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頁
劉彥貞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震驚地看著自己的軍隊像受驚的鴉群一樣四處逃散,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大勝近在咫尺,卻在轉瞬之間慘遭逆轉。劉彥貞只覺得一股熱血衝上頭頂,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激憤之下,揚起長刀,驅馬向前,一連砍倒數名逃兵。“退卻者斬!逃跑者斬!都給我殺回去,殺回去!”劉彥貞瘋狂地揮舞著長刀,聲嘶力竭地大喊。
“賊將休走!”一聲斷喝如晴空霹靂,驟然在劉彥貞耳邊炸響。劉彥貞只覺得眼前一晃,一道赤紅的光芒直撲而來。他急忙揚起刀,卻覺得那柄長刀似有千斤之重,怎麼也舉不起來。緊接著,一股劇痛貫穿全身,讓他情不自禁地發出悽厲的慘叫。
唐軍士兵驚恐地看到自己主帥的胸前有一個大大的血洞,鮮血正如噴泉般激射而出。李重進騎著戰馬正從劉彥貞身邊一掠而過,手裡那支長槍鮮血淋漓。劉彥貞的身子晃了晃,從馬上跌落在地,再也沒有起來。萬軍之中,李重進已一槍奪走了劉彥貞的性命!
主帥被殺,數萬唐軍徹底崩潰,丟盔棄甲,望風而逃。李谷、王彥超大喜過望,急忙召集部將,組織人馬,沿著淮水一路追殺。從午後直到夜幕降臨,當周軍收兵回營之時,淮水南岸已伏屍過萬,連綿三十里,繳獲的軍械輜重更是不計其數。經此一戰,劉彥貞部全軍覆沒。
看著屍橫遍野的戰場,李谷如同經歷了一場噩夢。他心有餘悸地對李重進說:“幸虧將軍及時趕到,否則全軍不保矣!”李重進微微一笑:“大帥不必驚慌。不出三日,皇上大軍即到正陽。淮南之地,克日可平!”
唐軍戰敗,主帥喪命,這消息立即在壽州城裡炸開了鍋。周軍撤圍之後,壽州城郊的老百姓們才剛剛出城返家,如今聽說唐軍大敗,周軍即將復來,嚇得又紛紛往壽州城裡跑。而城內的富商官吏,則趁亂偷偷出城,向東逃亡。劉仁贍一動不動地站在亂成一團的城門口,漠然地看著眼前的這一切。劉彥貞不聽勸告貿然出兵之時,他已料定此戰必敗。劉彥貞一走,他立即向城頭增調兵力,整修城防,做好了最壞的準備。更多的壞消息還在不斷傳來,駐守定遠的皇甫暉部已連夜退往清流關,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守將更棄城而逃,頃刻之間,外援斷絕,壽州又成孤城。但劉仁贍只冷笑而已。這一切早在他預料之中,南唐王朝早已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軍備廢弛,兵將無能,官員腐敗,潰敗和滅亡是遲早的事。他能做的,只是和這座城共存亡而已。
南下途中的柴榮接到了李重進傳來的捷報。他眉飛色舞地展開戰報,細細閱覽。看到李重進奏報俘獲南唐軍士三千餘人,柴榮忙問信使:“這三千降兵如何處置的?”信使不敢隱瞞,報告道:“已被全數格殺!”柴榮大吃一驚。之前他奪下關西四州,曾將戰爭中俘獲的後蜀士兵全部特赦,如數遣返,還發給路費乾糧。對不願意回去的士兵,則發給軍餉,組成軍團,編入周軍序列,還給他們取了個頗有紀念意義的名字:“懷恩軍”。在柴榮看來,戰亂已有數十年,中原早已元氣大傷,無謂的殺戮越少越好。“既已戰敗投降,為何又要全部誅殺?”柴榮追問道,眉宇之間已有怒色。“此次征淮,懷恩軍戰鬥不力,甚至多有倒戈投降者。李將軍得知後,甚為惱怒,說降兵不可信,又不能縱虎歸山,不如殺之以絕後患,是以將所俘三千人盡數殺之。”
