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嘉祐元年(1056)
狄青因遭猜忌被貶為陳州(今河南淮陽縣)地方官。
嘉祐二年(1057)
狄青到陳州不過半年左右,便鬱悶而死,終年50歲。
嘉祐三年(1058)
宋庠奉詔入朝,被二度任命為樞密使。
嘉祐五年(1060)
樞密使宋庠卸任離朝,賦閒地方。
嘉祐六年(1061)
宋祁病死於群牧使任上,時年63歲。張亢死於徐州部署衙門,終年63歲。
嘉祐八年(1063)
宋仁宗在久病不愈的情況下辭世,宋仁宗過繼之子、宗室趙曙(宋英宗)繼承皇位。
宋英宗(趙曙)治平三年(1066)
宋庠病逝,享年71歲。
治平四年(1067)
宋英宗病逝,太子趙頊(宋神宗)即位。王韶從西陲邊地來到開封城,向朝廷獻《平戎策》三篇,提出自己的西北邊防構想。宋神宗授予王韶“管幹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之職,派其赴西北開展拓邊活動。
宋神宗(趙頊)熙寧二年(1069)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進行變法活動,史稱“熙寧變法”。
熙寧三年(1070)
翰林學士司馬光被提拔為樞密副使,但司馬光辭而不拜。王安石升任宰相。
熙寧五年(1072)
王韶擴建古渭寨(位於今甘肅隴西縣)。城寨建成後,升格為通遠軍,王韶出任長官。王韶領兵在抹邦山(位於甘肅臨洮縣與渭源縣之間)大敗吐蕃部族勢力,又攻克武勝(今甘肅臨洮縣)。宋廷將武勝先後改名鎮洮軍、熙州,成立熙河路,以王韶為熙河路都總管、經略安撫使兼熙州知州。
熙寧六年(1073)
王韶出奇兵,擊敗吐蕃首領木征,再度收復河州。
熙寧七年(1074)
宰相王安石主動辭職,出為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知府。在王韶的不斷打擊下,吐蕃首領木征率領八十餘位酋長投降宋朝中央。王韶奉詔入朝,升任樞密副使,時年約45歲。
熙寧八年(1075)
王安石奉詔重回宰相之位。
熙寧九年(1076)
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王韶被貶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知州。
元豐四年(1081)
王韶因背部生惡瘡而死,享年52歲。
元豐八年(1085)
宋神宗病逝,年幼的太子(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呂大防出任翰林學士兼開封府知府。
宋哲宗(趙煦)元祐元年(1086)
司馬光、呂公著(故相呂夷簡之子)同時升遷為宰相,並主中書,廢止變法活動。呂大防出任中書侍郎(副宰相)。故相王安石病逝於江寧。司馬光病死於宰相任上。
元祐三年(1088)
呂大防升任宰相,與元老重臣文彥博、呂公著及范純仁(范仲淹之子)共同主政。
元祐五年(1090)
呂大臨去世,時年48歲左右。
紹聖元年(1094)
宋哲宗親政,恢復變法。呂大防罷相,被貶謫到地方。
紹聖四年(1097)
呂大防再度遭貶,被流放到嶺南的循州(今廣東龍川縣以西),途經信豐縣(今江西信豐縣)時,呂大防染病而亡,享年71歲。
參考書目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95年
歐陽修:《新唐書》,中華書局1987年
薛居正:《舊五代史》,中華書局1987年
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
脫脫:《遼史》,中華書局1974年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
王稱:《東都事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徐自明著,王瑞來校補:《宋宰輔編年錄校補》,中華書局1986年
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曾:《王文正筆錄》,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楊億:《楊文公談苑》,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田況:《儒林公議》,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江休復:《嘉祐雜誌》,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歐陽修:《歸田錄》,中華書局1997年
司馬光:《涑水記聞》,中華書局1989年
范鎮:《東齋記事》,中華書局1997年
文瑩:《玉壺清話》、《湘山野錄》,中華書局1984年
蘇軾:《東坡志林》,中華書局1981年
蘇轍:《龍川別志》,中華書局1982年
沈括:《夢溪筆談》,嶽麓書社2002年
呂希哲:《呂氏雜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中華書局1983年
魏泰:《東軒筆錄》,中華書局1983年
王辟之:《澠水燕談錄》,中華書局1997年
王銍:《默記》,中華書局1981年
吳處厚:《青箱雜記》,中華書局1985年
蔡絛:《鐵圍山叢談》,中華書局1983年
王明清:《揮麈錄》,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葉夢得:《石林燕語》,中華書局1984年
彭乘:《墨客揮犀》,中華書局2002年
