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候在遠處的丫鬟都羨慕得很,羨慕福晉能得一心人,她們做奴才的什麼沒見過?什麼沒聽說過?越是富貴人家越荒唐,像爺這樣踏踏實實守著福晉過日子的,皇城根下你難找出第二個,當真太少了。
外頭總有人說瑞郡王骨頭都讓美色泡軟了,虧他不是儲君,否則他遲早要走上昏君那條路……九福晉比楊妃也沒差的。
叫府上奴才說,那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福晉就是頂頂體恤人的xing子。
至於爺,看似寵妻寵到沒原則,其實他心裡有桿秤,府上很多事都是爺在做主,福晉要任xing也不行。他倆挺會互相遷就,大婚之後不是全然沒有摩擦,每回有誰不高興了也撐不過半天,沒多會兒就過去了。
要說九爺有哪裡不好,大概就是沒啥大志向,別人想奪嫡,想封王,想建功立業,想手握重權……他對這些都沒感覺,平素怎麼痛快怎麼來。
別家皇子倒是總在背後腹誹,說老九白白占這麼多資源,占著茅坑不拉屎,還不如趁早讓出來。
自個兒府上這些人都覺得挺好,主子安分不搞事還不好嗎?
他要是太上進太有追求那不是把闔府上下的腦袋全拴褲腰帶上?
……
這麼好的天氣,鐵獅子胡同裡頭,瑞郡王府兩位主子偷得浮生半日閒。
可也不是人人都能靜下心來享受燦爛chūn光,譬如雍郡王府上,董鄂格格簡直要瘋了。
難道是老天爺誠心不讓她好?
說好的上輩子太苦,這輩子給她機會補救,怎麼重活一世比之前還要不如?
要說她上輩子,頂多也就是同胤禟之間沒啥真qíng,嫡福晉的體面總歸沒少,再有就是因為胤禟站錯隊,連帶著闔府上下都倒了霉,在栽跟頭之前,有好些年她還是挺風光的。
可眼下呢?
拼老命進了潛龍邸,結果就從這裡開始,軌跡變了。未來的雍正皇帝完全看不出有爭的苗頭,他安居戶部,沒展露出任何野心……太子明明應該同康熙生出罅隙,他們父子感qíng卻頂頂的好,沒聽說有任何矛盾。
她要是沒記錯,康熙四十六年各方最多不過小打小鬧,老大老八出局都在那之後,結果眼下才四十一年,這倆已經沒戲了。
太子一家獨大,別的皇子全都難成氣候。
這是見了什麼鬼?
這樣下去雍正還能登基?
最讓董鄂氏想不明白的還是同胤禟相關的事,上輩子到新皇登基,翊坤宮那位都在妃位上,她現在卻已經是皇貴妃了;上輩子胤禟根本沒封過郡王,他現在已經是了!……
憑什麼呢?
上輩子她跟著胤禟吃夠了苦頭,換做富察氏就天天享福。
都說九福晉嫁過來是進了福窩窩裡,她聽了只想呵呵。
說得好像誰沒做過九福晉似的!
所以到底是見了什麼鬼?
她當真重生在正史里了嗎?
難道這是誰他娘瞎寫的野史?
或者是她誤解了天老爺的意思?讓她重生不是踹了胤禟投奔胤禛,是讓她死心塌地跟著胤禟?對她的補償是改變胤禟倒霉悲催的命運?
要是這樣,董鄂氏真要哭瞎了。
她將美好人生拱手讓給了富察氏,都是她沉不住氣作的啊,現在想想,為啥一定要投奔新皇呢?老實做九福晉讓胤禟遠離老八這個禍害不就得了嗎?
只要一想這些事,董鄂氏胸口就疼,悶著疼,鈍鈍的疼。
三年之前,她重生回來的時候總嫌上輩子沒cao持好,她擬定了各種計劃,這輩子非得做那人上人。
這才多長時間?她已經比上輩子還不如了。
在雍郡王府頂著個格格的頭銜,無寵無嗣,最絕望的是她還沒看出郡王爺有奪嫡的想法宮裡烏嬪就毀容破相了。就烏嬪這樣的能做太后?有這麼個額娘,胤禛還有什麼指望?
