軍機絕跡而重歸舊貌的漁舟載著唱著歌子的漁夫打漁歸來,又可泊於灣內,此時空中一輪皓月,江面則倒映著漁火星星點點,一明一暗間,又是一天。
奉九已進入臨產期,巧稚高興地說,總算有機會給自己的親侄兒或親侄女接生了。奉九和寧錚當然是盼著再有個女兒的,兩兒兩女,多好,勢均力敵,但奉九自己有個預感,只怕又是個禿小子——在老寧家,前前後後左左右右都算上,各房的女孩數量都少得可憐。
今天是八月十日下午,應該是個平常的日子,但有眼睛的人都不會懷疑,多年的抗戰格局早已徹底改變,勝利只是時間問題。
奉九家隔壁去年搬來了一位從北平偷偷跑出來應聘國立中央大學教習的教授,他說日本軍隊知道覆滅在即,士氣極其低迷,再加上軍需供應不上,又一再被活躍於華北的八路軍、新四軍追著打,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殘暴了。
甚至有些日本兵,類似於著名的“大日本皇軍第一窩囊廢師團”——以擅長做生意而聞名的大阪人組成的第四師團里那些“隨時裝病,干說不聽”的日本同僚那樣,因吃不飽飯,爭著給河北京郊地主家做農活換頓飯吃,這樣的奇事隨著戰事趨於結束而時有耳聞。
沒想到,奉九也是經由此人,意外地得知了吳媽失蹤已久的丈夫的下落:當年這個老實巴交但性格執拗的海城鄉下人逃到北平時,吳媽和女兒寶瓶早已隨著寧錚一家遷走,他就在北平打短工討生活,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亡國奴的日子,其中有一段時間就是給這位教授一家做點粗活,自我介紹說媳婦兒是寧司令夫人的奶媽,所以他一見奉九就想起了這個人。
後因戰事吃緊,日本侵略者和中國老百姓都吃不上飯了,中國人就只能吃日本人統一發放的混著泥土、老鼠屎和石子兒等其他叫不上名字的東西的陳年雜糧,年老年幼等體衰者無不上吐下瀉,昏倒街頭者比比皆是,很快被害怕形成瘟疫沿街搜羅病人的日本兵發現,於是和其他成百上千有這種病症的人一起,拉到城外活埋了;最讓人慘不忍聞的,是連那個坑還是被日本人逼著用盡了最後一把力氣,自己挖的……
奉九不知道如何把這樣的消息告訴其實一直惦記著自己丈夫和父親的吳媽和寶瓶。
已生產過三個孩子的奉九並沒有因為臨產而取消一切活動,今天下午更是拒絕了比往日早些回家的寧錚的陪伴,照樣下了歌樂山,去到渝中主城區的銀行辦事——最近一段時間物價飛漲,寧錚的薪水要應付這麼一大家子早已捉襟見肘,奉九也不得不向遠在美國的父親和大哥求救,她可不想讓寧錚知道這事兒。
物價可以漲到什麼程度?有人笑言進麵館吃麵,一定要先付帳才行,要不等吃完結帳,會發現就這麼一會兒的功夫,嚯,又漲價了。
她辦完了事,老遠就看到幾個美國大兵忽然從一家咖啡館裡沖了出來,大喊大叫,還比著在二戰期間由英國首相邱吉爾普及到全世界的表示勝利的手勢“V”;街道上的人群里有銀行職員、有大學生……很快就聽明白了,立刻自覺地替他們翻譯給大家:“美國大兵說——‘仗打完了!我們勝利了!’”
人群一片死寂,幾個美國大兵納悶地看著滿街的中國人,忽然,不知是誰發出了第一聲劈了叉的嘶吼,很快,整個街道上的人群開始像波浪一般湧來涌去,每個人都興奮地高喊著,草帽、禮帽、學生帽、軍帽……統統飛上了天,有的人在大笑,有的在大哭,很多飯館、茶肆、咖啡廳當場宣布今天全部免費,奉九怔了下,馬上攔了一輛“三涌”計程車公司的車,向家裡馳去。
一到了家門口,她急急下了車,心跳得撲騰撲騰的,已足月的便便大腹也不能阻擋她的腳步。寧錚剛好被歌樂山上下越來越大的動靜驚擾,此時正走出來在房前觀望,忽然看到快步跑進來的奉九,嚇得趕緊迎上去,一邊蹙著眉埋怨著她。
可聽完奉九語無倫次地告訴他的消息後,寧錚也沒法鎮定了,夫妻倆先是緊緊地抱在一起,寧錚覺得不過癮,到底還是小心翼翼地抱起她,慢悠悠地原地轉了幾圈兒,奉九頭向後仰,發出多年來已難得聽到的暢快笑聲。
很快,二樓的一扇窗戶打開,三個朝氣勃勃的腦袋露了出來,好奇地張望著下面的他們;支長勝夫婦也走了出來……緊接著,整個公館已變成了一個樂園。而對於他們這些東北人而言,從“九一八”算起,已經憋屈了整整十四年。在大吵大嚷的孩子們的身後,夫妻倆環抱著對方,對視著,微笑著,時不時地親吻,靜靜地流下了喜悅的淚水。
一旁的塞西爾深邃的珍珠灰眼睛每到這種時候就黯淡了下去——明明他離得更近,可他就是贏不過他們的“襁褓之交”麼?
