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頁
把這句話反覆讀了幾遍,確認無誤。
“順道一探”這幾個字,說得倒是輕鬆。怎麼“探”?為何“探”?“探”什麼?
李衛見我也神色不定,等待解說的目光早已習慣性的望向鄔先生。
而我有一些聯想……
出發南下時,允禩和允禟已經分別被改名為“阿其那”、“塞思黑”,皇十四弟、貝子允禵也被正式議罪圈禁在康熙陵寢附近。“阿其那”被高牆圈禁在宗人府,“塞思黑”正從西寧押回,他們的家人中與此案關係不大的有一、兩千人,流放往雲貴極南的瘴癘之地。但是在流放南下的途中,這些人一路到處呼號訴說,把原本還藏著掖著的民間密聞全部激發出來,再添油加醋,把這場皇權爭鬥中真真假假的故事講得繪聲繪影,把胤禛描述成一個弒父殺母、迫害親族的暴君。沿途各地方官員處理不及,只好加快驅趕鎮壓這些人了事。但這些故事何等聳人聽聞?一旦傳播,再也阻不住,收不回。之前有一些大臣已經密折上書,要在路上將“塞思黑”“便宜行事”,被胤禛嚴詞拒絕,他幾乎已經完全傾向於將允禩和允禟永遠圈禁,我還一度猜測,也許他們真的是自己病死於圈禁中的。
那時候胤禛決意不殺,我能看到他的顧慮:形勢到了今天,只要無法再興風作浪,處死他們除了給胤禛增加惡名,沒有別的意義。可是現在,胤禛也許突然發現惡名不但已經背上了,而且很難再挽回,那讓他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呵呵……好啊,很多結,只有系它的人才能解,凌兒正當去看看,解了此結,以完此劫。”鄔先生永遠那樣平靜的端坐、微笑,好像一切都簡單得不在話下。
“什麼?……什麼解啊結的?”李衛又一頭霧水了。
“以完此劫?……鄔先生,你也認為皇上打算處死他們了?”
鄔先生只是低頭喝茶,他太了解皇帝了,甚至比我和胤祥都深。
胤禛想讓我去親眼見證大仇得報。這是胤禛的風格,我卻歸於茫然……就算早就知道會有這樣一天,也從未覺得與我有任何關係,殺了他,一切就可以當沒有發生過嗎?過去受的苦就會全部消失讓一切重來?……
“不用了!我沒什麼心結。我不會去看他!”
我如此斬釘截鐵,鄔先生也只是微笑而已。
江南的雨季別有情致:水路縱橫,片片烏篷船“吱呀”搖過,兩旁人家枕水而居,粉白的牆,濃墨點染般的瓦頂,雨絲綿綿順檐廊滑下,織成水簾,從天網羅到地……在這裡發呆,有恍惚不知自己從何而來,又將何去之妙。
但終究要走了,不但胤禛,連胤祥也在寫給李衛的信里,催促他早日進京述職。
李衛不過是在等我,他們催的是我。或許,催的是我早日“路過”保定……我真是在古代生活太久,受鄔先生、胤禛他們的謀略思維薰陶太久了——拐彎抹角,一件事情里總能想出陰謀來。
這是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隨先生北上。當年隨先生上路時,還懵懂不知前面等待的命運,如今回首,只剩大道上馬車駛過後,揚起的淡淡煙塵。
……
“鄔先生,你真的就要丟下我、皇上,還有十三爺不管了嗎?”
“大局已定,余者各安天命,凌兒,你應當歡喜才是啊。”
“這麼說來,又是我不能‘悟’了?可是今後,我再也找不到先生說話了,也不知道誰在照顧先生,不知道先生過得好不好……而且我知道,皇上和十三爺也很關心你,他們時不時總會無意中提起你,還時常事情的時候這麼說:‘如果鄔先生在,一定會如何如何……’”
鄔先生依舊微笑著,透過馬車望向北方的眼裡卻泛起暖暖的波瀾。
“皇上早已年過不惑,十三爺我離京之前也有過深談,胸懷謀略足以掌治天下。加之這幾年看過來,到如今種種大患徹除、各項革新氣象振作,民生復甦,後生能人輩出,已隱隱有盛世之像,皇上與十三爺早已不需要老朽了,我也該放心歸去。”
大道平坦,馬車轆轆,安靜中,夕陽從簾縫中投進一絲金色光芒,果然讓人懶懶的心生歸意。我突然笑笑,問先生道:
“先生,我這些年沒事常讀書打發時間,又不愛看什麼學問文章,就看些野史正史、怪論小說的故事,但至今想不起來,史上還曾有過比我們所見的這二十年裡發生的,更厲害的親族皇權之爭了,是麼?”