胤禛沒了指望,她呢?又該何去何從?
第157章 唏噓
甭管董鄂格格多不甘心, 日子照樣得過, 再者說, 她不過是個沒上玉牒的侍妾,誰會在乎她的心qíng?
這兩年前朝總不安穩,又因為天災頻發, 胤禛在戶部做事的時間長, 每每回府都累得提不起勁, 哪還有心思均分雨露?
從前是因為有德妃指手畫腳,縱使他沒多大興趣到時間總得往後院去, 自打德妃毀容破相降做烏嬪,她就極少踏出永和宮,烏喇那拉氏過去請安也總是不見, 多數時間連樣子也懶得裝, 極少數時候會使嬤嬤遞個話,讓做福晉的把後院管好, 讓侍妾多生給胤禛開枝散葉云云。
四福晉當面全應了,回府之後該怎麼著怎麼著,她料定烏嬪一顆心全撲在臉上, 還在做夢想恢復容貌, 壓根沒工夫去管不得寵的兒子的事。
胤禛樂得如此, 自打額娘不過問,他踏足後院的時間就大大減少,每個月也就五六回,其中初一十五還在福晉的正院, 剩下那幾天後院女人能搶破頭。
天數當真少,你還沒地兒說閒話,誰讓爺們忙得都是正事呢。
戶部掌管天下戶籍財經,乃是瑣事最多的部門,又因為油水多,戶部衙門尤其容易生蛀蟲,胤禛生xing多疑,他不大能相信人,凡事都得從自己手裡過一遍,大事小事都要指導一二,也難怪累成那樣。忙完手中的公務回府,他首先還不是去女眷那邊,先要去看看弘暉等人,考校他們功課,指點他們習字讀書。兒子那邊去過之後,他還要進書房忙活一通,或者臨兩篇字,或者抄一頁書,再或者同門下清客聊聊詩詞文章,還有空閒他還能讀兩章佛經……把這些全過一遍,終於想起來府上還有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侍妾。
等想起來,天色也不早了,jīng神頭好點倒是能整點花樣,感覺累了就是蓋棉被純聊天,左右他做主子的還能上趕著去遷就伺候人的奴才?
他府上兒子的確不多,可質量高啊。
尤其弘暉,打小就聰明肯讀書,做學問不用催,胤禛對這個嫡長子滿意極了,因為弘暉足夠優秀,讓他對兒子沒更多期待,能添幾個看緣分吧。
對他這個態度,烏喇那拉氏無所謂,她和胤禛的關係不像老九府上,他們夫妻之間敬重更多一些。自大婚以來胤禛沒落過她臉面,她自問盡到了嫡福晉的責任,盡心盡力cao持府上大小事。
早幾年的確有些醋勁兒,也就是攔著不想進新人,她捫心自問沒做過喪良心的事,這兩年更是徹底看開了,只要後院這些個別把手往她兒子身上伸,她們要爭寵或者怎麼都成。
雍郡王以及郡王福晉看得開,李氏、宋氏、武氏、耿氏等人就鬧心多了,更別說豁出去臉不要跟了四爺的董鄂格格。
這幾年董鄂氏沒一天舒心,她有時候覺得,帶著記憶重生回來還不如啥都不知道呢。
不知道反而有盼頭,知道太多徒增煩惱。
就像她現在,無論怎麼想,都覺得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被搶走了。
