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頁
“李璟昏庸無能,淮南民不聊生。朕舉兵南下,是以有道伐無道。如今淮南大半為朕所有,朕之水師已入長江,不日將直逼金陵。楚州已成孤城,將軍縱然死守,也難以挽回大局,何不早降?”柴榮揮鞭遙指城樓,朗聲道。
張彥卿慘然笑道:“我雖不才,也是大唐皇帝御賜的楚州防禦使。哪有食君祿而不盡人事的道理!要我投降,雖死不從。”
柴榮搖了搖頭,又勸道:“再戰下去,必然生靈塗炭,玉石俱焚。將軍乃忠勇之士,應懂得順勢而為的道理,何必為個人名節而連累全城百姓之性命!”
張彥卿卻再不答話,轉身而去。須臾,城頭亂箭齊發,箭矢瞬間在柴榮馬前插了一地。柴榮知道再勸無益,長嘆一聲,撥轉馬頭,對趙匡胤道:“攻城!”
山崩地裂之聲轟然炸響。在周軍衝車猛烈的撞擊下,楚州城牆塌掉了一大半。周軍士兵潮水般地湧進城內。但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城破之後才是血戰的開始。張彥卿親率軍士,列陣城內,與周兵展開了慘烈的巷戰。從正午直到日暮,楚州城內處處浴血,周兵每占領一個街巷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張彥卿等人從城門口節節抵抗,一直轉戰到州衙。戰至最後,刀槍斷裂,箭矢用盡,張彥卿索性以繩床為武器,與圍上來的周兵殊死搏鬥,直至傷重而死。
楚州巷戰,防禦使張彥卿以下千餘人全部戰死,無一人生降。
守軍同歸於盡般的搏命死戰令後周軍隊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更令全城化為焦土。繁華的楚州城房屋街道幾乎焚之殆盡,城內百姓死者萬餘人。殺紅了眼的後周士兵把憤怒和仇恨發泄到了無辜的楚州百姓身上,見人就砍,見屋就燒,全城幾成煉獄。等趙匡胤進城之時,才發現全城已成屠場,士兵們已近失控。趙匡胤一面差人飛報柴榮,一面下令約束軍紀,禁止屠城。直至深夜,這座在血與火中顫抖的城市才漸漸平靜下來。
看著這座被戰火摧毀的商業重鎮,柴榮仰天長嘆:“百年重鎮,想不到今日毀於一旦。看來,這場戰爭是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了。”
不知道是不是親歷了這場殘酷戰爭的趙匡胤對這座城市有某種愧欠。北宋建朝後,楚州的地位空前上升,成為北宋王朝江淮漕運的重點節點,更被列為全國設市易務的二十二個城市之一,這座城市也浴火重生,再度繁榮。
攻下了楚州,周軍再無後顧之憂。整個淮南,除了南吳太祖楊行密起家的廬州(今安徽合肥市)及較為偏遠的舒州(今安徽潛山縣)、蘄州(今湖北蘄春縣)、黃州(今湖北武漢市新洲區)外,已全部被周軍占領。正如柴榮所言,征淮之戰已到了該結束之時。
第九章 潛龍悲歌
平定淮南讓柴榮再無後顧之憂,他決心直面夢想,奮力一搏。在令他魂牽夢縈的幽燕之地,這位後周皇帝上演了最後的天鵝之舞,也為歷史留下了一首難以磨滅的悲愴之歌。
46 仁者無敵
柴榮的第三次親征使淮南戰事急轉直下。楚州陷落,周軍水師大舉進入長江,這一切讓南唐上下陷入恐慌與絕望。南唐朝中的主戰派土崩瓦解,主和呼聲高漲。宰相馮延己、宋齊丘等人原本是最積極的主戰派,調子喊得最高,此時卻見風使舵,轉而力勸李璟議和。南唐皇族對李璟更是深感失望。李璟的三弟李景遂原本已被確定為皇帝接班人,見此危局,再也不敢來擔這個爛攤子,不斷上表請求辭去接班人之位。齊王李景達也因兵敗,要求辭去元帥之職。放眼整個南唐上下,竟再無一人能為李璟力挽狂瀾。