狄青因遭猜忌被貶為陳州(今河南淮陽縣)地方官。
嘉祐二年(1057)
狄青到陳州不過半年左右,便鬱悶而死,終年50歲。
嘉祐三年(1058)
宋庠奉詔入朝,被二度任命為樞密使。
嘉祐五年(1060)
樞密使宋庠卸任離朝,賦閒地方。
嘉祐六年(1061)
宋祁病死於群牧使任上,時年63歲。張亢死於徐州部署衙門,終年63歲。
嘉祐八年(1063)
宋仁宗在久病不愈的情況下辭世,宋仁宗過繼之子、宗室趙曙(宋英宗)繼承皇位。
宋英宗(趙曙)治平三年(1066)
宋庠病逝,享年71歲。
治平四年(1067)
宋英宗病逝,太子趙頊(宋神宗)即位。王韶從西陲邊地來到開封城,向朝廷獻《平戎策》三篇,提出自己的西北邊防構想。宋神宗授予王韶“管幹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之職,派其赴西北開展拓邊活動。
宋神宗(趙頊)熙寧二年(1069)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進行變法活動,史稱“熙寧變法”。
熙寧三年(1070)
翰林學士司馬光被提拔為樞密副使,但司馬光辭而不拜。王安石升任宰相。
熙寧五年(1072)
王韶擴建古渭寨(位於今甘肅隴西縣)。城寨建成後,升格為通遠軍,王韶出任長官。王韶領兵在抹邦山(位於甘肅臨洮縣與渭源縣之間)大敗吐蕃部族勢力,又攻克武勝(今甘肅臨洮縣)。宋廷將武勝先後改名鎮洮軍、熙州,成立熙河路,以王韶為熙河路都總管、經略安撫使兼熙州知州。
熙寧六年(1073)
王韶出奇兵,擊敗吐蕃首領木征,再度收復河州。
熙寧七年(1074)
宰相王安石主動辭職,出為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知府。在王韶的不斷打擊下,吐蕃首領木征率領八十餘位酋長投降宋朝中央。王韶奉詔入朝,升任樞密副使,時年約45歲。
熙寧八年(1075)
王安石奉詔重回宰相之位。
熙寧九年(1076)
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王韶被貶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知州。
元豐四年(1081)
王韶因背部生惡瘡而死,享年52歲。
元豐八年(1085)
宋神宗病逝,年幼的太子(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呂大防出任翰林學士兼開封府知府。
宋哲宗(趙煦)元祐元年(1086)
司馬光、呂公著(故相呂夷簡之子)同時升遷為宰相,並主中書,廢止變法活動。呂大防出任中書侍郎(副宰相)。故相王安石病逝於江寧。司馬光病死於宰相任上。
元祐三年(1088)
呂大防升任宰相,與元老重臣文彥博、呂公著及范純仁(范仲淹之子)共同主政。
元祐五年(1090)
呂大臨去世,時年48歲左右。
紹聖元年(1094)
宋哲宗親政,恢復變法。呂大防罷相,被貶謫到地方。
紹聖四年(1097)
呂大防再度遭貶,被流放到嶺南的循州(今廣東龍川縣以西),途經信豐縣(今江西信豐縣)時,呂大防染病而亡,享年71歲。
參考書目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95年
歐陽修:《新唐書》,中華書局1987年
薛居正:《舊五代史》,中華書局1987年
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
脫脫:《遼史》,中華書局1974年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
王稱:《東都事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徐自明著,王瑞來校補:《宋宰輔編年錄校補》,中華書局1986年
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曾:《王文正筆錄》,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楊億:《楊文公談苑》,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田況:《儒林公議》,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江休復:《嘉祐雜誌》,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歐陽修:《歸田錄》,中華書局1997年
司馬光:《涑水記聞》,中華書局1989年
范鎮:《東齋記事》,中華書局1997年
文瑩:《玉壺清話》、《湘山野錄》,中華書局1984年
蘇軾:《東坡志林》,中華書局1981年
蘇轍:《龍川別志》,中華書局1982年
沈括:《夢溪筆談》,嶽麓書社2002年
呂希哲:《呂氏雜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中華書局1983年
魏泰:《東軒筆錄》,中華書局1983年
王辟之:《澠水燕談錄》,中華書局1997年
王銍:《默記》,中華書局1981年
吳處厚:《青箱雜記》,中華書局1985年
蔡絛:《鐵圍山叢談》,中華書局1983年
王明清:《揮麈錄》,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葉夢得:《石林燕語》,中華書局1984年
彭乘:《墨客揮犀》,中華書局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