上輩子胤禟倒霉悲催的,她跟著倒霉悲催。
這輩子胤禟威風八面,她卻已經不是九福晉了。
上輩子胤禛斗贏了所有兄弟登基為皇。
等她奮不顧身抱上這條大腿,胤禛又清心寡yù起來,看他這樣壓根沒想要爭。
……
她倒是聽胤禟提過,太子、直郡王、老八輸就輸在沉不住氣,皇阿瑪年紀大了猜疑心格外重,你動作越大反而討不得好,幾個深得人心的斗得兩敗俱傷,讓老四跟在後頭撿了便宜。
最冤還要數十四,他出征不是時候,回來一切塵埃落定啥事也沒了。
照董鄂氏知道的,雍正繼位是不是名正言順有待商榷,當時所有皇子都覺得十四贏面更大,那幾年十四真的很得重用,手上兵權在握,本身文武雙全,再加上年輕體健,康熙歿時他不到三十五,而後來繼位的新皇都快四十五了……董鄂氏當時很不甘心,胤禟原先支持胤禩,胤禩倒了之後就把寶押在十四身上,這兩次都沒押對人,可苦了闔府上下。
只要想想那幾年,她就迫不及待想從火坑裡跳出來。
甭管雍正繼位是不是名正言順,她就知道一點,這位爺贏了,他是最後的贏家。
跟著他遲早能踏足後宮,遲早能登上高位讓命婦叩拜,烏喇那拉氏又是個可憐的,生下了嫡長子也沒養活,到雍正登基膝下也沒個嫡子,後來斗得歡騰的竟然是李氏年氏耿氏這些歌難登大雅之堂的。
董鄂氏在踹掉胤禟之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她覺得自己贏面很大。
從身段氣質上說,她和深受雍正寵愛的幾位非常相似,都是溫柔婉約的類型;同時她又占著滿洲貴女的出身,娘家比四福晉娘家也不弱分毫;再有,她是能生的……兼具這幾點,憑什麼探不出頭?
可人倒霉喝涼水也能塞牙fèng。
命運就是會捉弄人。
誰能想到這輩子一切都不同了?
八、九拆夥了。
弘暉活下來了。
太子腦子靈光了。
四爺他對奪嫡沒興趣了。
……
為什麼啊?
問題出在哪兒啊?
是因為太子嗎?還是翊坤宮主位她的前任婆婆?或者就是因為她的重生?
活到這份上,真比上輩子還要不如。
為什麼要帶著記憶回來?
要是沒帶著記憶能這麼痛苦?
董鄂氏一天天的折磨自己,她想不通,越是想不通就越忍不住鑽牛角尖。前次四爺好不容易來她房裡,結果她一昏頭說錯話,爺拂袖而去,之後再沒來過。
如果可以的話,她真想抱著胤禛的腿跪下求他,皇位明明該是你的,你去爭啊!
她又沒這個膽量,生怕目的沒達到反而提前把自己搭進去了。
都知道董鄂格格不能生,四貝勒府壓根沒人針對她,至多不過想起來刺一句。就這樣,董鄂氏還是一天天的清減下去,縱使爺們都喜歡芙蓉面楊柳腰的美人,她那樣也怪嚇人的。
思慮過重吃不下什麼東西,夜裡也睡不安慰,氣色奇差無比,她瘦得只剩一把骨頭,穿著旗裝完全撐不起來,夜裡褪去外裳僅著中衣的樣子更是駭人。
伺候她的丫鬟很有幾分忠心,勸了勸了,好話說盡,啥用沒用。
她知道自己應該放寬心,可就是沒法不去想,她沒辦法!
