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村裡的小老百姓大多是靠水吃飯的,村裡的水渠挖得好,可以保證一整年旱澇保收,不至於旱個幾天或下個幾天雨就出亂子。

  路也是頂頂重要的,他們每天都要走,路要是能修好點,牛馬和車輪的耗損都要少些,甚至連鞋都更耐穿!

  對他們來說,這可是天大的事!

  別管瑤池會到底是什麼名堂,只要能修路、能修渠,再難搞他們都要上!

  里正便聚集村中能說得上話、能出力的人過來商量,接著又派幾個小子去城裡請定居縣城的富戶鄉紳回村商量商量。他們雖然搬走了,但是又沒改姓,必須得為家鄉出一份力才行啊!

  村里人什麼都沒有,只有一把子力氣,要想把展區布置好,還得這些腦袋靈光的人回來拿主意才行!

  整個上元縣表面上風平浪靜,暗地裡各家卻已經頻繁活動起來。

  姓氏這東西著實奇妙,平時也沒覺得有什麼,這會兒一聽說是按姓氏分展區,一股子莫名的榮譽共同體之感頓時就冒頭了。尤其是上元縣幾家大姓,他們人多,有錢有權的人也多,要是這次別開生面的瑤池會上他們沒能拿下前五,那他們可就丟大臉了,怎麼好意思再自稱上元望姓!

  不得不說,盛景意這一招激起了不少人的好勝心,各家各戶都開始積極準備起這次瑤池會來,恨不得把所有能拿得出手的東西都搬到展區里去,好叫眾人大吃一驚,一舉拿下這次瑤池會的頭名!

  另一邊,楊二娘等人也接到了自己的任務,得知是要幫盛景意搞活動,楊二娘等人自然一口應下。

  她們也很久沒見到盛景意了,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去上元縣一趟,看看盛景意在上元縣過得怎麼樣。

  想來盛景意特意讓她們排這麼一出《八仙過海》,應當也是想她們了,想借著演出的機會和她們聚一聚。

  有寇承平他們出面,教坊那邊大方地給了她們批文,讓她們八月初八可以去上元縣演出。

  第110章

  這種戶外大型活動,最要緊的是看天氣,這年頭沒有天氣預報,入秋後又秋雨不斷,倒是得準備個預備方案。

  得知盛景意這個煩惱,主簿說道:「不必擔心,雖說入秋後就秋雨綿綿,但按照往年的雨水來推算,到八月初應該就慢慢停了,到時正是秋高氣爽的好天氣,應當是不會下雨的。」

  盛景意點頭。

  她也看過這幾年上元縣的氣候變化,知道上元縣八月雨水漸少,實在不行,生活經驗豐富的勞動人民也會有辦法為自己的展區遮風擋雨!

  盛景意又擬了邀請名單,讓寇承平出面去邀請一批金陵商賈過來參加瑤池會。

  要提高本地GDP,光薅自家羊毛是不夠的,還是得往外發展,吸引外來資金。

  既然要辦這麼一場瑤池會(展銷會),當然得發揮它最大的價值,最好能當場簽訂供銷合同。到時候各村都富起來了,便是縣裡不給他們修路,他們自己也會修!

  要是縣令沒大方地把這活兒交給她們來負責,盛景意是不會托寇承平出面,只出個主意就好。

  現在縣令願意把這事交給她們練手,盛景意當然想把瑤池會辦大辦好!

  寇承平一口攬下組織商賈去上元縣的事,上元縣離金陵又不遠,哪怕是給他個面子,那些小商賈們也會答應。

  何況楊二娘還會帶人過去演一出《八仙過海》。

  這戲聽著就很新鮮,絕對是他們從前沒看過的!

  那些小商賈們聽到寇承平私下透露的消息,果然都激動不已。就算是為了去看這麼一出新戲,他們也一定要去。

  反正那瑤池會賣的都是些山貨土產,再貴也貴不到哪裡去,到時他們囫圇著買一批回來就是了。

  寇承平不知道的是,他前腳剛走,後腳就有人把楊二娘帶人去上元縣演新戲的消息傳了出去。

  這麼一傳,可就不得了了。

  好你個千金樓,說是關起門來排《桃花扇》,實際上又偷偷出了新戲。新戲出了,不在城裡演,還跑去上元縣。以為他們稀罕嗎!以為他們會巴巴地跟過去嗎!

  對,猜對了!

  很多人打聽好上元縣瑤池會的章程,麻溜地把那天前後的事務排開了,準備到時提前去上元縣蹲守,好叫寇承平這個不懂得尊重前輩、只悄悄通知些小商賈的傢伙傻眼!

  盛景意對寇承平無意間搞出的大動靜一無所知,她正與上元縣各姓代表開會。

  全國姓氏加起來可能有成千上萬種,常見的姓氏卻基本都在百家姓裡頭,上元縣涵蓋的姓氏自然也就百八十個,其中好幾個大姓又占了上元縣人口的一半,有些外來姓氏就比較可憐了,可能連個村都湊不齊,只那麼三家兩戶。

  至於獨門獨戶的那些,有的自己棄權了,因為他們辦不出像樣的展區。

  上元縣大姓在各地也都很常見,無非是王、張、陳、李、劉之類的。

  王家領頭的便是個圓潤的胖子,不是滿臉橫肉的那種胖,而是胖得很有福相,笑起來更是像個彌勒佛似的。他給自己捐了員外,所以大夥都叫他王員外。

  這年頭有錢的人都想要地位,朝廷從善如流地設置了員外郎這個官,捐錢就能當,但沒有實權,只是解除了一些對商賈的限制,比如真正的底層商賈連綾羅綢緞都不給穿,而這些員外們可以打扮得花里胡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