“非也!”先生搖頭,“只是你身在其中,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感,自然感觸最深,這樣的故事,史不絕書,但你讀來終究只是薄薄一張紙,淡淡幾行墨而已。”
“這麼說來,他們再辛苦,也不過是後世人眼中薄薄一張紙,淡淡幾行墨而已?呵呵,還會被編成很多戲,演出來!”
“呵呵……凌兒,後世要如何評說戲謔,那是他們的事了,我們再也管不著的。譬如當年始皇帝,一統六合,卻又殺仲父逐生母,逼殺兄長、摔死幼弟,姐妹叔侄皆遭屠戮,後世評說者多矣,功過如何?誰能一概而論?”
“秦始皇?兩千年前的事了吧?那真是蔓草荒煙的亂世……風煙獵獵,他獨立,千載之下仍令人不敢逼視呢……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金人十二……”鄔先生也興致勃勃的念道。
“對了,秦始皇還焚書坑儒……”——這和胤禛興文字獄有驚人的相似。
“《過秦論》是能傳後世千秋的好文章。始皇帝22歲加冠,38歲一統天下,49歲崩於道,以鹹魚蓋其臭還咸陽……其生如此詭譎波瀾、大開大閡,你讀著如何?”
“我……?”想親眼起見過的康熙、胤禛的每一個兄弟、良妃、德妃(太后)……音容舉止,如在眼前,這種體會比書上看到的任何文字帶來的想像都更驚心動魄、刻骨銘心。
“……我只覺得,秦始皇一定和胤禛一樣,是個偏執、霸道、小心眼兒的人。”
鄔先生很想嚴肅,但忍了幾秒,還是呵呵笑了:
“這正是:凌兒妄言論古今。一逞口舌之快,不覺世途多艱啊。”
我也笑了,車外是遼闊的華北大地,夕陽正一點一點沒入地平線。
鄔先生送我到山東與直隸交界的一個小鎮,就要調轉方向去泰山找性音大師了,要囑咐的話早已說盡,但他要從驛站辭別的時候,我還是拉住了他。
“先生……”人都退出了,我卻不知道要說什麼。
“呵呵,凌兒,這次,我再不能、也不用帶你到京城了,皇上辛苦得很,你要照顧好皇上,知道麼?回家去吧。”鄔先生鶴髮童顏,笑起來有一種神奇的安撫力。
“順道一探”這幾個字,說得倒是輕鬆。怎麼“探”?為何“探”?“探”什麼?
李衛見我也神色不定,等待解說的目光早已習慣性的望向鄔先生。
而我有一些聯想……
出發南下時,允禩和允禟已經分別被改名為“阿其那”、“塞思黑”,皇十四弟、貝子允禵也被正式議罪圈禁在康熙陵寢附近。“阿其那”被高牆圈禁在宗人府,“塞思黑”正從西寧押回,他們的家人中與此案關係不大的有一、兩千人,流放往雲貴極南的瘴癘之地。但是在流放南下的途中,這些人一路到處呼號訴說,把原本還藏著掖著的民間密聞全部激發出來,再添油加醋,把這場皇權爭鬥中真真假假的故事講得繪聲繪影,把胤禛描述成一個弒父殺母、迫害親族的暴君。沿途各地方官員處理不及,只好加快驅趕鎮壓這些人了事。但這些故事何等聳人聽聞?一旦傳播,再也阻不住,收不回。之前有一些大臣已經密折上書,要在路上將“塞思黑”“便宜行事”,被胤禛嚴詞拒絕,他幾乎已經完全傾向於將允禩和允禟永遠圈禁,我還一度猜測,也許他們真的是自己病死於圈禁中的。
那時候胤禛決意不殺,我能看到他的顧慮:形勢到了今天,只要無法再興風作浪,處死他們除了給胤禛增加惡名,沒有別的意義。可是現在,胤禛也許突然發現惡名不但已經背上了,而且很難再挽回,那讓他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呵呵……好啊,很多結,只有系它的人才能解,凌兒正當去看看,解了此結,以完此劫。”鄔先生永遠那樣平靜的端坐、微笑,好像一切都簡單得不在話下。
“什麼?……什麼解啊結的?”李衛又一頭霧水了。
“以完此劫?……鄔先生,你也認為皇上打算處死他們了?”
鄔先生只是低頭喝茶,他太了解皇帝了,甚至比我和胤祥都深。
胤禛想讓我去親眼見證大仇得報。這是胤禛的風格,我卻歸於茫然……就算早就知道會有這樣一天,也從未覺得與我有任何關係,殺了他,一切就可以當沒有發生過嗎?過去受的苦就會全部消失讓一切重來?……
“不用了!我沒什麼心結。我不會去看他!”