董鄂氏還想過三尺白綾自縊,又不甘心,總想再等等,萬一後頭峰迴路轉呢?她等啊等,就等來老八提前出局,消息傳開來,董鄂氏又憔悴了幾分。
平素府上都免了請安,後來有一次烏喇那拉氏遇見她在園子裡散步,那模樣就跟後宮裡那些青chūn和熱qíng都消磨殆盡的女人一樣,看著除了麻木就是絕望。
烏喇那拉氏清楚的記得董鄂氏是康熙三十七年的秀女,和九弟妹一批,她倆是那年的兩朵嬌花,如今瑞郡王福晉依然天香國色,她已經是油盡燈枯之相。
多年輕啊,也才雙十年華,就快要凋謝了。
烏喇那拉氏日行一善,之後就命人送了些補品去,又讓太醫仔細給她診過,都說是心病,這樣下去熬不了幾年。心病須得心藥醫,再高明的太醫也沒法,只能開了幾個食補方子。
外頭總有人說瑞郡王骨頭都讓美色泡軟了,虧他不是儲君,否則他遲早要走上昏君那條路……九福晉比楊妃也沒差的。
叫府上奴才說,那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福晉就是頂頂體恤人的xing子。
至於爺,看似寵妻寵到沒原則,其實他心裡有桿秤,府上很多事都是爺在做主,福晉要任xing也不行。他倆挺會互相遷就,大婚之後不是全然沒有摩擦,每回有誰不高興了也撐不過半天,沒多會兒就過去了。
要說九爺有哪裡不好,大概就是沒啥大志向,別人想奪嫡,想封王,想建功立業,想手握重權……他對這些都沒感覺,平素怎麼痛快怎麼來。
別家皇子倒是總在背後腹誹,說老九白白占這麼多資源,占著茅坑不拉屎,還不如趁早讓出來。
自個兒府上這些人都覺得挺好,主子安分不搞事還不好嗎?
他要是太上進太有追求那不是把闔府上下的腦袋全拴褲腰帶上?
……
這麼好的天氣,鐵獅子胡同裡頭,瑞郡王府兩位主子偷得浮生半日閒。
可也不是人人都能靜下心來享受燦爛chūn光,譬如雍郡王府上,董鄂格格簡直要瘋了。
難道是老天爺誠心不讓她好?
說好的上輩子太苦,這輩子給她機會補救,怎麼重活一世比之前還要不如?
要說她上輩子,頂多也就是同胤禟之間沒啥真qíng,嫡福晉的體面總歸沒少,再有就是因為胤禟站錯隊,連帶著闔府上下都倒了霉,在栽跟頭之前,有好些年她還是挺風光的。
可眼下呢?
拼老命進了潛龍邸,結果就從這裡開始,軌跡變了。未來的雍正皇帝完全看不出有爭的苗頭,他安居戶部,沒展露出任何野心……太子明明應該同康熙生出罅隙,他們父子感qíng卻頂頂的好,沒聽說有任何矛盾。
她要是沒記錯,康熙四十六年各方最多不過小打小鬧,老大老八出局都在那之後,結果眼下才四十一年,這倆已經沒戲了。
太子一家獨大,別的皇子全都難成氣候。
這是見了什麼鬼?
這樣下去雍正還能登基?
最讓董鄂氏想不明白的還是同胤禟相關的事,上輩子到新皇登基,翊坤宮那位都在妃位上,她現在卻已經是皇貴妃了;上輩子胤禟根本沒封過郡王,他現在已經是了!……
憑什麼呢?
上輩子她跟著胤禟吃夠了苦頭,換做富察氏就天天享福。
都說九福晉嫁過來是進了福窩窩裡,她聽了只想呵呵。
說得好像誰沒做過九福晉似的!
所以到底是見了什麼鬼?
她當真重生在正史里了嗎?
難道這是誰他娘瞎寫的野史?
或者是她誤解了天老爺的意思?讓她重生不是踹了胤禟投奔胤禛,是讓她死心塌地跟著胤禟?對她的補償是改變胤禟倒霉悲催的命運?
要是這樣,董鄂氏真要哭瞎了。
她將美好人生拱手讓給了富察氏,都是她沉不住氣作的啊,現在想想,為啥一定要投奔新皇呢?老實做九福晉讓胤禟遠離老八這個禍害不就得了嗎?
只要一想這些事,董鄂氏胸口就疼,悶著疼,鈍鈍的疼。
三年之前,她重生回來的時候總嫌上輩子沒cao持好,她擬定了各種計劃,這輩子非得做那人上人。
這才多長時間?她已經比上輩子還不如了。
在雍郡王府頂著個格格的頭銜,無寵無嗣,最絕望的是她還沒看出郡王爺有奪嫡的想法宮裡烏嬪就毀容破相了。就烏嬪這樣的能做太后?有這麼個額娘,胤禛還有什麼指望?
