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頁
那麼,來開會的是不是就要殺掉呢?“要求每一個團或師的黨派一個人、每一地方特支或縣派代表一人前來,幹部活動分子都可參加”,還有隨行的警衛人員,有的還有嚮導,這得多少人?而戴鴻賓帶主力走後,劉鳳陽又帶人“過蘇聯”送繳獲物資,還分兵出去打給養,趙尚志身邊就剩十幾個人,怎麼殺?殺得了嗎?分批分期地殺?來一批殺一批?或者有選擇地殺?金策能允許?趙尚志能一點兒也聽不進去嗎?再說,把這些人一網打盡了,在遠東軍或共產國際那邊,又怎麼交代呀?
1940年6月20日,《金策同志給戴鴻賓同志的答覆信》中說:
如果尚志同志不蠢笨利用巧妙方法來完成他的計劃的話,北滿這些負責同志,都已變成第二個祁致中的命運。
同一天,《金策給趙尚志的答覆信》中說:
現在我們對尚志同志問一問:尚志同志去年在下江以總司令的資格,調吉北負責同志到下江召集會議的意思何在?我(尚志)為的討論與解決許多重要問題而調的。尚志同志!你與“奸細”討論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呢?難道這個會議不是捕殺“奸細”嗎?
如果開會是個陰謀,蓄意誘殺這些人,或是有選擇地捕殺某些人,對於這樣一個堪稱抗聯史上絕無僅有的血淋淋的大陰謀,趙尚志是不是應該不動聲色地小心翼翼地精心策劃,絕口不提“奸細”2字,把這些比日寇還可怕的奸細哄騙來?3軍到下江就跟6軍一起戰鬥,在“洋笆籬子”又跟戴鴻賓朝夕相處,“傻老趙”再缺心眼兒,不會琢磨人,對戴鴻賓也該多少了解些,那“悄悄話”能那麼說嗎?豈不是送上門去白給了嗎?“打”字當頭的趙尚志,在對敵鬥爭上,是從來不缺心眼兒的,是非常愛動、也會動心眼兒的。
如果是在蘇聯就動了這個心思,那他還能處死祁致中嗎?
金策與趙尚志五年未見,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釀蓄著醇酒般的戰友情。他迫不及待地要去開會,戴鴻賓、陳紹賓來了——形勢陡變,正負40度,趙尚志從天堂跌進地獄。
六年多的情誼,而且是在血與火中建立的情誼、形象、印象,竟會如此脆弱,不堪一擊?
“奸細危險是目前我們的主要危險”,“是革命致命危險”,這可不是兩個人之間的“悄悄話”,而是當時人們的共識。“誰也未行(尋)思任永富抱有狼心狗肺,真是令人驚駭”,“對革命事業有歷史忠誠幹部也使之企圖動搖”。金策跟張蘭生說的“誰也未行(尋)思”,其實是不確的,3軍1師副師長任永富並不是奸細,但這種“驚駭”卻是經常會感受到的。昨天還一起打火堆,今天就把敵人領來了,剛才還在一個盆里舀飯,這工夫把槍口對上你了。
在這種“起叛徒”的背景下,妖魔化一個人是很容易的——即便冷靜、成熟如金策,即便是對於趙尚志。
而“精老趙”也好,“傻老趙”也罷,還在那兒傻呆呆地等著人們來開會。從落葉紛紛等到冰天雪地,穿著單衣斷糧了,依然在那兒等著,一直等到1939年底。
上面引用的《金策同志給戴鴻賓同志的答覆信》中說:
鴻賓同志給金策同志的信上寫道:“……關於尚志問題是誰向黨作的報告?是鴻賓不是別人。”
從祁致中之死,到趙尚志被永遠開除黨籍,因率隊過界被開除黨籍、撤銷6軍軍長職務,又被趙尚志重新任命為6軍軍長的戴鴻賓,都是起了作用的,而且是舉足輕重的。
同年2月16日,《×××(筆者隱去姓名)給金策同志的信》中說:
戴鴻賓同志,他在六軍負責時期是敵視黨,在黨內開展反“左”傾關門主義鬥爭中,他抱定“你們是算你珠河黨的陳帳”,我不參加你們的漩渦的打算,這狡猾而粗率的無原則的思想,完全失去了列寧主義者的應有態度,這次趙尚志公開計劃殺害黨的幹部,破壞黨的組織,瓦解抗日聯軍的陰謀的時候,我們戴同志是不是沉睡著呢?當然沒有沉睡,相反的他由××回來就知道的清楚,他是不是作鬥爭了呢?是沒有的,他是與趙尚志同流合污,附合這種反黨的陰謀計劃,仍抱著“作(坐)山看虎鬥,不參加鬥爭漩渦主義”,戴同志單獨領導隊伍活動很久,為什麼不積極找黨的組織關係呢?當然他不想找組織的,這次西來,他見紹賓的當時,他惋惜自己的不幸說:“我本抱定宗旨不參加這鬥爭漩渦,現在我見著你(指紹賓同志)又把我捲入這個旋渦。”
在珠湯聯席會上,我們幾乎只看到珠河中心縣委和3軍的人在那兒爭論,湯原中心縣委和6軍的人好像集體失語。或許是受了老軍長夏雲傑的傳染,在爭論更加激烈的省委擴大會上,好像也沒聽到戴鴻賓的什麼聲音。我們看到的這個“半拉子”出身的軍長的智勇才華,是在真槍實彈的戰場上閃光。或許天性如此,不善爭論。或許自覺馬列水平不行,參與不了。其實以他的聰慧,更可能的是清醒地就想置身事外。敵人那麼強大,抗聯就這麼些人,最需要的就是團結了。值得地、不值得地爭得面紅耳赤,傷了感情,對誰有利?可看看兩邊的角色、架勢,他站到哪邊也解決不了問題,站到中間也當不了和事佬,有人好像還樂此不疲,就儘量躲得遠些,別被卷進那旋渦里吧。
1940年6月20日,《金策同志給戴鴻賓同志的答覆信》中說:
如果尚志同志不蠢笨利用巧妙方法來完成他的計劃的話,北滿這些負責同志,都已變成第二個祁致中的命運。
同一天,《金策給趙尚志的答覆信》中說:
現在我們對尚志同志問一問:尚志同志去年在下江以總司令的資格,調吉北負責同志到下江召集會議的意思何在?我(尚志)為的討論與解決許多重要問題而調的。尚志同志!你與“奸細”討論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呢?難道這個會議不是捕殺“奸細”嗎?