李璟知道,要求和,只有把江北之地全部拱手奉上。但現在最大的阻礙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面子。求和之後,南唐再難在政治上與後周平起平坐,自己的皇帝頭銜必定要被抹去,自詡的大唐正統將成笑柄,他李璟更鐵定成為李氏家族的大罪人。想到這些,李璟又不由得猶豫起來。
但戰局的發展卻沒有絲毫猶豫。不久,李璟接到報告,後周水軍在長江口大敗唐軍。接著,在東㳍州(今江蘇啟東市)的水軍也全軍覆沒,蘇杭震動。而後周猛將李重進、王審琦正率軍分別向廬州、舒州急進,若再不議和,恐怕連籌碼都要丟光。李璟再不敢猶豫,連夜擬出求和條件,向後周獻出江北僅存的廬、舒、蘄、黃四州,劃長江為界,每年獻送貢品十萬。同時,願意去帝號,改稱“國主”,以示臣服之意。求和之後,為表悔意,將立即把國主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看著李璟提出的條件,柴榮只淡淡一笑,若早如此,又何必苦戰至此。他不是不想乘勢奪取江南,但柴榮心裡清楚,征淮之戰已拖了兩年多,士卒疲憊,百姓勞苦,財力物力更消耗頗大。以目前後周國力而言,是無論如何也支撐不起長期消耗戰的。更重要的是,無論攻擊後蜀還是征討淮南,其目的主要在於壓制和削弱反周勢力,減輕後周的外部威脅,為下一步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打下基礎。一想到燕雲十六州,柴榮頓覺心頭一陣激越。淮南平定,南方諸國已不足為患,唯有那始終令他魂牽夢縈的燕雲十六州,才是對中原生死攸關的地方!想到這裡,他對李璟的特使陳覺說:“朕興師出兵本只為取得江北之地,既然李璟願意獻出江北,率國歸附,朕自然不會再有更多的要求。你回去告訴李璟,兩軍休戰,他功勞甚大,不必把國主之位傳給兒子!”想了想,柴榮又道:“兩軍停戰之後,朕在長江的水軍立即撤回,同時令荊南、吳越的軍隊罷兵。至於廬、黃等四州,可等城中將吏士兵上路南歸以後,再通知我軍接收。你們留在長江上的船隻如有需要,一併讓他們到北岸來拉走。”
張彥卿慘然笑道:“我雖不才,也是大唐皇帝御賜的楚州防禦使。哪有食君祿而不盡人事的道理!要我投降,雖死不從。”
柴榮搖了搖頭,又勸道:“再戰下去,必然生靈塗炭,玉石俱焚。將軍乃忠勇之士,應懂得順勢而為的道理,何必為個人名節而連累全城百姓之性命!”
張彥卿卻再不答話,轉身而去。須臾,城頭亂箭齊發,箭矢瞬間在柴榮馬前插了一地。柴榮知道再勸無益,長嘆一聲,撥轉馬頭,對趙匡胤道:“攻城!”
山崩地裂之聲轟然炸響。在周軍衝車猛烈的撞擊下,楚州城牆塌掉了一大半。周軍士兵潮水般地湧進城內。但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城破之後才是血戰的開始。張彥卿親率軍士,列陣城內,與周兵展開了慘烈的巷戰。從正午直到日暮,楚州城內處處浴血,周兵每占領一個街巷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張彥卿等人從城門口節節抵抗,一直轉戰到州衙。戰至最後,刀槍斷裂,箭矢用盡,張彥卿索性以繩床為武器,與圍上來的周兵殊死搏鬥,直至傷重而死。
楚州巷戰,防禦使張彥卿以下千餘人全部戰死,無一人生降。
守軍同歸於盡般的搏命死戰令後周軍隊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更令全城化為焦土。繁華的楚州城房屋街道幾乎焚之殆盡,城內百姓死者萬餘人。殺紅了眼的後周士兵把憤怒和仇恨發泄到了無辜的楚州百姓身上,見人就砍,見屋就燒,全城幾成煉獄。等趙匡胤進城之時,才發現全城已成屠場,士兵們已近失控。趙匡胤一面差人飛報柴榮,一面下令約束軍紀,禁止屠城。直至深夜,這座在血與火中顫抖的城市才漸漸平靜下來。