柴榮不禁悵然。自唐亡以來,各國之間互相攻伐,殺戮甚重,而雙方屠城殺降之事更是屢見不鮮。這幾十年來用鮮血鑄成的血仇,恐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李重進剛剛立下大功,總不能因為這件事責罰他吧。柴榮嘆了口氣,對身邊諸將說:“我出征之前,曾下《伐淮南詔》,詔書中明言,我軍所至,不犯秋毫。此次大軍南下,必然戰火遍地,諸位需約束士卒,嚴明軍紀,決不能剽擄焚燒,禍害百姓。”趙匡胤等人連連點頭稱是。
柴榮想了想,又說:“聽說壽州撤圍之後,城中百姓大多已回歸村落,如今我軍復至,驚恐之下定會再次逃入城中。我軍一旦圍城,城中玉石俱焚,豈不是無辜多了許多冤魂!傳令下去,讓李重進立即分派使者,傳繳各地,讓百姓安心務農,不要亂跑,免得受戰火連累。”趙匡胤欽佩不已。所謂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顯然,柴榮要做的是統治這塊土地,而不僅僅是征服,更不是掠奪與殺戮。趙匡胤暗暗下了決心,不管別的將領怎麼做,他決不能讓自己的士兵成為暴徒與強盜。
御花園內,李璟看著風情萬種的花蕊夫人,卻怎麼也提不起興致。一連數日,急報紛至沓來。在柴榮強大的外交攻勢下,素與南唐不和的楚、吳越先後起兵響應。原南楚舊將王逵領兵攻入鄂州(今湖北鄂州市),殺南唐軍三千餘人。吳越則氣勢更甚,大起精兵,水路並進,一路攻宣州(今屬安徽宣城市),一路進逼江陰(今江蘇江陰市),南唐守軍屢戰屢敗。更令李璟驚恐的是被他寄予厚望的劉彥貞部竟然全軍覆沒,如今柴榮親率大軍而來,再逼壽州,淮南眼見不保。
想到這裡,李璟再也坐不住了,丟下花蕊夫人,急匆匆召集群臣商議對策。照例一番七嘴八舌,互相爭吵之後,卻再無一人敢領兵前往壽州。李璟怒火中燒,厲聲道:“你們個個平日裡高談闊論,自命不凡,如今有亡國之虞,你們卻措手無策!今天不拿出個主意來,你們一個也不准走!”見皇帝發怒,馮延巳、韓熙載等人終於停止了爭吵。眾人嘀咕一番之後,飛快地達成了一致:遣使求和。幾乎從沒在任何事上有過同樣意見的韓宋二黨在求和一事上出奇地一致,這讓李璟又好氣又好笑。危難關頭,舉國上下,竟然無一人能力挽狂瀾。李璟頓覺萬念俱灰。他癱倒在龍椅上,無力地揮了揮手:“事已至此,就依眾卿吧。”
“賊將休走!”一聲斷喝如晴空霹靂,驟然在劉彥貞耳邊炸響。劉彥貞只覺得眼前一晃,一道赤紅的光芒直撲而來。他急忙揚起刀,卻覺得那柄長刀似有千斤之重,怎麼也舉不起來。緊接著,一股劇痛貫穿全身,讓他情不自禁地發出悽厲的慘叫。
唐軍士兵驚恐地看到自己主帥的胸前有一個大大的血洞,鮮血正如噴泉般激射而出。李重進騎著戰馬正從劉彥貞身邊一掠而過,手裡那支長槍鮮血淋漓。劉彥貞的身子晃了晃,從馬上跌落在地,再也沒有起來。萬軍之中,李重進已一槍奪走了劉彥貞的性命!
主帥被殺,數萬唐軍徹底崩潰,丟盔棄甲,望風而逃。李谷、王彥超大喜過望,急忙召集部將,組織人馬,沿著淮水一路追殺。從午後直到夜幕降臨,當周軍收兵回營之時,淮水南岸已伏屍過萬,連綿三十里,繳獲的軍械輜重更是不計其數。經此一戰,劉彥貞部全軍覆沒。
看著屍橫遍野的戰場,李谷如同經歷了一場噩夢。他心有餘悸地對李重進說:“幸虧將軍及時趕到,否則全軍不保矣!”李重進微微一笑:“大帥不必驚慌。不出三日,皇上大軍即到正陽。淮南之地,克日可平!”