如果開會是個陰謀,蓄意誘殺這些人,或是有選擇地捕殺某些人,對於這樣一個堪稱抗聯史上絕無僅有的血淋淋的大陰謀,趙尚志是不是應該不動聲色地小心翼翼地精心策劃,絕口不提“奸細”2字,把這些比日寇還可怕的奸細哄騙來?3軍到下江就跟6軍一起戰鬥,在“洋笆籬子”又跟戴鴻賓朝夕相處,“傻老趙”再缺心眼兒,不會琢磨人,對戴鴻賓也該多少了解些,那“悄悄話”能那麼說嗎?豈不是送上門去白給了嗎?“打”字當頭的趙尚志,在對敵鬥爭上,是從來不缺心眼兒的,是非常愛動、也會動心眼兒的。
如果是在蘇聯就動了這個心思,那他還能處死祁致中嗎?
金策與趙尚志五年未見,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釀蓄著醇酒般的戰友情。他迫不及待地要去開會,戴鴻賓、陳紹賓來了——形勢陡變,正負40度,趙尚志從天堂跌進地獄。
六年多的情誼,而且是在血與火中建立的情誼、形象、印象,竟會如此脆弱,不堪一擊?
“奸細危險是目前我們的主要危險”,“是革命致命危險”,這可不是兩個人之間的“悄悄話”,而是當時人們的共識。“誰也未行(尋)思任永富抱有狼心狗肺,真是令人驚駭”,“對革命事業有歷史忠誠幹部也使之企圖動搖”。金策跟張蘭生說的“誰也未行(尋)思”,其實是不確的,3軍1師副師長任永富並不是奸細,但這種“驚駭”卻是經常會感受到的。昨天還一起打火堆,今天就把敵人領來了,剛才還在一個盆里舀飯,這工夫把槍口對上你了。
在這種“起叛徒”的背景下,妖魔化一個人是很容易的——即便冷靜、成熟如金策,即便是對於趙尚志。
而“精老趙”也好,“傻老趙”也罷,還在那兒傻呆呆地等著人們來開會。從落葉紛紛等到冰天雪地,穿著單衣斷糧了,依然在那兒等著,一直等到1939年底。
上面引用的《金策同志給戴鴻賓同志的答覆信》中說:
鴻賓同志給金策同志的信上寫道:“……關於尚志問題是誰向黨作的報告?是鴻賓不是別人。”
從祁致中之死,到趙尚志被永遠開除黨籍,因率隊過界被開除黨籍、撤銷6軍軍長職務,又被趙尚志重新任命為6軍軍長的戴鴻賓,都是起了作用的,而且是舉足輕重的。
同年2月16日,《×××(筆者隱去姓名)給金策同志的信》中說:
戴鴻賓同志,他在六軍負責時期是敵視黨,在黨內開展反“左”傾關門主義鬥爭中,他抱定“你們是算你珠河黨的陳帳”,我不參加你們的漩渦的打算,這狡猾而粗率的無原則的思想,完全失去了列寧主義者的應有態度,這次趙尚志公開計劃殺害黨的幹部,破壞黨的組織,瓦解抗日聯軍的陰謀的時候,我們戴同志是不是沉睡著呢?當然沒有沉睡,相反的他由××回來就知道的清楚,他是不是作鬥爭了呢?是沒有的,他是與趙尚志同流合污,附合這種反黨的陰謀計劃,仍抱著“作(坐)山看虎鬥,不參加鬥爭漩渦主義”,戴同志單獨領導隊伍活動很久,為什麼不積極找黨的組織關係呢?當然他不想找組織的,這次西來,他見紹賓的當時,他惋惜自己的不幸說:“我本抱定宗旨不參加這鬥爭漩渦,現在我見著你(指紹賓同志)又把我捲入這個旋渦。”
在珠湯聯席會上,我們幾乎只看到珠河中心縣委和3軍的人在那兒爭論,湯原中心縣委和6軍的人好像集體失語。或許是受了老軍長夏雲傑的傳染,在爭論更加激烈的省委擴大會上,好像也沒聽到戴鴻賓的什麼聲音。我們看到的這個“半拉子”出身的軍長的智勇才華,是在真槍實彈的戰場上閃光。或許天性如此,不善爭論。或許自覺馬列水平不行,參與不了。其實以他的聰慧,更可能的是清醒地就想置身事外。敵人那麼強大,抗聯就這麼些人,最需要的就是團結了。值得地、不值得地爭得面紅耳赤,傷了感情,對誰有利?可看看兩邊的角色、架勢,他站到哪邊也解決不了問題,站到中間也當不了和事佬,有人好像還樂此不疲,就儘量躲得遠些,別被卷進那旋渦里吧。