看著這座被戰火摧毀的商業重鎮,柴榮仰天長嘆:“百年重鎮,想不到今日毀於一旦。看來,這場戰爭是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了。”
不知道是不是親歷了這場殘酷戰爭的趙匡胤對這座城市有某種愧欠。北宋建朝後,楚州的地位空前上升,成為北宋王朝江淮漕運的重點節點,更被列為全國設市易務的二十二個城市之一,這座城市也浴火重生,再度繁榮。
攻下了楚州,周軍再無後顧之憂。整個淮南,除了南吳太祖楊行密起家的廬州(今安徽合肥市)及較為偏遠的舒州(今安徽潛山縣)、蘄州(今湖北蘄春縣)、黃州(今湖北武漢市新洲區)外,已全部被周軍占領。正如柴榮所言,征淮之戰已到了該結束之時。
第九章 潛龍悲歌
平定淮南讓柴榮再無後顧之憂,他決心直面夢想,奮力一搏。在令他魂牽夢縈的幽燕之地,這位後周皇帝上演了最後的天鵝之舞,也為歷史留下了一首難以磨滅的悲愴之歌。
46 仁者無敵
柴榮的第三次親征使淮南戰事急轉直下。楚州陷落,周軍水師大舉進入長江,這一切讓南唐上下陷入恐慌與絕望。南唐朝中的主戰派土崩瓦解,主和呼聲高漲。宰相馮延己、宋齊丘等人原本是最積極的主戰派,調子喊得最高,此時卻見風使舵,轉而力勸李璟議和。南唐皇族對李璟更是深感失望。李璟的三弟李景遂原本已被確定為皇帝接班人,見此危局,再也不敢來擔這個爛攤子,不斷上表請求辭去接班人之位。齊王李景達也因兵敗,要求辭去元帥之職。放眼整個南唐上下,竟再無一人能為李璟力挽狂瀾。
李璟知道,要求和,只有把江北之地全部拱手奉上。但現在最大的阻礙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面子。求和之後,南唐再難在政治上與後周平起平坐,自己的皇帝頭銜必定要被抹去,自詡的大唐正統將成笑柄,他李璟更鐵定成為李氏家族的大罪人。想到這些,李璟又不由得猶豫起來。
但戰局的發展卻沒有絲毫猶豫。不久,李璟接到報告,後周水軍在長江口大敗唐軍。接著,在東㳍州(今江蘇啟東市)的水軍也全軍覆沒,蘇杭震動。而後周猛將李重進、王審琦正率軍分別向廬州、舒州急進,若再不議和,恐怕連籌碼都要丟光。李璟再不敢猶豫,連夜擬出求和條件,向後周獻出江北僅存的廬、舒、蘄、黃四州,劃長江為界,每年獻送貢品十萬。同時,願意去帝號,改稱“國主”,以示臣服之意。求和之後,為表悔意,將立即把國主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看著李璟提出的條件,柴榮只淡淡一笑,若早如此,又何必苦戰至此。他不是不想乘勢奪取江南,但柴榮心裡清楚,征淮之戰已拖了兩年多,士卒疲憊,百姓勞苦,財力物力更消耗頗大。以目前後周國力而言,是無論如何也支撐不起長期消耗戰的。更重要的是,無論攻擊後蜀還是征討淮南,其目的主要在於壓制和削弱反周勢力,減輕後周的外部威脅,為下一步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打下基礎。一想到燕雲十六州,柴榮頓覺心頭一陣激越。淮南平定,南方諸國已不足為患,唯有那始終令他魂牽夢縈的燕雲十六州,才是對中原生死攸關的地方!想到這裡,他對李璟的特使陳覺說:“朕興師出兵本只為取得江北之地,既然李璟願意獻出江北,率國歸附,朕自然不會再有更多的要求。你回去告訴李璟,兩軍休戰,他功勞甚大,不必把國主之位傳給兒子!”想了想,柴榮又道:“兩軍停戰之後,朕在長江的水軍立即撤回,同時令荊南、吳越的軍隊罷兵。至於廬、黃等四州,可等城中將吏士兵上路南歸以後,再通知我軍接收。你們留在長江上的船隻如有需要,一併讓他們到北岸來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