唐軍戰敗,主帥喪命,這消息立即在壽州城裡炸開了鍋。周軍撤圍之後,壽州城郊的老百姓們才剛剛出城返家,如今聽說唐軍大敗,周軍即將復來,嚇得又紛紛往壽州城裡跑。而城內的富商官吏,則趁亂偷偷出城,向東逃亡。劉仁贍一動不動地站在亂成一團的城門口,漠然地看著眼前的這一切。劉彥貞不聽勸告貿然出兵之時,他已料定此戰必敗。劉彥貞一走,他立即向城頭增調兵力,整修城防,做好了最壞的準備。更多的壞消息還在不斷傳來,駐守定遠的皇甫暉部已連夜退往清流關,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守將更棄城而逃,頃刻之間,外援斷絕,壽州又成孤城。但劉仁贍只冷笑而已。這一切早在他預料之中,南唐王朝早已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軍備廢弛,兵將無能,官員腐敗,潰敗和滅亡是遲早的事。他能做的,只是和這座城共存亡而已。
南下途中的柴榮接到了李重進傳來的捷報。他眉飛色舞地展開戰報,細細閱覽。看到李重進奏報俘獲南唐軍士三千餘人,柴榮忙問信使:“這三千降兵如何處置的?”信使不敢隱瞞,報告道:“已被全數格殺!”柴榮大吃一驚。之前他奪下關西四州,曾將戰爭中俘獲的後蜀士兵全部特赦,如數遣返,還發給路費乾糧。對不願意回去的士兵,則發給軍餉,組成軍團,編入周軍序列,還給他們取了個頗有紀念意義的名字:“懷恩軍”。在柴榮看來,戰亂已有數十年,中原早已元氣大傷,無謂的殺戮越少越好。“既已戰敗投降,為何又要全部誅殺?”柴榮追問道,眉宇之間已有怒色。“此次征淮,懷恩軍戰鬥不力,甚至多有倒戈投降者。李將軍得知後,甚為惱怒,說降兵不可信,又不能縱虎歸山,不如殺之以絕後患,是以將所俘三千人盡數殺之。”
柴榮不禁悵然。自唐亡以來,各國之間互相攻伐,殺戮甚重,而雙方屠城殺降之事更是屢見不鮮。這幾十年來用鮮血鑄成的血仇,恐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李重進剛剛立下大功,總不能因為這件事責罰他吧。柴榮嘆了口氣,對身邊諸將說:“我出征之前,曾下《伐淮南詔》,詔書中明言,我軍所至,不犯秋毫。此次大軍南下,必然戰火遍地,諸位需約束士卒,嚴明軍紀,決不能剽擄焚燒,禍害百姓。”趙匡胤等人連連點頭稱是。
柴榮想了想,又說:“聽說壽州撤圍之後,城中百姓大多已回歸村落,如今我軍復至,驚恐之下定會再次逃入城中。我軍一旦圍城,城中玉石俱焚,豈不是無辜多了許多冤魂!傳令下去,讓李重進立即分派使者,傳繳各地,讓百姓安心務農,不要亂跑,免得受戰火連累。”趙匡胤欽佩不已。所謂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顯然,柴榮要做的是統治這塊土地,而不僅僅是征服,更不是掠奪與殺戮。趙匡胤暗暗下了決心,不管別的將領怎麼做,他決不能讓自己的士兵成為暴徒與強盜。
御花園內,李璟看著風情萬種的花蕊夫人,卻怎麼也提不起興致。一連數日,急報紛至沓來。在柴榮強大的外交攻勢下,素與南唐不和的楚、吳越先後起兵響應。原南楚舊將王逵領兵攻入鄂州(今湖北鄂州市),殺南唐軍三千餘人。吳越則氣勢更甚,大起精兵,水路並進,一路攻宣州(今屬安徽宣城市),一路進逼江陰(今江蘇江陰市),南唐守軍屢戰屢敗。更令李璟驚恐的是被他寄予厚望的劉彥貞部竟然全軍覆沒,如今柴榮親率大軍而來,再逼壽州,淮南眼見不保。
想到這裡,李璟再也坐不住了,丟下花蕊夫人,急匆匆召集群臣商議對策。照例一番七嘴八舌,互相爭吵之後,卻再無一人敢領兵前往壽州。李璟怒火中燒,厲聲道:“你們個個平日裡高談闊論,自命不凡,如今有亡國之虞,你們卻措手無策!今天不拿出個主意來,你們一個也不准走!”見皇帝發怒,馮延巳、韓熙載等人終於停止了爭吵。眾人嘀咕一番之後,飛快地達成了一致:遣使求和。幾乎從沒在任何事上有過同樣意見的韓宋二黨在求和一事上出奇地一致,這讓李璟又好氣又好笑。危難關頭,舉國上下,竟然無一人能力挽狂瀾。李璟頓覺萬念俱灰。他癱倒在龍椅上,無力地揮了揮手:“事已至此,就依眾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