我如此斬釘截鐵,鄔先生也只是微笑而已。
江南的雨季別有情致:水路縱橫,片片烏篷船“吱呀”搖過,兩旁人家枕水而居,粉白的牆,濃墨點染般的瓦頂,雨絲綿綿順檐廊滑下,織成水簾,從天網羅到地……在這裡發呆,有恍惚不知自己從何而來,又將何去之妙。
但終究要走了,不但胤禛,連胤祥也在寫給李衛的信里,催促他早日進京述職。
李衛不過是在等我,他們催的是我。或許,催的是我早日“路過”保定……我真是在古代生活太久,受鄔先生、胤禛他們的謀略思維薰陶太久了——拐彎抹角,一件事情里總能想出陰謀來。
這是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隨先生北上。當年隨先生上路時,還懵懂不知前面等待的命運,如今回首,只剩大道上馬車駛過後,揚起的淡淡煙塵。
……
“鄔先生,你真的就要丟下我、皇上,還有十三爺不管了嗎?”
“大局已定,余者各安天命,凌兒,你應當歡喜才是啊。”
“這麼說來,又是我不能‘悟’了?可是今後,我再也找不到先生說話了,也不知道誰在照顧先生,不知道先生過得好不好……而且我知道,皇上和十三爺也很關心你,他們時不時總會無意中提起你,還時常事情的時候這麼說:‘如果鄔先生在,一定會如何如何……’”
鄔先生依舊微笑著,透過馬車望向北方的眼裡卻泛起暖暖的波瀾。
“皇上早已年過不惑,十三爺我離京之前也有過深談,胸懷謀略足以掌治天下。加之這幾年看過來,到如今種種大患徹除、各項革新氣象振作,民生復甦,後生能人輩出,已隱隱有盛世之像,皇上與十三爺早已不需要老朽了,我也該放心歸去。”
大道平坦,馬車轆轆,安靜中,夕陽從簾縫中投進一絲金色光芒,果然讓人懶懶的心生歸意。我突然笑笑,問先生道:
“先生,我這些年沒事常讀書打發時間,又不愛看什麼學問文章,就看些野史正史、怪論小說的故事,但至今想不起來,史上還曾有過比我們所見的這二十年裡發生的,更厲害的親族皇權之爭了,是麼?”
“非也!”先生搖頭,“只是你身在其中,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感,自然感觸最深,這樣的故事,史不絕書,但你讀來終究只是薄薄一張紙,淡淡幾行墨而已。”
“這麼說來,他們再辛苦,也不過是後世人眼中薄薄一張紙,淡淡幾行墨而已?呵呵,還會被編成很多戲,演出來!”
“呵呵……凌兒,後世要如何評說戲謔,那是他們的事了,我們再也管不著的。譬如當年始皇帝,一統六合,卻又殺仲父逐生母,逼殺兄長、摔死幼弟,姐妹叔侄皆遭屠戮,後世評說者多矣,功過如何?誰能一概而論?”
“秦始皇?兩千年前的事了吧?那真是蔓草荒煙的亂世……風煙獵獵,他獨立,千載之下仍令人不敢逼視呢……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金人十二……”鄔先生也興致勃勃的念道。
“對了,秦始皇還焚書坑儒……”——這和胤禛興文字獄有驚人的相似。
“《過秦論》是能傳後世千秋的好文章。始皇帝22歲加冠,38歲一統天下,49歲崩於道,以鹹魚蓋其臭還咸陽……其生如此詭譎波瀾、大開大閡,你讀著如何?”
“我……?”想親眼起見過的康熙、胤禛的每一個兄弟、良妃、德妃(太后)……音容舉止,如在眼前,這種體會比書上看到的任何文字帶來的想像都更驚心動魄、刻骨銘心。
“……我只覺得,秦始皇一定和胤禛一樣,是個偏執、霸道、小心眼兒的人。”
鄔先生很想嚴肅,但忍了幾秒,還是呵呵笑了:
“這正是:凌兒妄言論古今。一逞口舌之快,不覺世途多艱啊。”
我也笑了,車外是遼闊的華北大地,夕陽正一點一點沒入地平線。
鄔先生送我到山東與直隸交界的一個小鎮,就要調轉方向去泰山找性音大師了,要囑咐的話早已說盡,但他要從驛站辭別的時候,我還是拉住了他。
“先生……”人都退出了,我卻不知道要說什麼。
“呵呵,凌兒,這次,我再不能、也不用帶你到京城了,皇上辛苦得很,你要照顧好皇上,知道麼?回家去吧。”鄔先生鶴髮童顏,笑起來有一種神奇的安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