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或許剛穿來的時候,她一心只有生計、賺錢。當這個生存危機解決了,讀大學這個隱藏的念頭便蹦出來了,且揮之不去。
沈青岩看到了她臉上的遺憾,感受到了大學生涯,對她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他不禁產生了一種感覺,覺得陸春歸肯定是會讀大學的,她跟一般的鄉下女孩子不一樣。
而沈青岩很清楚,如果陸春歸讀了大學,而她沒讀,那他與她之間的距離,就會像這藍天和大海的距離一樣,能看得見,卻摸不著,大海里再大的魚,一輩子也別想能摸到天上雲朵的邊。
如果陸春喜是海鷗,那他也必須是一隻海鷗,才能與她並翅而飛,翱翔於這藍天之中,追逐海上那咆哮的風。
這種緊迫感,使沈青岩選擇了在縣城中學讀高一。
曾經一起趕海逐浪的幾個小夥伴,精力都投入到了學習上面,哪怕是陸春歸,出海的次數也少了——她分一半的精力來幫助陸春歸學習英語,又要分一半的精力來提前學習初二的內容。16歲了才讀初一,陸春歸覺得太晚了。她需要把速度加快一點,再更努力一點,然後過一種與前世不同的生活。
陸春喜對考上高中並沒有報多少希望,可沒想到,陸春歸讀了初一以後,居然幫到了她——陸春歸學英語很不錯,還琢磨出來一套背單詞的方法教她,本來十分難記的單詞,被陸春歸一解說,便在陸春喜的腦海里留下了印記。
憑著這些印記,陸春喜在期末考試上取得了70分,讓她驚訝莫名。她從來沒有過這種好的成績!以往都是二三十分徘徊!
再下一個秋天來的時候,陸春歸又跳了一級,從初一跳級到了初三。而這一年,陸春喜如願考上了縣城高中。
這事很為人們津津樂道了一陣子,都說陸家祖墳冒青煙了,不但陸春歸聰明,只怕那陸春喜也是個考大學的料。
過了一年,村里就出了個真正的大學生:沈青岩考取了首都大學。
也是這一年,沈家的船隻,正式託付給了陸春歸。
沈青岩要去首都讀書,沈母等待這一天已經很久了,有一段時間,她甚至以為再也回不了首都了。
幸好,青岩是個懂事、勤奮又聰明的優秀孩子,第一年參加高考就考上了首都大學。
沈母決定要跟著沈青岩一起去首都,自然就管不了出海打漁這些事務了,隔著幾千公里,不可能在首都搖控船工們吧!
反正這漁船最近兩三年來,一直都是陸春歸在負責出海、銷售的事情,索性就交給她打理算了。
但是,非親非故的,這個打理費用怎麼算?
沈母感覺頭痛,沒想到陸春歸得知她們要去首都定居,便提出,把他們的船給買下來。
沈母大為吃驚,買船可買菜買肉,要花的可不是一筆小錢,沒想到陸春歸居然能拿得出手。
但沈母拒絕了。
這兩三年,陸春歸出落得更加出挑,與沈家一直保持著密切來往——確切地說,是與沈青岩一直保持著密切來往,沈青岩放假歸家的周末,往往都是跟陸春歸一同外出打漁。
隨著陸春歸的年歲漸長,讀書的才名又傳了出去,來提親的人,那是一撥又一撥。
可陸家都拒絕了。
陸春歸拒絕了那些上門提親的人,卻不避諱地時常跟沈青岩一同出海。
慢慢地,沈母自認為看明白了陸春歸的心。
自認為看懂了陸春歸的心,再聽到她說這個「買」字,沈母就有一種被排斥的生分之感。
她看著陸春歸,「春歸,這船你也幫我們打理了一年了,我們去首都一年半載也回不來,這船呢,你就直接接手,繼續歸你管就行了,還說什麼買不買的?」
陸春歸眼睛亮了一下,隨即搖頭,一艘船可不便宜,她打聽過了,起碼也是七八千塊,這樣的數目,確實算是天價了。
不過,她可不能白要別人的,連忙推辭。
沈母卻很堅決,她心裏面清楚,沈青岩之所以能考上大學,恐怕與陸春歸是脫不開關係。她清楚得記得三年前的夏天,她問兒子到底要選哪條路,是繼續讀書考大學,還是到軍中去歷練沈青岩居然是兩種都不接受。
自己一手養大的兒子,沈母還能不知道沈青岩的心思在哪裡。
沈母看陸春歸,一點淡淡地妒意之外,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好兒媳婦的最佳人選。
因此提出了贈送船隻,但陸春歸堅決不受,最後一番商討,這漁船就由陸春歸打理,陸春歸每個月上交50塊的管理費用。
沈母把這個管理費用理解為促進兩家的緊密聯繫,要是把船賣掉了,錢貨兩訖,兩個人之間就沒有必須要一直要聯繫著了。倒是有艘船,有了共同的利益,就能把兩方聯繫得更加堅密。
船的事情交付妥當後,沈青岩母子便踏上了前往首都的火車。
陸春歸有船了,只是她發現自己並沒有像想像中的那麼開心。
她那麼清楚地感受到,去給沈青岩送別,其實就是和她的開心送別。
她喜歡的人,已經去了遙遠的遠方——感情慢半拍的陸春歸,在沈青岩讀大學之後,才後知後覺地發現,沒有沈青岩一同出海的生活,枯燥乏味了許多。
作者有話說:
感覺對男主的性格描寫太蒼白了,編不下去的感覺
沈青岩看到了她臉上的遺憾,感受到了大學生涯,對她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他不禁產生了一種感覺,覺得陸春歸肯定是會讀大學的,她跟一般的鄉下女孩子不一樣。
而沈青岩很清楚,如果陸春歸讀了大學,而她沒讀,那他與她之間的距離,就會像這藍天和大海的距離一樣,能看得見,卻摸不著,大海里再大的魚,一輩子也別想能摸到天上雲朵的邊。
如果陸春喜是海鷗,那他也必須是一隻海鷗,才能與她並翅而飛,翱翔於這藍天之中,追逐海上那咆哮的風。
這種緊迫感,使沈青岩選擇了在縣城中學讀高一。
曾經一起趕海逐浪的幾個小夥伴,精力都投入到了學習上面,哪怕是陸春歸,出海的次數也少了——她分一半的精力來幫助陸春歸學習英語,又要分一半的精力來提前學習初二的內容。16歲了才讀初一,陸春歸覺得太晚了。她需要把速度加快一點,再更努力一點,然後過一種與前世不同的生活。
陸春喜對考上高中並沒有報多少希望,可沒想到,陸春歸讀了初一以後,居然幫到了她——陸春歸學英語很不錯,還琢磨出來一套背單詞的方法教她,本來十分難記的單詞,被陸春歸一解說,便在陸春喜的腦海里留下了印記。
憑著這些印記,陸春喜在期末考試上取得了70分,讓她驚訝莫名。她從來沒有過這種好的成績!以往都是二三十分徘徊!