第120章 魂歸奉天(最終章)
山城南岸有一排伸出到江面上的石樑,形若龍門,將奔騰而來的長江一劈兩半。石樑外的那一半依然急湍浩蕩,雪浪翻湧;石樑內的水脈則橫涌江心,於寂靜無聲中迴旋圓轉,狀似弦月,平整如鏡。內外一靜一動,好不神奇。
每每夕陽西下,因日寇軍機絕跡而重歸舊貌的漁舟載著唱著歌子的漁夫打漁歸來,又可泊於灣內,此時空中一輪皓月,江面則倒映著漁火星星點點,一明一暗間,又是一天。
奉九已進入臨產期,巧稚高興地說,總算有機會給自己的親侄兒或親侄女接生了。奉九和寧錚當然是盼著再有個女兒的,兩兒兩女,多好,勢均力敵,但奉九自己有個預感,只怕又是個禿小子——在老寧家,前前後後左左右右都算上,各房的女孩數量都少得可憐。
今天是八月十日下午,應該是個平常的日子,但有眼睛的人都不會懷疑,多年的抗戰格局早已徹底改變,勝利只是時間問題。
奉九家隔壁去年搬來了一位從北平偷偷跑出來應聘國立中央大學教習的教授,他說日本軍隊知道覆滅在即,士氣極其低迷,再加上軍需供應不上,又一再被活躍於華北的八路軍、新四軍追著打,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殘暴了。
甚至有些日本兵,類似於著名的“大日本皇軍第一窩囊廢師團”——以擅長做生意而聞名的大阪人組成的第四師團里那些“隨時裝病,干說不聽”的日本同僚那樣,因吃不飽飯,爭著給河北京郊地主家做農活換頓飯吃,這樣的奇事隨著戰事趨於結束而時有耳聞。
沒想到,奉九也是經由此人,意外地得知了吳媽失蹤已久的丈夫的下落:當年這個老實巴交但性格執拗的海城鄉下人逃到北平時,吳媽和女兒寶瓶早已隨著寧錚一家遷走,他就在北平打短工討生活,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亡國奴的日子,其中有一段時間就是給這位教授一家做點粗活,自我介紹說媳婦兒是寧司令夫人的奶媽,所以他一見奉九就想起了這個人。
後因戰事吃緊,日本侵略者和中國老百姓都吃不上飯了,中國人就只能吃日本人統一發放的混著泥土、老鼠屎和石子兒等其他叫不上名字的東西的陳年雜糧,年老年幼等體衰者無不上吐下瀉,昏倒街頭者比比皆是,很快被害怕形成瘟疫沿街搜羅病人的日本兵發現,於是和其他成百上千有這種病症的人一起,拉到城外活埋了;最讓人慘不忍聞的,是連那個坑還是被日本人逼著用盡了最後一把力氣,自己挖的……
奉九不知道如何把這樣的消息告訴其實一直惦記著自己丈夫和父親的吳媽和寶瓶。
已生產過三個孩子的奉九並沒有因為臨產而取消一切活動,今天下午更是拒絕了比往日早些回家的寧錚的陪伴,照樣下了歌樂山,去到渝中主城區的銀行辦事——最近一段時間物價飛漲,寧錚的薪水要應付這麼一大家子早已捉襟見肘,奉九也不得不向遠在美國的父親和大哥求救,她可不想讓寧錚知道這事兒。
物價可以漲到什麼程度?有人笑言進麵館吃麵,一定要先付帳才行,要不等吃完結帳,會發現就這麼一會兒的功夫,嚯,又漲價了。
她辦完了事,老遠就看到幾個美國大兵忽然從一家咖啡館裡沖了出來,大喊大叫,還比著在二戰期間由英國首相邱吉爾普及到全世界的表示勝利的手勢“V”;街道上的人群里有銀行職員、有大學生……很快就聽明白了,立刻自覺地替他們翻譯給大家:“美國大兵說——‘仗打完了!我們勝利了!’”
人群一片死寂,幾個美國大兵納悶地看著滿街的中國人,忽然,不知是誰發出了第一聲劈了叉的嘶吼,很快,整個街道上的人群開始像波浪一般湧來涌去,每個人都興奮地高喊著,草帽、禮帽、學生帽、軍帽……統統飛上了天,有的人在大笑,有的在大哭,很多飯館、茶肆、咖啡廳當場宣布今天全部免費,奉九怔了下,馬上攔了一輛“三涌”計程車公司的車,向家裡馳去。
一到了家門口,她急急下了車,心跳得撲騰撲騰的,已足月的便便大腹也不能阻擋她的腳步。寧錚剛好被歌樂山上下越來越大的動靜驚擾,此時正走出來在房前觀望,忽然看到快步跑進來的奉九,嚇得趕緊迎上去,一邊蹙著眉埋怨著她。
可聽完奉九語無倫次地告訴他的消息後,寧錚也沒法鎮定了,夫妻倆先是緊緊地抱在一起,寧錚覺得不過癮,到底還是小心翼翼地抱起她,慢悠悠地原地轉了幾圈兒,奉九頭向後仰,發出多年來已難得聽到的暢快笑聲。
很快,二樓的一扇窗戶打開,三個朝氣勃勃的腦袋露了出來,好奇地張望著下面的他們;支長勝夫婦也走了出來……緊接著,整個公館已變成了一個樂園。而對於他們這些東北人而言,從“九一八”算起,已經憋屈了整整十四年。在大吵大嚷的孩子們的身後,夫妻倆環抱著對方,對視著,微笑著,時不時地親吻,靜靜地流下了喜悅的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