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絹交價格一下子回到了從前,甚至許多人重新將手中的金銀拿出來,到各行務換回絹交。畢竟金銀交易太過麻煩,還要向金櫃交納一定的手續費用。而且就是銅幣,隨著彼岸帶來一船船生銅,又鑄成一枚枚銅幣,它的實際價值也開始下跌了。

  其實銀行司與海外貿易,是王巨發起的“黃金之治”最重要的兩大法寶,隨著海外貿易恢復,銀行司重新正常運行,在它們拉動下,宋朝經濟也重新恢復過來。

  但仍然遠不及元豐後面幾年與朔正年間的辰光,這一年秋天又有無數百姓逃向彼岸,以至各支船隊離開,還有大批百姓因為無法帶走而逗留在各個港口。

  趙煦聞訊大驚,連忙詢問蔡確,如果國家安定了,則不會有這麼多百姓逃離宋朝。

  第八百六十五章 黑暗之劍,光明之心(下,大結局)

  蔡確這幾年一直呆在老家,他老家就在泉州,雖然面對著舊黨的高壓,他都不敢說話了,不過不妨礙他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所以知道得比較清楚,立即答道,原因與今年經濟無關,主要是前幾年絹價下跌,經濟敗壞,各種產業凋零,導致各個豪強與商賈們將錢帛重新向田地轉移,兼併越發嚴重。

  有的豪強為了彌補他們的損失,不斷肆虐兼併耕地,又提高了田租,即便今年經濟好轉了,這些底層佃農生活依然很艱難。而且國家確實人煙太過稠密了。

  因此朝廷不用干涉百姓的遷徙,且不說彼岸對宋朝的幫助,隨著大批佃農遷徙離開,能緩解人煙稠密之壓力,也能逼迫豪強寬鬆田租,用利於國家安寧。

  實際這些道理王巨很早就講了,不過小皇帝剛剛親政,蔡確不得不重新講一遍。對於王巨,趙煦比他父親還要信任,只是下詔書請王巨回來,王巨卻在彼岸回絕了。

  到了紹聖二年,磨古斯此時十分困難,宋朝果斷地向他提供了大量武器物資,但還不能挽回磨古斯的頹勢。

  紹聖三年,經過三年休養生息,宋朝忽然出兵,重新收回武都軍與黑山。

  契丹派使黠問,趙煦也沒有客氣,反過來黠問遼國為何撕毀和盟條約,而且不是第一次了,宋夏開戰時,遼國派使勒索,熙寧大旱時,遼國派使勒索,永和國家混亂時,遼國又派使勒索,並且侵占了豐州與勝州地界,將數千戶宋朝移民強行擄到他處,生死不知。

  既然如此,要戰便戰。

  交涉過後,趙煦宣布與遼國開戰,同時也停止了所謂的和幣。

  但遼國使者沒有察覺到危機,繼續聲色俱厲。

  這是全面開戰了,有一些大臣反對,甚至高曹兩家也有人跳了出來。

  其實趙煦對曹高兩家也十分地不滿,不過因為是皇親國戚,趙煦只好隱忍著,現在正好,朝廷立即派人查辦了曹高兩家的一些產業,並且全部充公,沒有處理曹高兩家任何一個人。

  但這是一個信號,你們雖是皇親,可太貪心了……於是在後面歷歷數數盤查下,兩家同樣漸漸走上末落。

  同時一些舊黨的小蝦米,也被整理出來,借著這個機會,一一貶向南方。南方是佳地,你們好好地呆在那邊吧。

  於是朝堂再無一個反對聲音。

  紹聖四年,宋朝正式宣布收復燕雲十六州,兩國交惡。然而遼國因為一東一西兩場叛亂,導致國力下降,而且他們又面臨著一個可怕的對手,完全成長起來的章楶。兩國於多處戰場上作戰,遼軍屢屢失利,不過章楶穩打穩紮,僅是收復了易州地區,但也拿下了紫荊關與飛狐關,使得河北與河東地區的前線得以打通。

  紹聖五年,高麗人聽到相關的消息,趁火打劫,向遼國出兵,打算趁機拿下遼南地區,恢復高句麗時的疆域。

  這時王巨從彼岸寫來一封信,說高麗人不可信,當年為了牽制遼國,宋朝半賣半送,幾乎是送給了高麗人大量器甲,朔正元年又給了高麗人許多好處,然而高麗人一邊從宋朝撈好處,一邊與遼國眉來眼去,這讓王巨噁心了許久。

  宋朝也聽從了王巨意見,停止了用兵,然後派使與遼國重新議和,兩國重新劃分疆域,易州與飛狐縣必須割讓給宋朝,當然和幣繼續不會給了,遼國不同意,兩國又開始扯皮。

  紹聖六年,遼國發兵高麗,秋天高麗投降,遼軍返回。宋朝則撥出大批款項,於北方前線陸續修建了近千里的“鐵路”,這是彼岸在沈括技術再次革新的技術,每輛機車拉貨量達到了七十噸,從四十噸到七十噸,已經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進步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技術,彼岸將它們一起交給了宋朝。

  紹聖七年,磨古斯兵敗,他本人被遼國生擒活捉,以磔刑處死,陸輝帶著部下從遼東撤走,但因為連年征戰,遼國已經是千創百孔。同年,彼岸又向宋朝提供了另一項技術,那便是火槍,不是很先進的步槍,但它是真正的燧發槍,而且是技術比較成熟的燧發槍。於是宋朝下詔,大規模的製造與裝備。

  紹聖八年,宋朝再度向遼國用兵,章楶穩打穩紮,先是拿下涿州,然後圍困幽州,有意圍點打援。遼國果斷上當,派出兩路大軍前來解救,章楶讓折可適於得勝口死死擋住遼國山後來的援兵,然後派出主力軍隊,與遼軍於潞縣東北白嶼河會戰。此役在章楶指揮下,加上宋軍種種犀利的新式武器,擊斃生擒近十萬遼軍。然後宋軍再調頭西向,一路追擊遼國的西路援兵。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