胤禛沒了指望,她呢?又該何去何從?
第157章 唏噓
甭管董鄂格格多不甘心, 日子照樣得過, 再者說, 她不過是個沒上玉牒的侍妾,誰會在乎她的心qíng?
這兩年前朝總不安穩,又因為天災頻發, 胤禛在戶部做事的時間長, 每每回府都累得提不起勁, 哪還有心思均分雨露?
從前是因為有德妃指手畫腳,縱使他沒多大興趣到時間總得往後院去, 自打德妃毀容破相降做烏嬪,她就極少踏出永和宮,烏喇那拉氏過去請安也總是不見, 多數時間連樣子也懶得裝, 極少數時候會使嬤嬤遞個話,讓做福晉的把後院管好, 讓侍妾多生給胤禛開枝散葉云云。
四福晉當面全應了,回府之後該怎麼著怎麼著,她料定烏嬪一顆心全撲在臉上, 還在做夢想恢復容貌, 壓根沒工夫去管不得寵的兒子的事。
胤禛樂得如此, 自打額娘不過問,他踏足後院的時間就大大減少,每個月也就五六回,其中初一十五還在福晉的正院, 剩下那幾天後院女人能搶破頭。
天數當真少,你還沒地兒說閒話,誰讓爺們忙得都是正事呢。
戶部掌管天下戶籍財經,乃是瑣事最多的部門,又因為油水多,戶部衙門尤其容易生蛀蟲,胤禛生xing多疑,他不大能相信人,凡事都得從自己手裡過一遍,大事小事都要指導一二,也難怪累成那樣。忙完手中的公務回府,他首先還不是去女眷那邊,先要去看看弘暉等人,考校他們功課,指點他們習字讀書。兒子那邊去過之後,他還要進書房忙活一通,或者臨兩篇字,或者抄一頁書,再或者同門下清客聊聊詩詞文章,還有空閒他還能讀兩章佛經……把這些全過一遍,終於想起來府上還有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侍妾。
等想起來,天色也不早了,jīng神頭好點倒是能整點花樣,感覺累了就是蓋棉被純聊天,左右他做主子的還能上趕著去遷就伺候人的奴才?
他府上兒子的確不多,可質量高啊。
尤其弘暉,打小就聰明肯讀書,做學問不用催,胤禛對這個嫡長子滿意極了,因為弘暉足夠優秀,讓他對兒子沒更多期待,能添幾個看緣分吧。
對他這個態度,烏喇那拉氏無所謂,她和胤禛的關係不像老九府上,他們夫妻之間敬重更多一些。自大婚以來胤禛沒落過她臉面,她自問盡到了嫡福晉的責任,盡心盡力cao持府上大小事。
早幾年的確有些醋勁兒,也就是攔著不想進新人,她捫心自問沒做過喪良心的事,這兩年更是徹底看開了,只要後院這些個別把手往她兒子身上伸,她們要爭寵或者怎麼都成。
雍郡王以及郡王福晉看得開,李氏、宋氏、武氏、耿氏等人就鬧心多了,更別說豁出去臉不要跟了四爺的董鄂格格。
這幾年董鄂氏沒一天舒心,她有時候覺得,帶著記憶重生回來還不如啥都不知道呢。
不知道反而有盼頭,知道太多徒增煩惱。
就像她現在,無論怎麼想,都覺得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被搶走了。
上輩子胤禟倒霉悲催的,她跟著倒霉悲催。
這輩子胤禟威風八面,她卻已經不是九福晉了。
上輩子胤禛斗贏了所有兄弟登基為皇。
等她奮不顧身抱上這條大腿,胤禛又清心寡yù起來,看他這樣壓根沒想要爭。
……
她倒是聽胤禟提過,太子、直郡王、老八輸就輸在沉不住氣,皇阿瑪年紀大了猜疑心格外重,你動作越大反而討不得好,幾個深得人心的斗得兩敗俱傷,讓老四跟在後頭撿了便宜。