再下一個秋天來的時候,陸春歸又跳了一級,從初一跳級到了初三。而這一年,陸春喜如願考上了縣城高中。
這事很為人們津津樂道了一陣子,都說陸家祖墳冒青煙了,不但陸春歸聰明,只怕那陸春喜也是個考大學的料。
過了一年,村里就出了個真正的大學生:沈青岩考取了首都大學。
也是這一年,沈家的船隻,正式託付給了陸春歸。
沈青岩要去首都讀書,沈母等待這一天已經很久了,有一段時間,她甚至以為再也回不了首都了。
幸好,青岩是個懂事、勤奮又聰明的優秀孩子,第一年參加高考就考上了首都大學。
沈母決定要跟著沈青岩一起去首都,自然就管不了出海打漁這些事務了,隔著幾千公里,不可能在首都搖控船工們吧!
反正這漁船最近兩三年來,一直都是陸春歸在負責出海、銷售的事情,索性就交給她打理算了。
但是,非親非故的,這個打理費用怎麼算?
沈母感覺頭痛,沒想到陸春歸得知她們要去首都定居,便提出,把他們的船給買下來。
沈母大為吃驚,買船可買菜買肉,要花的可不是一筆小錢,沒想到陸春歸居然能拿得出手。
但沈母拒絕了。
這兩三年,陸春歸出落得更加出挑,與沈家一直保持著密切來往——確切地說,是與沈青岩一直保持著密切來往,沈青岩放假歸家的周末,往往都是跟陸春歸一同外出打漁。
隨著陸春歸的年歲漸長,讀書的才名又傳了出去,來提親的人,那是一撥又一撥。
可陸家都拒絕了。
陸春歸拒絕了那些上門提親的人,卻不避諱地時常跟沈青岩一同出海。
慢慢地,沈母自認為看明白了陸春歸的心。
自認為看懂了陸春歸的心,再聽到她說這個「買」字,沈母就有一種被排斥的生分之感。
她看著陸春歸,「春歸,這船你也幫我們打理了一年了,我們去首都一年半載也回不來,這船呢,你就直接接手,繼續歸你管就行了,還說什麼買不買的?」
陸春歸眼睛亮了一下,隨即搖頭,一艘船可不便宜,她打聽過了,起碼也是七八千塊,這樣的數目,確實算是天價了。
不過,她可不能白要別人的,連忙推辭。
沈母卻很堅決,她心裏面清楚,沈青岩之所以能考上大學,恐怕與陸春歸是脫不開關係。她清楚得記得三年前的夏天,她問兒子到底要選哪條路,是繼續讀書考大學,還是到軍中去歷練沈青岩居然是兩種都不接受。
自己一手養大的兒子,沈母還能不知道沈青岩的心思在哪裡。
沈母看陸春歸,一點淡淡地妒意之外,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好兒媳婦的最佳人選。
因此提出了贈送船隻,但陸春歸堅決不受,最後一番商討,這漁船就由陸春歸打理,陸春歸每個月上交50塊的管理費用。
沈母把這個管理費用理解為促進兩家的緊密聯繫,要是把船賣掉了,錢貨兩訖,兩個人之間就沒有必須要一直要聯繫著了。倒是有艘船,有了共同的利益,就能把兩方聯繫得更加堅密。
船的事情交付妥當後,沈青岩母子便踏上了前往首都的火車。
陸春歸有船了,只是她發現自己並沒有像想像中的那麼開心。
她那麼清楚地感受到,去給沈青岩送別,其實就是和她的開心送別。
她喜歡的人,已經去了遙遠的遠方——感情慢半拍的陸春歸,在沈青岩讀大學之後,才後知後覺地發現,沒有沈青岩一同出海的生活,枯燥乏味了許多。
作者有話說:
感覺對男主的性格描寫太蒼白了,編不下去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