最冤還要數十四,他出征不是時候,回來一切塵埃落定啥事也沒了。
照董鄂氏知道的,雍正繼位是不是名正言順有待商榷,當時所有皇子都覺得十四贏面更大,那幾年十四真的很得重用,手上兵權在握,本身文武雙全,再加上年輕體健,康熙歿時他不到三十五,而後來繼位的新皇都快四十五了……董鄂氏當時很不甘心,胤禟原先支持胤禩,胤禩倒了之後就把寶押在十四身上,這兩次都沒押對人,可苦了闔府上下。
只要想想那幾年,她就迫不及待想從火坑裡跳出來。
甭管雍正繼位是不是名正言順,她就知道一點,這位爺贏了,他是最後的贏家。
跟著他遲早能踏足後宮,遲早能登上高位讓命婦叩拜,烏喇那拉氏又是個可憐的,生下了嫡長子也沒養活,到雍正登基膝下也沒個嫡子,後來斗得歡騰的竟然是李氏年氏耿氏這些歌難登大雅之堂的。
董鄂氏在踹掉胤禟之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她覺得自己贏面很大。
從身段氣質上說,她和深受雍正寵愛的幾位非常相似,都是溫柔婉約的類型;同時她又占著滿洲貴女的出身,娘家比四福晉娘家也不弱分毫;再有,她是能生的……兼具這幾點,憑什麼探不出頭?
可人倒霉喝涼水也能塞牙fèng。
命運就是會捉弄人。
誰能想到這輩子一切都不同了?
八、九拆夥了。
弘暉活下來了。
太子腦子靈光了。
四爺他對奪嫡沒興趣了。
……
為什麼啊?
問題出在哪兒啊?
是因為太子嗎?還是翊坤宮主位她的前任婆婆?或者就是因為她的重生?
活到這份上,真比上輩子還要不如。
為什麼要帶著記憶回來?
要是沒帶著記憶能這麼痛苦?
董鄂氏一天天的折磨自己,她想不通,越是想不通就越忍不住鑽牛角尖。前次四爺好不容易來她房裡,結果她一昏頭說錯話,爺拂袖而去,之後再沒來過。
如果可以的話,她真想抱著胤禛的腿跪下求他,皇位明明該是你的,你去爭啊!
她又沒這個膽量,生怕目的沒達到反而提前把自己搭進去了。
都知道董鄂格格不能生,四貝勒府壓根沒人針對她,至多不過想起來刺一句。就這樣,董鄂氏還是一天天的清減下去,縱使爺們都喜歡芙蓉面楊柳腰的美人,她那樣也怪嚇人的。
思慮過重吃不下什麼東西,夜裡也睡不安慰,氣色奇差無比,她瘦得只剩一把骨頭,穿著旗裝完全撐不起來,夜裡褪去外裳僅著中衣的樣子更是駭人。
伺候她的丫鬟很有幾分忠心,勸了勸了,好話說盡,啥用沒用。
她知道自己應該放寬心,可就是沒法不去想,她沒辦法!
董鄂氏還想過三尺白綾自縊,又不甘心,總想再等等,萬一後頭峰迴路轉呢?她等啊等,就等來老八提前出局,消息傳開來,董鄂氏又憔悴了幾分。
平素府上都免了請安,後來有一次烏喇那拉氏遇見她在園子裡散步,那模樣就跟後宮裡那些青chūn和熱qíng都消磨殆盡的女人一樣,看著除了麻木就是絕望。
烏喇那拉氏清楚的記得董鄂氏是康熙三十七年的秀女,和九弟妹一批,她倆是那年的兩朵嬌花,如今瑞郡王福晉依然天香國色,她已經是油盡燈枯之相。
多年輕啊,也才雙十年華,就快要凋謝了。
烏喇那拉氏日行一善,之後就命人送了些補品去,又讓太醫仔細給她診過,都說是心病,這樣下去熬不了幾年。心病須得心藥醫,再高明的太醫也沒法,只能開了幾個食補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